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校園紙上賞鳥繼續前期主題,介紹褐頭鷦鶯、斑文鳥、麻雀和大卷尾,這些鳥種多棲息在開闊耕地或草地,乃至深入人類生活環境,和你我至為關係密切。
褐頭鷦鶯
學名:Prinia subflava
俗名:Tawny-flanked Prinia
褐頭鷦鶯為臺灣地區普遍的留鳥,全身長約15cm,以昆蟲為主食。這種小型鳥的臺語俗稱為「芒噹丟仔」,取其經常在芒草叢中上下擺動尾羽的習性之意,在中國大陸則稱為「臺灣鷦鶯」或「褐頭布袋鳥」。牠們在野外的自然棲地,以中低海拔開闊的墾地或草生地為主,尤其偏好夾雜小灌叢和高草的環境。在臺大校園中以農業試驗場及週遭草生地較常見。
這種鳥生性好動,鳴聲為單調、平緩的「弟、弟、弟…」音,繁殖季領域性強,主要以鳴叫宣示領域,經常在領域植被的制高點鳴唱。繁殖季為3~8月,築袋狀巢於接近人腰部高度的草叢、灌木中,巢主要以禾本科葉片和花絮編織而成。每窩約產4顆蛋。繁殖季後常和子代一起小群活動。
灰頭鷦鶯和褐頭鷦鶯是親緣關係相近的物種,經常伴隨出現,但卻少見其競爭行為,理論上在同域分布的相近似物種,其特徵及對資源取用的方式雖有差異但仍相近,如果沒有某種程度的生態分離(ecological separation),勢必產生競爭,究竟棲地面積、組成、食物豐度、週遭環境等因子,如何調控這兩個物種在相同環境中的共處之道,其機制不明,仍有待研究。
斑文鳥
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俗名:Nutmeg Mannikin,Ricebird or Spotted Munia
斑文鳥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為臺灣平原和低海拔開闊樹林、草原、農墾地環境的普遍留鳥。常數十隻成群於芒草叢及稻田中覓食。全身長約11cm,以胸腹間魚鱗狀斑紋而得名;此外,嘴及頰部顏色較深,故臺語暱稱為「黑嘴嗶仔」。其族群密度雖不高,但在校園中偶爾可見,或被發現在行道樹上築巢。築巢期間常啣著細長葉片由取材處所飛回巢位,令人印象深刻。
這種體型近似麻雀的小鳥主要以草籽為食,但在都市中也和麻雀一樣學會撿拾人類食物垃圾。飛行時個體距離接近,以略帶波浪起伏飛行路線前進,降落芒草時相當謹慎。覓食時,成員中幾隻輪流擔任警戒,以發出「啾、啾」輕柔聲相互呼應。這種鳥類是一種社會性物種,通常除了成群一起覓食,繁殖季外有時可以發現整群擠在巢中過夜。
麻雀
學名:Passer montanus
俗名:Eurasian Tree Sparrow
麻雀為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物種,在臺灣為普遍的留鳥。在許多地方有不同的稱呼,如臺語的「厝鳥仔」,中國大陸內地則稱之「樹麻雀」。全身長約14cm。頭頂暗栗褐色,臉頰污白色夾有一黑斑,甚為醒目。棲息於平地至中低海拔,活動於灌叢、草生地及人類建築物附近。通常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其蹤影,茂密連續的森林反而不見蹤跡。性群棲、喜喧嘩,不甚懼人,喜停棲於屋頂、電線上或地面。以種子和小蟲為食,成群活動。常發出單調似「啾-啾」之聲。與人類關係密切,雖會攝食稻穀等農作,但也會捕食農田、菜園的害蟲,對人類功過難論。
自然界中,許多生物早已融入人類鄉村或都市生態體系之中,並且達到某種微妙的生態平衡,牠們雖然已無法回到原始的棲息環境,而且似乎有寄人籬下之感,但人類的生活環境也已不太可能排除牠們。在臺灣的山區,麻雀有另一種近親稱為山麻雀,分布在遠離大城市聚落的山村,例如北部的復興巴陵、中部的梨山和南部的霧台等地。當麻雀隨著發達的交通和人類繁忙的腳步進入深山,逐漸搶占了山麻雀的地盤,由於生態學上「競爭排除」的機制,山麻雀相較於麻雀為競爭或環境適應上的弱勢物種,其棲地因開發所引入的麻雀族群競爭,造成棲地縮減,族群量減少。
大卷尾
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俗名:Black Drongo
大卷尾分布亞洲南部,在臺灣為平原常見物種,臺語俗稱「烏秋」或「黑鬚」。全身長約29cm。全身黑色,尾羽甚長,末端較寬,略向上翻捲,且呈深叉狀,為其辨識特徵。這個物種主要棲息於平地、草原、墾地至低海拔山區樹林或農耕地,在校園和公園中也相當常見。其習性喜佇立高處或牛背上,等待捕食昆蟲。特別在進行割草和翻土作業時,牠們不知由何處前來聚集,伺機捕食地面受驚擾的現身的小蟲,或四方穿梭捕食飛蟲。亦會以其他的小型鳥為食。
大卷尾生性凶猛,領域性十分強烈,長尾利於控制方向,仗恃靈活身手,常攻擊空中飛過的大型鳥或猛禽如大冠鷲和鳳頭蒼鷹,人類不小心誤入其領域時,也常會遇到惱怒的山烏秋俯衝攻擊。繁殖於4~7月,築巢於枝葉末梢,也有築在電線上,每窩約產3~4顆蛋。舊時少數農家捕捉其幼鳥,與雞鴨飼養在一起,可保護家禽不被猛禽騷擾。因與人類生活空間十分貼近,自古便流傳許多有趣的故事及童謠,如「烏秋、烏秋,咬吱啾。蟲仔肉揾豆油。」就形容得十分傳神。
圖説:
圖1:小巧的褐頭鷦鶯,在臺大農場常見。
圖2:因嘴部及頰部顏色較深,班文鳥被暱稱為「黑嘴嗶仔」。
圖3:麻雀早已融入人類都市生態體系,雖然愛“偷食”稻穀,但也捕食菜園害蟲。
圖4:俗稱烏秋的大卷尾,個頭雖小,可領域性很強,即便是人類誤入牠的地盤,也可能遭到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