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黃河明考上臺大商學研究所,和50多位大學應屆畢業生一起讀書。那是招收在職生的第一屆,連他在內共有17名社會人士,當時他在惠普已工作了十多年,位居總經理要職。之所以報考,一是以身作則鼓勵員工進修,二是學習管理學理論。一年後,獲准直攻博士(學業成績在全班前三分之一)。為了完成論文,他辭職,而於2003年取得博士學位。

在他升任主管之初,即曾至臺大商學系企業進修班進修5個月,覺得相當受用。所以主動和臺大洽商開辦專案的可能,以便提升惠普主管能力,後來這些專案成了臺大推廣教育例行課程。

重回校園讀書,黃河明說,有回到年輕時的快樂。這個MBA班是非常有趣的組合,年輕的同學想從他身上吸取實務經驗,而授課老師則感覺有壓力,擔心他們這群職場老鳥發問。老師有時也問問在職同學實務經驗,以致他上課不敢打瞌睡,因為老師會主動出擊,『實務的情形怎樣?請黃河明來講』。這讓他有機會將個人經驗分享出去。「和以前念大學不一樣,我拿自己的經驗來回想老師所教的理論。所以我的筆記本中間畫了一條直線,一邊是抄老師講的,一邊是寫自己的經驗作對照。」的確,這樣的學習相當具有啟發性,他之前完全做中學,現在有理論印證,收獲更多。

從年輕同學的身上他也得到回饋,如瞭解年輕人的價值觀,年輕同學更幫他解決電腦打字的困擾。在惠普擔任總經理時都有專任秘書,不必自己輸入中文,對於一些電腦操作也不便問部屬,在學校反而可以自在地請教同學,終於能自己打字完成許多作業和報告。另外,數學統計是在職同學最頭疼的科目,幸好有位數學系背景的年輕同學熱心替大家補習,至今仍時時回憶起晚上補習的情形,非常感謝這位同學。

感謝恩師群栽培

當然,最要感謝的是臺大的老師們。第一位要感謝的是論文指導許士軍教授,許教授主修政治,後轉攻經濟,與孫震校長是同學。他私下教導黃河明甚多社會的洞察,擴展了黃河明視野的深度。另一位指導老師翁景民教授也讓他至為懷念。他說「翁老師教學熱忱,講課很生動,一邊講還一邊表演,活力四射。他曾分享是因為宗教信仰讓他如此認真,他去美國留學時想瞭解這個基督教國家怎麼會有如此強大國力,所以跑到教會去看,沒想到教會特地派一個教友陪他讀聖經。」翁教授後來受洗成為基督徒,學成回臺後認真教書。在與他第一次討論論文後,翁教授即因肺癌住院,此後黃河明曾多次到醫院探視,只是不忍再向老師提起論文。第一次與翁老師討論時,因他的論文主題為數位行銷,翁教授當時送了他一本“Reverse Marketing”(逆向行銷),本期望讀完那本書與老師討論,沒想到不久就得到老師辭世的惡耗,一直未能與老師討論讀書心得,深感遺憾。他以「意外的學習」形容與翁景民教授這段短暫卻深刻的師生情誼。

為了專心寫論文,他辭去惠普總經理一職,卻經由魏啟林老師傳達政府力邀擔任資策會董事長的訊息,本來十分猶豫,在好友和家人鼓勵下接下重任,成為繼李國鼎和王昭明先生之後第三任董事長,他十分感謝老師的舉薦和指導。而他獲得第一屆李國鼎管理獎章,也是承蒙管科會多位老師推薦,「我擔任惠普總經理才一年多,怎麼可能得獎?我把獲獎當成一個老師賦予的責任。由於是第一屆,李國鼎先生親自到場頒獎,他高齡已接近90,還親自來頒獎,給我很大的感動。後來這個獎改成45歲以上才能被推薦,我是少數幸運兒能在45歲以前獲獎」。

在臺大的學習收獲超出他期待甚多。他說,臺大科系完備,基礎雄厚,老師跨科系移動較多,如教組織行為學的老師是心理系出身,根底紮實。而臺大管理學師資之所以如此堅實齊備,他推敲有其歷史淵源。

管理學於1920年代從美國發展,當時哈佛大學即設有管理學院。臺灣受惠於二次戰後美援機構的支持,1960年代開始在大學成立科系,幾乎與其他國家同步。二是臺大之前已有經濟系、會計系,在許士軍教授擔任院長時,進一步將相關師資作整合,故能大步前進。三是受惠於當時臺灣經濟起飛,非常需要管理的知識與人才。他說,現在臺大EMBA能吸引非常優秀的企業家,與學術界形成良好的互動社群,不久還將和復旦大學合開課程,這都讓黃河明看好臺大管理學領域將持續超前。

