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文明裡,恐怕再也沒有像玉這麼讓人喜愛的礦物了。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玉的種類已經經過細分,並且和我們老祖宗的生活十分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
不過古時候的玉,是指「石之美者」,也就是說凡是漂亮的石頭都可以稱為玉;但是在礦物學上的玉,則是有明確定義的。
依據主要化學成分,我們可以將玉分為二類:
第一種是輝玉(Jadeite),也叫做硬玉,以輝石為主要成分。這一類的玉主要產於緬甸、日本新潟縣以及北陸沿海等地,而在瓜地馬拉、美國與俄羅斯也有少量出產。輝玉以白中透綠較為常見,而以翠綠色最為貴重;因此在硬玉傳入我國後,被冠以「翡翠」(翡為紅色羽毛,翠為綠色羽毛)之名。另一類名叫閃玉(Nephrite),也有人稱之為「軟玉」,這一類的玉主要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組成。聞名全世界的和闐玉與臺灣玉都屬於這一類。
臺灣玉最有名的產地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地區。根據本校地質系譚立平教授的調查,這個地區的閃玉主要產在蛇紋岩和石墨質絹雲母石英片岩的接觸帶。當地的蛇紋岩共有七層,每層厚1到50公尺不等,但有產玉的蛇紋岩層厚度均有5公尺以上。整個含閃玉的礦化帶有2公里寬、約5公里長。
而在譚立平教授的研究中,曾將閃玉細分成三類:
1. 普通閃玉(Common Nephrite)。這是為最常見閃玉種類,具有玻璃光澤,中等透明度,晶體粒度從40至150微米。
2. 貓眼閃玉(Cat-eye Nephrite)。這種閃玉呈長纖維狀,也具玻璃光澤。在偏光顯微鏡下,可以見到每一條礦物纖維都至少有2公分長;但根據實地觀察,這些纖維可長達100公分。硬度較高(高達7.1)也是這種閃玉的特性。
3. 蠟光閃玉(Waxy Nephrite)。這是指光澤似蠟,不透明至微透明的閃玉。臺灣蠟光閃玉很少有純白色的,一般都是淡灰藍色或中度灰藍色。蠟狀光澤的成因是因為這種閃玉顆粒很微細,光線進入後引起漫射而產生的。
在本校地質系的地質標本館中,收藏有黃春江教授與譚立平教授所捐贈的閃玉標本,透過臺大地質科學數位典藏網站(http://nadm.gl.ntu.edu.tw)的地質典藏館,也可以在線上觀看。此外,在本校的出版中心也可以購得地質系製作的「臺灣玉──聽見山脈心跳的寶石」影片,透過這部片子,相信大家可以對臺灣玉有更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