若以滿天的星星來形容大學生,我的體會是:臺大人不同點在於,他們選擇做一顆流星,走自己的道路,用生命最大美麗明亮的光芒劃過,能掩蓋過整個天空的星辰加起來的璀璨。
意外進入臺大
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進入臺灣大學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記得國小的時候,大姊說:「明文,你如果考上臺大,我就買一台四輪仔送你。」哪知道我在1988年重考考上臺大,她也實現了諾言,送我一部遙控汽車。
父親經營鐵工廠。在他的時代,父親一天的收入等於學校老師一個月的薪水。他認為做工遠比讀書有用得多。從國小三年級起,下課和假日都必須在工廠幫忙,總是灰頭土臉。一生中從未拿過獎狀,也沒有擔任過班級的幹部。會認真念書,其實是兩個原因:第一,成績超過第10名會被媽媽狠狠修理;第二,父親承諾,若我可以考上前三志願,就可以專心讀書。
高中意外考上成功中學,當時的第三志願,然而父親並沒有依照他的承諾,讓我全心念書。讀高中遠比國中困難多了,而且又是在菁英群中求學,不能補習還要幫忙做工。為了維持成績水平,徹夜未眠是家常便飯,即使如此拼命,第一次大學聯考還是敬陪末座。當時,父親的事業正處危機邊緣。母親深感可惜,她相信若能夠讓我專心讀書,一定可以考上不錯的學校,於是,她向親戚借了一筆錢讓我重考。
重考那年,父親事業徹底失敗,祖母病逝。母親突患癌症,而且是末期。為了鼓勵她,我立誓會考上臺大來回報她。雖然她等不到放榜那天,但是我還是做到了。我會上臺大,這是唯一的原因。我也立誓,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惠,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脫胎換骨
臺大有一個磁場,把人吸往他應該走的道路。而基督教信仰則給予人勇氣和盼望,來選擇他應該走的路。
對於臺大,我有三個感謝:
1. 感謝今生如此有幸,進入臺大。因為臺大給予人偌大空間來尋找和發現真正的自我,並且有完全的自由來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
2. 感謝時代。在臺大求學時期,正值臺灣民主運動的高峰,讓我得以參與學運、社運,瞭解臺灣的過去,展望臺灣的未來,並立志以有生之年,將幸福帶給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3. 感謝臺大師大聯合長青團契。長青團契給我另外一個家,以及提供我學習各種人文知識和社會脈動的資訊,並有許多「模範級」的學長姊帶領我們「長大成熟」。這個過程非常辛苦,卻充滿成長的喜悅和甘美。
上臺大以前,我唯一的知識來源就是教科書、參考書、報紙和漫畫。從國小到高中,下課就必須回家幫忙,所以也沒有什麼朋友,對外也一無所知。剛進入臺大時,一片迷惘,除了實現對母親的諾言,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來到這裡。然而,不只是我,許多臺大人也是如此,並不真的明白或準備好來到臺大。
生命的轉變
很難想像,一個考上臺大化學系的人,竟然連英文發音都不會。當我一無所有地從成功嶺下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想學好英文。身無分文的我,突發奇想到教會學英文,沒有想到,到了教會沒有學到英文,卻意外進入了長老教會長青團契,而且成為基督徒,更想不到後來竟做了一個牧師。
我要感謝以下幾個人對我生命的轉變:
1. 呂光夫人:基督教信仰帶領我在臺大經驗不少神跡。首先,我以重考生又是倒數第二名進入臺大化學系的成績,竟然克服了榜首,取得杜邦公司提供的獎學金,由臺灣國際婦女會代為執行,這個基金會中所有的董事來自各國,也都是基督徒。我的同學常戲稱我是吃軟飯的。這份獎學金完全不看成績,而且憑一份自傳,而我獲得這份獎學金的原因是自傳中的第一句話:「我一定要得到這份獎學金」。當時的執行長、前東吳法學院院長呂光的夫人,破例收我做她在臺灣唯一的學生,幫助我重新建立英文的基礎。在當時常三餐不繼的我,每次去她家上課時,都能夠享受一杯咖啡和一塊蛋糕。她是個充滿愛心、高雅和尊貴氣質的女性,她的生命如此吸引我,讓我渴望成為像她一樣的基督徒。
2. 徐佳青市議員:在大學時期,我渴求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讀臺大農藝系的徐佳青學姊是我的啟蒙老師。她是我長青團契中的直屬學姊,幫助我閱讀和明白西洋哲學、心理學和文學,使我得以開始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帶給我生命成長的喜樂,也為後來改求基督教神學奠定穩固的根基。
3. 藝人豬頭皮:豬頭皮原名朱約信,他是帶領我進入學生運動的第一個人。記得當時,位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地下室的臺大師大聯合長青團契聚會地點,成為當時學運交流中心。不管是學運的開會,或是政治、社會、環境、民權等議題的研習會,常在這裡辦理。每次參與學運,團契總有30~50的出席人次,甚至志願出任糾察隊等等危險職務。有一次豬頭皮就是擔任糾察隊而被鎮暴警察打昏,手臂骨折,並在街頭昏睡了一夜,清晨起來後自行就醫。野百合學運之後,團契學長姊勉勵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定位,重新選擇一條能夠為這塊土地有真正貢獻的新路,出國讀書,回來建設。而我,重新思想進入臺大後,在團契和教會獲得基督教信仰的轉變,充滿了信心、盼望和喜樂後,在閱讀《聖經》中,常常出現新的生命體驗的亮光,就在學長姊的臉上發射出來,叫我好不羨慕。我想,若我這一生能夠做什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將我從信仰和團契學長姊所獲得發光的生命,傳遞出去。