不過,就他用人經驗來看,臺大的學生具獨立思考,像獨行俠,若需團隊工作就有明顯缺憾。套用劉兆玄校長形容的,「臺大學生像椰子樹一樣,每棵都長得高,各自向上崢嶸」,他認為心態上仍需調整。

創業是畢生夢想

電子工程系畢業、初入社會就想創業,不過那時想的是發明新產品行銷全世界,進入惠普後,因內部創業風氣盛,他也受激勵創立了兩家子公司。然而,職位再高,總有退休的一天,他開始為自己的老年尋找新的生涯。他不諱言,來臺大唸書也是為創業做準備。20037月取得博士學位後,旋即創立悅智全球顧問公司。他說顧問這行業,需要思考、有挑戰性,可以讓自己發揮長才,而且想做多老就多老;既能做自己愛做的事、又符合社會需要,這就是他要的終生志業。

悅、代表近悅遠來,智、代表智慧;悅智結合了一群知識愛好者,運用智慧與經驗,幫助顧客成長。成立之初多為科技大廠來找,包括宏碁、合勤、華碩,杜邦等公司。或為新產品通路、顧客經營制定策略,或為建立品牌、培訓高階主管梯隊;之後對象擴大至金融服務、傳統產業乃至到大陸投資的臺商,服務項目更廣泛,包括國際化策略、家族企業接班的規劃等。

他說,家族企業是臺灣的企業特色之一,平常要是沒有栽培足夠專業人才,等第二代接班時企業就日漸沒落。特別是到大陸投資的臺灣製造廠,斷層嚴重。第一代在這波不景氣衝擊下感覺心有餘力不足,想交出棒子,但第二代多留學美國,覺得工廠沒有未來性,不願接手,因此企業轉型難以成功。他也曾接受政府委託協助企業改造,他認為「臺灣的經濟要恢復活力,社會要有希望,需要一個再造工程,很多領域包括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都要改變了」。

40年前的臺灣,只有少數企業重視管理,40年後管理已發揮作用。他說,過去我們老羨慕日本的管理,現在則常聽見外國人稱讚臺灣。當然,現在面對的挑戰更嚴峻,如工業化造成的污染。臺灣的經濟以製造業起飛,惟沒有足夠勞工和土地的支持,過度倚賴製造而走到瓶頸。他主張,要盡快調整體質,否則年輕人就業會落入時下歐洲的窘境。至於作法,他建議可發展製造以外的產業,或減少製造增加設計比重;服務也有很多改善空間,如國內導向的金融必須國際化,而國際化程度已深的海空運、旅遊業則以創新拓展多元觸角。如此多重管道齊下,相信臺灣會再強壯。

他強調,國際化是提升產業必走的路,沒有捷徑。根據他輔導的經驗指出,組織轉型需時兩三年,因為網羅具國際經驗人士進入公司,對內部文化必然產生衝擊,若公司無法堅持終究會失敗。「就像奧運選手,為了掌握國際規則與世界賽事,必須聘請國際教練。企業也是一樣。臺灣的企業並不善用顧問,再打一個比方:人生病了,小病可以看信賴的醫生、照他開的藥方吃,可是碰到大手術,通常會去徵詢另外一位醫生,現在醫界也能接受 second opinion。因為醫生背景不同,對同樣病症看法不盡相同,而這就是顧問最大的功能。即使是專業主管,眼光總有盲點,當採取重大決策時,應該找顧問提供意見,再決定要走哪條路」。從這個角度來看,顧問絕對是符應企業及社會需求的一門行業。

思想家來自顧問

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也多是顧問,如孔子和亞當史密斯關心經世濟民議題,各在周遊列國之後誕生了思想巨著《論語》(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和《國富論》;先後被稱為「管理學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擔任過企業顧問,將實務經驗系統化為管理學理論;他們的作品影響深遠,跨越時空。

早年美援臺灣,助益臺灣經濟及社會發展極鉅,其經費的使用就是由一家懷特工程顧問公司監督。當時負責臺灣計畫主持人James Gilbert White甚至舉家遷居臺灣。該公司以幫助臺灣自力更生為前提,從農業技術改良著手,再進行土地改革,並興建第一個肥料廠,自力生產肥料。期間發生一段有趣插曲,意外催生了台塑。黃河明說,生產肥料時會排放有毒的氯氣,按常理,為了處理氯氣要再建一座廢氣處理工廠,美籍顧問建議將氯氣導入作為塑料,即所謂聚氯乙烯。這是副產品,應可找民間投資,當時政府找來臺灣幾位大企業家遊說,只有王永慶願意。「後來王永慶受訪時老實講,其實他完全不懂塑料,只是政府和顧問說這項產品有前途,反正蓋廠房、經營管理,都有經驗豐富的顧問協助,照著做就是」。

