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志願是外文系,因為家族經營外貿公司的需要,不料差了幾分,考進臺大中文系。他笑說:「本來想轉系的,不過看到班上那麼多漂亮女生,就留下來了!」從1977年畢業到現在,屈指算來已經三十年。日前在三十週年同學會上,他自豪地宣示:「我終生以中文系為榮,而且致力於發揚臺大精神。」他,就是戴勝益。
「我把大學生的純樸精神帶進商場,沒有交際應酬、不打高爾夫、不送紅包。每個人都說我會失敗,結果我做到了!這對臺灣商業行為或許稱不上楷模,但有參考價值:原來生意人不一定要做奸商,不是只講現實功利,不必犧牲生活品質。」其次,戴勝益也積極的將他在中文系所學應用在事業上,尤其對孔子和《論語》最是推崇備至,從天下為公、忠恕之道到不語怪力亂神,都被他採借作為管理的圭臬。
臺大四年:增加信心與創意
分析自己在臺大的學習,他說有兩個影響,「臺大增加我的信心與創意。」畢業於清水高中,這所學校平均每年只有一個學生考上臺大,所以那年父親還特地殺豬慶祝。但是,「我心裡其實很害怕,因為全國最優秀的人都在這裡,說穿了就是自卑。我從鄉下來,穿得土土的,而很多同學都是建中、北一女、成功、台中一中…,的確有很大的衝擊。」話說回來,也就是有這些秀異同儕的良性競爭,才激發出他更多潛能,就像孔子所謂「益者有三友」,他認為要結交比自己優秀的人,才有成長。
接著他說臺大學生有種慣性,而他也養成了這種慣性。「別人話還沒講完就說我反對,然後才想說要反對什麼,說來有點強出頭,但這是對的;先站在反對立場,才會找出盲點。」他強調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意見,「縱使你贊成這個企畫案,過程也要有自己的意見,這樣就會產生很多的創意。」臺大讓一個從清水來的大男孩變得更有自信,更勇於表達自己,也更具有創造力,這對他日後事業發展加分很多。「我們在臺大就已經修完社會學分。」他認為臺大的自由學風對學生人格形塑與能力養成太重要了。
智慧寶庫:來自論語和唐詩
以外文系為志願是基於協助家族企業的需要,若論興趣還是文史,高中時將《論語》背得滾瓜爛熟可不是為了應付聯考。他看文言文,除了文藻簡潔、優美外,箇中還富含深奧的中國智慧,所以他反對教育部減少教科書文言文比重的政策,還投書報紙予以批判,「脫離文言文就是脫離老祖宗的智慧」,他舉鹿港為例,百年前有百家私塾,7萬人口當中催生了三個世界級企業家──施振榮、寶成鞋業、辜家,就是漢學教育的潛移默化所致。
他將《論語》奉為聖經,視唐詩為中國瑰寶,而且隨身攜帶。在對岸開放觀光前,他已經登陸多次,為的就是身歷其境。「第一個去的地方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寒山寺,結果怎麼看都不像;也去長安好幾趟,想像『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體驗『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他實在嚮往唐詩意境,不只是讓生活羅曼蒂克,主要是因為「唐詩很燦爛」,與他陽光型性格十分契合,那就是「積極、光明、可愛、樂觀」;唐詩具備這些特色,而這應該也是創業家要具備的特色吧!
餐飲事業:九死一生的堅持
大學畢業後,戴勝益並沒有隨著潮流出國留學,因為他一直以為家族事業就是他未來人生的舞台。不過後來他決定出走,自行創業,以避免兄弟鬩牆。兄長戴勝通的名氣與成就,成為督促他的主要動力,「我設定了四個指標,那就是:我的營業額比他大,我的員工人數、賺的錢要比他多,我做的事業要比他有名。」而餐飲業門檻低,適合白手起家。
他坦言,創業之初並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因為我好吃,喜歡服務業,一開始只希望開餐廳可以養家活口,沒想到現在有這麼多家店,員工四、五千人,一切都是始料未及。」他分析自己「只是在原點堅持,一旦做到很專精,核心優勢就出現,就會做到當初想不到的事情。」
但這期間並非一帆風順,他嘗試了九個事業通通失敗,他戲稱為「九死一生」。「我比別人幸運的是,一般人也許失敗一次就放棄了,兩次就絕對沒有勇氣再嘗試,可是我卻越挫越勇」。或許天生如此堅持又勇於挑戰,當然還有現實壓力,那就是他背負著66名親友的期許。「我跟人家借了一億多,那麼多親朋好友湊一億多給我,偉大不偉大?我倒了,他們就要不回這些錢。所以我只有一個目標:要對得起這些人。」現在,他經常以自身經歷告訴年輕人,「不論你有幾本存摺,當中最重要的是人脈存摺,平日要點滴蓄積,當你有難時,朋友就會幫助你。」
事業伙伴:王品版圖開拓者