4. 聖瑪莉學園:我是臺大化學系,一下基礎化學就被死當,還要暑修,剎那間萬念俱灰。心想:「還有三年的苦日子,怎麼捱得過去!」大三的量子化學,我期中考零分,心想就算期末考100分,平均也只有50分,一定死當,就不去考期末了。結果,那一年只要期末考有去考的人,就Pass。後來我才知道,全班45人,期中考只有10人有分數,其中7位的分數是個位數,2個兩位數,只有一個女天才,她超修,還每一科都90分以上。大四重修量子化學,我就打算,不管如何,每一次考試都要去考。結果,我竟然考了100分,不過是三次加起來。然後,又挑了好日子要去跟老師求情。沒有想到才到老師的研究室,還沒有開口,老師就跟我說我是重修生中唯一過的,正應驗<馬太福音>24章13節:「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一心繫念此事,竟然忘記去補考另外一科。就在路上遇到考試完出來的同學告訴我剛剛怎麼沒有去考試。片時,馬上火速去找老師。當時,他還有一個小時就必須出國,給我45分鐘考試,結果竟然又考過了。這天是大學四年中最快樂的一天,確定自己可以如期畢業,真是太高興了,因為從此可以重新選擇並開始我的人生。我不是唯一個案,在臺大,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了。其實,我真的很感謝那一屆臺大化學系的7、8個同學,每次要考試或交作業,大家就會相約到聖瑪莉麵包館2、3天,分工讀書,互相教導。這幫助我們這一群的成績都能夠低空飛過,並順利畢業。我體會,人不一定要全能,但是一定要具備這種能力──能夠找到和欣賞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強的人,互相提供自己的強項,彼此幫助。這個體會幫助了我後來在教會服事能夠左右逢源,往往有超越自己能力以上的成果。
重新選擇──成為牧師
在臺大的最後一年,我面臨人生的重新選擇。
杜邦公司在臺灣生產鈦,於是成立環保部門。由於我是拿杜邦公司的獎學金,畢業的時候,獎學金委員會給我一紙杜邦公司的申請書。我只要填寫好資料,就可以去上班了,成為臺灣杜邦環保部門的創始員工。
在人生的前二十年,因為家庭的緣故,我不能選擇自己的道路。在接下來的臺大四年,又為了錯誤的選擇吃盡苦頭。我深深知道,繼續選擇化學,我將如同天上星星的一顆,在巨大銀河中,在被禁錮的位置上偶而發射微不足道的閃亮。若我放棄化學,等於放棄過去二十四年所努力的一切,重新再來,甚至可能失去生命發光的機會,卻也可能脫離禁錮,成為一個閃亮的流星,劃過天際,讓剎那間的美麗化為永遠的記憶。
臺大的磁場呼喚我的靈魂,基督教信仰給予生命的支持,我用了很大的勇氣才放下那份杜邦公司的申請書,決定不再向生活的現實低頭,決心誠實面對自己的靈魂,選擇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並且堅持到底。這條路必須是我所喜歡,覺得充滿價值感,做起來快樂,甚至可以為它不計較任何代價或酬勞。最後,我選擇了基督教傳道人做我一生的職業。
感謝臺大,給予我生命偌大的自由,來選擇屬於我自己的人生,走起來如此踏實和滿足。似乎很可惜,我沒有選擇一般人臺大人追求個人在事業和財富上的不平凡成就。很奇妙,從神學院求學階段開始而現在,我一直充滿在喜樂和幸福當中,在《聖經》中關乎生命的真理如同亮光,光照在我的身上,讓生命得到激勵,充滿信心、盼望和力量。而我生命最大的價值或對臺灣能有什麼貢獻,就是盡力將幸福、喜悅分享給更多的人獲得,遠遠勝過個人在事業和財富上的對我的吸引力。
陳明文小檔案
出生於1968年11月12日,1992年畢業於臺大化學系。畢業後報考臺灣神學院,畢業志願前往澎湖縣望安鄉將軍教會服務。之後,回到臺灣神學院取得基督教教育碩士,並取得全額獎學金前往美國Louis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攻讀神學碩士(M.th),回國後繼續擔任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陳明文牧師關心臺灣人的生命問題和轉變。他借由回溯臺灣歷史,來發現建構近代臺灣文化的因素,並試圖以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透過教會的力量,幫助人們獲得生命的轉化。
圖説:
圖1:大學時期的陳明文(左上角),在家庭與課業不甚順遂當中,臺師大團契及契友成為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圖2:大學畢業後決定獻身傳教,先後進入臺灣神學院及美國LPTS神學院進修,上圖為在臺神畢業時與師長合影,下圖為在LPTS畢業典禮。
圖3:陳明文牧師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