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月,中華成棒隊於國際賽的最高殿堂──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傑出表現,以及隨後國內職棒球團重金禮聘美國大聯盟球星曼尼(Manny Ramirez)加盟,相信即使是對棒球不甚了解的民眾,都能感受到臺灣重新燃起的一股棒球熱潮。2013年初的這兩件棒壇大事對過去一再受到假球風暴而人氣重挫的臺灣棒壇,又再次為球場找回了觀眾。

「現在滿壘兩人出局球數來到23壞,投手這個球投出,李居明揮棒打擊出去,這個球相當的高,相當的深遠,左外野手一路向後退,退退退,再退,阿~~~~~~~接殺出局。」

筆者是一個七年級生,回想上一次在職棒賽場上有這樣場場爆滿的觀眾人數,大概是筆者小學時的職棒4年(1993),膾炙人口的龍象大戰,「假日飛刀手」陳義信大戰「金臂人」黃平洋的畫面,仍深深印在腦海中。當年電視轉播並未如現在發達,記憶中在有線電視台未全面投入轉播前,僅有老三台在禮拜天的下午轉播一場。而平日都在晚上準時打開收音機,情緒隨著另一端主播的播報聲上下起伏。隔天早上拿著報紙,同學利用下課時間聚在一起,看著前一天比賽的報導和紀錄熱烈討論著,為了自己心愛的球隊或球員爭得面紅耳赤的情況屢見不鮮。

筆者從小在臺北長大,地狹人稠,唸的是一般學校,加上打棒球會打傷人、打壞東西的觀念根深蒂固,不要說真的棒球,連在學校打紙球有時候都會被驅趕。所謂的國球,對大多數家長及老師來說,是電視機裡國家隊在打的棒球,而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棒球,是破壞、危險的象徵,甚至棒球連是一項運動的形象也沒有,好比說要去打籃球,師長會覺得是運動,而說要打棒球,抱歉,太危險,不行。不過喜愛棒球的同學們,報紙揉一揉膠帶纏上就是一個球,塑膠桌墊捲一捲球棒也有了,下課10分鐘在操場一隅或教室外走廊的棒球比賽,大家仍是樂此不疲。

臺灣的學生社團大概都是進入高中時期才比較發達,但是在臺灣非科班的一般高中生想要打球還是挺辛苦的。第一、要先克服來自臺灣師長升學主義的壓力。第二、臺灣學校操場不像日本是以天然土壤和草皮為主,PU跑道環繞的臺灣操場並不適合也不被允許棒球練習,所以高中社團想要練球,只能利用假日早點去到學校附近的河濱公園占場地練習,加上多數河濱公園的場地並不像現在較採登記制,所以練球的場地問題,對僅僅只是熱愛棒球而非正統棒球名校的高中社團來說就是一場前哨戰。

熱愛棒球的高中生,都希望有一個比賽的舞台,七年級前段世代對臺灣高中棒球一定有的一段共同回憶就是當時象徵臺灣甲子園的金龍旗高中棒球錦標賽,後來在美國大聯盟發光發熱的棒球好手如郭泓志、曹錦輝、陳偉殷等人都參與過這項賽事。同時間有一個由臺北地區一般高中生為自己打造的棒球舞台也悄悄萌芽,強調以非科班球員為原則主辦比賽的組織──北區高中棒球聯會,由當時臺北市幾所熱愛棒球的高中社團(建中、附中、成功、松山、永春高中等)共同成立,目的就是要讓眾多在國中小學未受過專業訓練,但對棒球有高度熱誠的高中生擁有自己的比賽舞台。草創期雖僅有臺北縣市幾所高中,但球員對比賽投入的熱情不減,甚至後來和南部類似性質的南區高中棒球聯會於20048月在高雄澄清湖棒球場舉行南北總冠軍戰及明星賽。然而其中不僅是臺大,各大專院校許多熱愛棒球的校友相信都參與過該聯會賽事,甚至擔任聯會幹部,負責賽事和組織的運作。目前該聯會舉辦比賽每年已多達230隊參與,雖然球員非科班出身,但熱愛棒球的心絲毫未減。

再來談談臺大的棒球風氣,臺大除了棒球校隊每年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為校爭光之外,學校每年也會定期舉辦校內新生盃和臺大盃棒球賽,目的就是要提升校內的棒球運動風氣。參賽人員並未侷限於臺大學生,而是開放給所有隸屬於臺大的教職員工生,而賽事的裁判及工作人員則委由校隊的同學負責規劃和執行。近年來,臺大校內棒球盃賽的參與隊伍達20~30隊之多,臺大目前有54個學系,依比例來看,近半數的系所都參加,所以臺大學生對棒球活動的參與度算是相當熱烈。雖然技術不比科班出身的甲組球員,但以一般生的程度來說,也因參與棒球活動的人多,所以也不乏產生許多會唸書又會打棒球的臺大人。筆者以前在臺大時曾聽教練談到,雖然臺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之後大多不會以職業棒球維生,但是因他們大學時代有接觸過棒球,在成為社會的精英後出錢出力推廣支持各層級棒球,對棒球運動有莫大的幫助。

臺大人近來對臺灣棒壇有所貢獻的事蹟,筆者想到幾位較為人知的人物,如為催生職棒而素有「職棒之父」之稱的洪騰勝先生、最近振興中華職棒的黃鎮台會長、以及名球評袁定文博士。「職棒之父」洪騰勝先生據說當年就讀臺大時是一個連雨天都會穿著雨衣去球場打球的棒球狂,臺大畢業之後經營事業有成,從大學時代就有的棒球魂開始燃燒,他在報紙上登廣告,廣告詞只有一句:「三年建球場、五年組職棒」,不僅是成立企業所屬的棒球隊,同時更極力奔走,鼓吹其他企業成立球隊,味全、統一、三商這3大企業給予正面的回應,1989年中華職棒聯盟順利成立,並在1990年,職棒元年開打。