曾經每個月負擔上百萬元利息卻毫無收入,當時他即誓言將來要零負債經營。今天,他月休十五天,雲遊四海,享受人生,心安理得;堅持的果實果然是甜美的。而夢想計畫的開始,是在他看到第一家店有客人排隊時,他開始大力延攬外部高階人才加入,共同擴展餐飲王國的版圖。包括店長、主廚在內,現在有170名伙伴為他分憂解勞。「SARS發生期間,我們公司這170個人比我還擔憂,他們每天開會,而我還跑去爬山,回來只要看看報告,你看我有多幸福!他們都比我努力、比我認真,花的時間也都比我多,因為這是他們的事業,王品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而他們所發揮的內聚力與相乘效果更大。」
現在的王品集團旗下有九大品牌,包括:王品、TASTY、陶板屋、原燒、聚鍋、ikki、夏慕尼、品田牧場、丰滑(中國)等,迄2007年9月止共有87家直營連鎖店,預計今年營收可望突破42億元。但戴勝益可不以此自滿,他說:「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希望能提升臺灣餐飲業的形象和水準,讓大家更認同餐飲文化。至於展店,則是永遠開不完的,只要堅持品質、不借貸經營,所謂學無止境,事業發展也無止境。」他以成為國際一流的餐飲集團為宏願,預計2012年全球展店250家,營收達百億。
但他可不是一個一味追求利潤的生意人,他最喜歡而且現在最常扮演的角色是背包族、登山客和美食家。「如果自己不畫下煞車記號,可是會過勞死。所以要設定人生公式,有了人生公式,你才會知道要怎樣發展事業。」他為自己設定的人生公式是「三個100」──周遊百國、攀登百岳、每年嘗鮮百家美食。在採訪時,他已經走過87個國家、26座高山。「除了實現個人理想,我也在帶動公司活力,我要求我們的事業伙伴們都要做到。」(指三個100)除了挖角策略成功,戴勝益在人事管理上更是獨到。
人性管理:企業經營像學校
也許是人文背景出身,戴勝益強調人性管理,將企業經營成學校。「王品學院」的學習課程有一百多種,包括開會資料、戴董的演講內容,全部透過網路e-learning。採學分制,170位股東是強制性必修,其他員工則選修。每月考績除了工作表現,學分是升遷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對於各階層員工,他也規劃不同的學習機制。如針對第一級的20位中常委,每週邀請一位傑出企業人士與談管理理念與人生經驗,此即著名的「王品之師」。舉辦已屆十年,累積了200多位講者睿智之言,他意外發現半數以上是臺大畢業。與170位伙伴開會時,他則寫些故事或散文分享,言簡意賅,輕鬆快意,「開會如果做例行業績檢討,是剝奪了總經理的職權,所以我只講啟發性的故事、公司經營的大方向,通常是從頭笑到尾。我鼓勵他們抒發感想,這樣才能激發創意,我們公司會有這麼多創意,就是氣氛製造得很好。」他也利用每三個月巡店一次的機會,與基層員工聊天,直接互動。
他將企業經營成學校,希望營造像家庭般快樂的氣氛,但對於道德瑕疵則毫無寬貸。「必斬無疑,貪污100塊就開除。所以又像部隊,紀律要求非常高,完全沒有模糊的空間。我們立有龜毛家族、憲法,連過年過節都有規定,像是不可以打電話向上司拜年、不能請吃飯、不能送禮物,簡單地說就是:上司可以慰勞下屬,但下屬不能拍上司馬屁。」
除了員工入股和創業機制外,王品最為人稱道的應是「分紅」,每月從營收獲利中撥付21%回饋給基層員工,加上在職學習的「學分制」有利於升遷,都是驅策員工積極打拼的誘因。「這170人當中有100人是從基層員工變成股東的。我們的同仁為什麼會這麼努力?對客人的笑容這麼燦爛?就是因為他想:我快可以當股東了!」
一般人常謂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他卻能結合這麼多長才,集體領導,充分發揮群力,攀登事業巔峰。戴勝益以其獨到的人性管理,在短短十多年間,締造了餐飲界奇蹟,令人驚歎之處不在年年上升的營收數據,而是他為很多人製造了圓夢的機會。
圖説:
圖1:戴勝益為自己、更為許多人創造圓夢機會。攝於玉山。
圖2:大學時熱衷於舞會,忙得連其他社團都沒空參加。圖為戴勝益(左3)與美麗的女同學合影。
圖3:除了活躍於舞會,戴勝益還會帶同學到自家經營的外貿公司打工。
圖4:畢業三十年,他最感念臺大給他信心與創造力。圖為2007年舉行的三十週年同學會,與中文系師長合影。
圖5:走遍世界各國,看盡各地風土民情,讓戴勝益更珍惜在臺灣的一切,要繼續努力讓臺灣更好。攝於不丹。
圖6:王品三鐵,與同仁一起參加日月潭三鐵活動。
圖7:攀登百岳,挑戰自我,是戴勝益為自己立下的人生「三個100」之一,圖為今年攀登喜馬拉雅山時,與王品旗幟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