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名醫扁鵲,家中三兄弟全是醫生。有一天魏文候問扁鵲:三兄弟誰的醫術最高明?

 

觀念一:上醫醫未病,預防勝於治療

扁鵲回答:「大哥醫術最高明、二哥其次,我最差。就知名度而言,本人確實勝過兩位哥哥,但那是世人以為知名度等於醫術。其實大哥能夠在病人疾病未發之前,就防患未然地處理好他們的病,因為尚未發病也未有病痛,所以凡人不認為他醫術很好;而二哥則是在疾病剛發作時候,就及早治好病患的病,所以世人認為他是只能醫小病的普通醫生;至於我,總是到了病人很嚴重的時候,才展開治療,當人們看到我大張旗鼓地進行放血、針灸、用藥等醫療行為時,總是擊節稱讚,誤以為我醫術高明,虛名不脛而走,所以我在三兄弟中名氣最為響亮」。

扁鵲的大哥之所以讓大家不生病,靠的是病因預防,即是預防醫學所稱的初級預防;而二哥小露身手,疾病就痊癒,靠的是發病預防,也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屬次級預防;而他本人則要花費許多力氣才能讓病患恢復,做的是臨床預防,屬避免殘障的三級預防。

 

 

 

觀念二:健康檢查即是疾病篩檢

疾病,特別是大家所害怕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並不是突然發生,往往在症狀出現前有所謂的症狀前期(如圖1),這一段尚未有症狀的時間,就是健康檢查介入的最佳時機。以表1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而言,在出現症狀前的無症狀期,即可透過檢查發現並做進一步預防,而得以避免往後的腦中風、心肌梗塞和腎臟衰竭。因此健康檢查即是針對外表健康、無明顯症狀的人施予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可能發生某種疾病之高危險群個案,並且提供適當預防和治療達到促進健康和延長壽命的目的。

 

 

1:慢性病發生的症狀前期-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

疾病

無症狀

有症狀

嚴重事件

高血壓

量血壓上升

頭痛

腦中風

冠心病

三高血症

抽煙

壓力

心絞痛

心肌梗塞

糖尿病

肥胖

血糖上升

口乾/多吃/多尿

心臟衰竭

腎臟衰竭

癌症

 

觀念三:不是所有疾病都適合篩檢,檢查的價格未必等同價值

必須要符合對民眾健康造成衝擊,有適當工具在無症狀時早期偵測出疾病,且有治療足以改變預後等三項要件,才是適合做篩檢的疾病。因此有些癌症雖然嚴重,卻因無適當篩檢工具,而難以從健檢發現;反之有些遺傳體質和疾病雖可篩檢,但因無治療和預防方法,也不適合包含在健檢項目中。而有價值的健康檢查必須要在沒有症狀時就找出疾病,例如早期癌;並且治療後可預防死亡或殘障,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就檢查而言,每種方法都必需考慮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和陰性預測率。最適合做篩檢的檢查,必須要敏感度高到可以早期偵測疾病(避免有病當做沒病的偽陰性),也要特異度高到可減少沒病當做有病的偽陽性,並且最好受檢者的接受度也高的非侵襲性檢查。由於檢查的項目及種類琳瑯滿目,讓人摸不著頭緒,因此有所謂的套裝健檢。市面上的健檢套餐的價格差異很大,從陽春麵型到昂貴的牛肉麵型皆有,但並不是愈貴的檢查愈有價值,例如想早期發現胃腸道癌症不需要做昂貴的全身正子掃描,而是要做胃鏡和大腸鏡檢查。

 

觀念四:“個人化”是最好的健檢模式

每個受檢者的狀況不同,每種疾病的特性不同,無法以一種固定模式來篩檢出所有可能的問題,因此針對個人量身訂製的“個人化”檢查,才是最佳選擇。而如何個人化,則要取決受檢者是否有特殊的遺傳體質及家族史、個人是否已有某些疾病或不良生活習慣等高風險因子。當然若完全沒有不適症狀,則只能根據個人不同需求而選擇套裝健檢。

 

觀念五:光做檢查是不會健康的,必須要進一步治療與健康管理才能促進健康

很多人熱衷於做檢查,卻不想花時間和力氣改善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甚至只要郵寄報告結果。其實很多報告病人自己都看不懂,必須要進一步醫師解說,而且醫師可提出良好的複檢、生活習慣改變及預防治療的建議。

 

健檢常見迷思

往往媒體一報導某名人得到什麼病,就會有不少民眾心血來潮要做總檢查。其實並沒有檢查可保證受檢者萬無一失,重要的是反省自己生活型態是否符合健康標準。另外,因健保的成功,很多民眾認為健保什麼都保,連健檢應該也包括在內,因此也要求醫師做一大堆檢查,其實健保提供的健檢是有項目和條件限制的。而有一些已經出現明顯症狀,甚至明明已有嚴重疾病的病人,應該盡早就醫而非到健檢中心做檢查。(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骨科江清泉醫師)

 

吳明賢小檔案

學經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1989),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1998)。分別於馬偕醫院及臺大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1994任臺大醫院內科總住院醫師,1995升任內科主治醫師迄今。1998獲聘一般醫學科助理教授,2001升任副教授,2002-2004任臺大公館分院內視鏡超音波主任。曾任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副秘書長(1997-2000)、臺灣醫學會執行秘書(1998-2001)。     

現職: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特聘教授、研發分處副主任、一般醫學科主任,以及臺灣內科醫學會秘書長、臺灣大腸直腸醫學會常務理事、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

獲獎:臺灣大學特聘教授(2012)、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11)、臺大醫學院青杏醫學獎(2008)、Emerging Leader, APDW2008)、臺大醫院傑出研究獎(2008)及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03)等。

專長:一般內科學、腸胃學、分子生物學

著作:學術論著250餘篇,專書有《胃何不輪轉-淺談功能性腸胃障礙》、《胃何不舒服-淡談胃癌》、《身體警訊與生活習慣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