而於2012年才接下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的黃鎮台先生,在接受平面媒體採訪時,笑稱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棒球局外人。在臺大學的是化學,擔任過大學校長、國科會主委、政府官員,但對棒球界可是一竅不通,甚至看不太懂棒球,但卻很有勇氣地接下了被棒球界人士視為燙手山芋的位置。黃會長說:「雖然領域不同,但做任何事情的態度和原則是一樣的,依照我過去的經驗是,大家看的是你到底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黃會長拿出實事求是的態度,盡心盡力做好該做的工作,實際走入球場傾聽球迷的聲音,短短的時間內就做出成績,球迷開始回流,球員和球團在棒球界的處境都獲得改善等等。也因此在網路上,黃會長有了「鎮神」的綽號,甚至網友在社群網站上成立粉絲團,感謝黃會長對振興職棒的付出。

名球評袁定文博士,當年在臺大唸的是地質。說起他和棒球會結下這麼深的淵源是因為當年留學匹茲堡時,閒暇之餘就是進球場看球。筆者還記得當年國內第一個開始轉播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節目「抓住棒球熱」,就是由袁博士負責解說和講評賽事,在當時國內職棒正是全盛時期,他憑著自己過去在美國看球的經驗和了解,透過這個節目帶給國人和國內職棒完全不一樣的大聯盟比賽和觀念,透過轉播帶給臺灣棒球一些文化上的衝擊,刺激了臺灣棒球在技術及觀念上的發展。筆者認為這間接影響了國內優秀球員旅外的意願,過去臺灣球員旅外的第一選擇幾乎都是日本,而鮮少選擇美國。但自從美國職棒開始在臺灣轉播,不僅是球迷,球員也受到一定衝擊,原來不只有日本,更遙遠的美國甚至是更高端的棒球殿堂。

其實不論是洪騰勝先生、黃鎮台會長還是袁定文博士,以及無數在社會上的臺大人,他們多半不靠打棒球維生,但卻也能夠對棒球運動做出貢獻。這些臺大人雖然不打球,但有著棒球人的質。何謂棒球人的質呢?筆者認為有下列幾種:不滅的鬥志、謙虛苦練、團隊精神。鬥志跟勝負無關,跟尊重有關。鬥志可能無法贏得比賽勝利,但可以贏得尊重。雖然運動場上的勝負畢竟很現實,既然稱做比賽就是要分輸贏,所以光有鬥志不行,還要加上腳踏實地的苦練,實力才能精進、在場上一決雌雄。但是棒球這項運動又相當特別,它不是個人的運動,是團體的運動,一個人打擊完,還要輪過8個隊友,才會輪到下一次上場,不像網球桌球頂多兩個人在輪。而且,所有運動中,只有棒球有犧牲打這個攻擊方式,其他運動是沒有的。得分更是所有運動中僅有的,必須一直向前推進壘,進完4個壘才得一分,沒進完4個壘,殘壘再多,也得不了一分。所以團隊合作才是勝負的關鍵,一個比賽要獲勝,一定是要整個團體一起努力,而非單靠個人就能取勝。這些對棒球有貢獻的人,他們的事蹟多多少少都能看出他們所擁有的鬥志、他們下過的工夫、以及和周遭人事物的結合而非單打獨鬥,所以這群人雖然不打棒球,但卻擁有棒球人的質。

然而臺大人對於棒球運動的支持與貢獻並非一定得等到小有成就後才能有所做為。臺大人對於基層棒球活動的支持,其實很多人在校期間就已經開始出力。就筆者所知,2007年臺大同學發起成立臺大基層棒球服務社,該社團起先從基層棒球援助計畫到正式成立社團;從最一開始計畫為非傳統名校的弱勢球隊募款補足裝備、充當輔助教練,到目前將社團重心轉移到為基層棒球隊員進行課業輔導。運動競技的道路其實很窄,最後真的可以靠棒球養家活口的人畢竟是少數,過去許多打棒球的孩子不讀書,家長也漠不關心,接著老師也放棄了,放任體育班學生的教育自生自滅在臺灣成了一種習慣。有基層的棒球教練談到臺大這個社團:「家長做不到的,學校老師不在意的,這群臺大學生挽起衣袖來做,從教育一步一步做起。社會大眾都在說自己多愛棒球,其實這個社團才真的是愛棒球。」顯見即使未出社會的臺大人也正在讓這些學習中的小球員多一點知識,所謂知識就是力量,而不是未來除了棒球之外,一無所有。

向下扎根,如果能透過鼓勵和教育的方式,讓過去只專注於打球或讀書的兩個族群更加接近和融合,在未來,比較會唸書的小朋友也會打一點球,比較會打球的小球員功課也不差,整個社會大眾都對棒球或是其他運動有更多地認識,筆者相信這才是臺灣國球不再是屬於贏球的一刻。而臺大人更應該要有一份對社會貢獻的使命感,拿出影響力,或許會讓這個理想更快達成。(本專題策畫/吳誠文)

 

沈錦蔚小檔案

1984年生,畢業於臺灣大學哲學系(1993)、成功大學電信管理所。現任職於瀚萊科技公司。熱愛棒球,曾是松山高中青棒隊、臺灣大學棒球隊隊員;現效力於臺灣大學校友隊,假日於乙組大專校友棒球聯盟出賽,以行動熱愛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