台塑除了蓋廠順利,也學習美式管理,因而出奇成功並賺錢,這事讓大家看見管理的好處,後來政府同意在美援協助下,設立了企業管理研究所,可惜臺大最初並未積極爭取,反而由政大捷足先登,臺大幾年後才設了商學研究所。

提及此,黃河明對大學的管理有建議。他說,當前臺灣的大學正是辯論最多的時刻,我們有全世界最高的錄取率,政府要傾全力讓臺大成為世界級、還是平衡發展?大學是否法人化?是必須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他認為繁瑣的報帳流程捆綁了研究者,進步的學校能自我管理,只要有能力自治即應促其成立董事會作為決策單位,取代現有校務會議人數過多、事涉自身權益難形成共識的困局。雖說美國私校優於公立大學有其歷史背景(因英國殖民時不准設大學,教會遂自行設立大學,故建立良好的自治管理傳統),臺灣並沒有這樣的背景,可藉由延聘國外專家參與,並參考排名在臺大之前國外公立大學之運作,必能找到適合我們發展的模式,有機會打造新風貌的國立大學。

創業有3

對於創業,他主張3力即想像力、創造力和領導力。創業要有夢想,年輕時因所學電子背景想發明新東西,所以在學時勤於動手做實驗,到惠普參與內部創業,學習財務、業務等管理各層面,瞭解到創業不只有產品。「將構想落實到創造的過程,像是從雲端到地面,是一種實作過程、一個不斷嘗試失敗的過程」。他認為除了少數天才外,其實創業家多是苦練出身,包括他自己。

由此可見創造力是可以訓練的。輔導臺灣家族企業時,他們要做的不只有訓練高階經理人,有時為建立兩代溝通、異中求同,必須涉入許多未預期的狀況當中,這時往往得從人生經驗中汲取或更努力研究來尋求解決;無形中就在訓練創造力。

相對於想像力和創造力,他認為領導力是最難的部分。只靠己力不可能成功,要能帶動人,這需要很多磨練。黃河明在交大開的領導力課程強調實務操作,要求學生課前必須做一個暑假的志工,有實際體驗再來。而他在悅智所推行的「三明治實習方案」也成功地培訓出公司所需人才。

悅智現有12名全職員工,其中有兩位是參加該方案後留任公司。所謂「三明治實習」係仿效美國管理學院作法,研究生第二年至公司實習一整年,參與企業專案同時,從中尋找論文題目,第三年即能順利地完成論文。實務與理論並行,言之有物;創業3力並重,定能達陣。

從悅智看天下

悅智已在中國上海和廈門設立兩據點,服務對象也從臺商擴大至外資和中國的公司,誠如公司名稱「悅智全球」,黃河明的夢想是將悅智發展成為全球性公司。目前經常合作的顧問有25位,希望能增加至100位,組成世界級顧問夢幻團隊。喜歡交朋友的他表示,「趁洽公時還能順道拜訪他們,兼顧工作與休閒,我很嚮往這樣的生活;結合事業和樂趣,所做又能幫助人,這是人生最大樂事」。

 

黃河明小檔案

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暨創辦人、首席顧問

學歷:

‧臺大商學研究所博士

‧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士

經歷:

‧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

‧臺灣惠普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

‧交通大學思源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

‧《黃河明的惠普經驗》

‧《贏家智慧》

‧《行銷長的挑戰》

專業領域:

‧跨國企業之經營與管理

‧數位行銷通路策略與管理

‧組織佈局與策略規劃

 

 

圖說:

圖1:不同於年輕時,中年以後才創業的黃河明,要做的是與年紀增長成正比的顧問事業。(攝影/彭玉婷)

圖2:黃河明創業,賣你「贏家策略」。

圖4:悅智的Logo,表徵著智慧無限大。

圖5:悅智團隊,黃河明董事長(右)與共同創辦人、資深顧問陳麗蘭(中),輔導臺灣多家企業行銷國際,將豐富輔導經驗集結,與師大管理研究所沈永正教授(左)共同出書。

圖6:改造社會,提高幸福感,是黃河明創業的核心價值。(攝影/彭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