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臺灣松下電器公司董事長的洪敏弘先生,1964年自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深造,以4年半時間完成碩博士學位,1969年畢業後,回母校擔任客座副教授一年。1971年辭去教職,展開創業,以本科所學陸續創立華泰電子、建弘電子,1980年轉戰金融服務業,從建弘租賃起家,逐步打造臺灣第一家證券金融集團,2000年獲頒「金彝獎」,對他在證券期貨市場的特殊貢獻給予肯定。
縱觀創業生涯,洪敏弘有很多第一:1973年創辦建弘電子生產社區天線及公用天線系統;1988年打造臺灣第一家證券期貨市場全服務的證券金融集團,第二年12月,旗下的建弘投信率先上市臺灣店頭市場;1979年在美國創立Proton Corp.,首度將國產音響電視外銷美國;1971年家族成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推廣藝文教育,開企業以基金會模式贊助藝文之先河。
而他對臺大的回饋更從未間斷,自1967年起即持續捐款電機系獎學金。10年後臺灣松下在臺大設立電子電路實驗室,由李舉賢教授主持,為當時電機系首例;八○年代贊助臺大師生出席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提高國際能見度;促成臺大及密西根州立大學電機系學生交換計畫,及在兩校設立講座教授等,對二個母校的支持可謂不遺餘力。
高中重考生高中臺大
洪敏弘唸了兩個高中,成功初中畢業後考上復興中學,第二年重考進入師大附中。「看起來像是留級,不過不見得不好!」師大附中高一導師唐玉鳳老師(虞兆中校長的夫人,教生物),不僅啟蒙他對生命成長的意義的理解,輔導學生更是無微不至,「她知道我數理很好,卻關心我較差的英文,指點我利用寒暑假讀英文小說,對我們關懷備至,時過50年仍歷歷在目。」此外,唸了四年的高中,使他課業游刃有餘,復興高中參加軍樂隊、師大附中學習鋼琴二年,又常到新公園前的田園咖啡廳聽音樂,好不愜意。浸淫在音樂的愛好同時也兼顧到課業,雖說重考像留級,多花一年收穫更多。如願考上學子夢寐以求的臺大電機系,一輩子受用不盡。
臺大集各路菁英,他坦言,課業非常沉重,即使全力以赴,4年成績僅能維持中下,幸好沒重修或補考。「我一個社團都沒參加,只依電機系傳統參加過和外文系、護理系女同學的聯誼。我們班有一半以上的人,大學都沒談過戀愛」。大學沒修成正果,不過有8、9個同學志同道合,大一大二時每天帶便當一起吃中餐、在圖書館K書寫作業,倒也成了揪心的死黨。
看似繁重的課業,讓他在本科獲得完整的專業基礎,也練就他紮實的邏輯推理能力,成為事業規劃及經營管理的重要助力。他說:「回想臺大的老師們,留日的李舉賢教授、許勝發教授、楊進順教授,教學認真、嚴謹,偶而會脫口說出日語。馬雲龍教授教的馬達、電機機械超難,班上只有孫芳德同學能應付,因為他父親是東元電機的廠長,家學淵博,這門課的作業全班都是抄他的才過關。」馬教授退休後到美國定居,前年過世,還有同學對他充滿懷念,前往悼念。「白光弘教授、黃鐘洺教授教天線、通訊,也都給我們諸多啟發,我們這一屆有不少在電磁學天線領域發展,如返臺任職於中央大學的陳哲俊講座教授,利用全球衛星系統在氣象、國防上領導臺灣進入遙測領域,他經常提及黃鐘洺教授當年教的同溫電離層電波傳導現象和理論,為同學們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臺大自由的學風,也讓他有機會涉獵文學與哲學,如旁聽臺灣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教授,和臺灣第一位文學史家黃得時教授的課,「這些課程擴大了我思考的廣度和深度,讓我在做決策時能站在較高的視野、做通盤考量。」洪敏弘曾修過前校長孫震的工業經濟,當時孫校長甫升任講師,這是他開的第一門課,也是洪敏弘修過唯一一門和管理有關的課,10多年後出來創業早就忘光了,必得邊做邊學,體會終身學習之道。
他謙言記性差,只好用邏輯來補強,考試從不死背公式,都重新推理演算。「我覺得我的思考很跳躍式,從不同方位角度切入、量計,就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有4核CPU,這也是為什麼改行(金融),也可以做出一番成績。」,於今想來,臺大4年為他們打下的學理根基和挑戰創新的實力,確實影響一生。
由於排行次子,不是父親欽定的事業接班人,所以可選擇到美國讀書,成了道地美國派。在當年留學風影響下,大三開始準備出國,並到當時位於臺大校園外的修道院、跟著修女補習英文。第一天上課修女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字“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意思是說不要抱怨遭遇困局,迎上前去積極改變它。他將這句話奉為人生圭臬,成為座右銘,這是臺大4年所學的另一項收穫。人生中能屢創新局,80年由電機轉業金融,就是這句話為契機。
留學4年半造就創業家
第一個應允他入學的大學是密西根州立大學,在系統控制領域是強項,所以他自然而然進入該校電機系讀碩士,而結識了陳坤木教授。陳教授也是臺大學長,哈佛應用物理的博士,專攻電磁學天線,主持很多美國海空軍研究計畫,洪敏弘在獲得其實驗助教的獎學金後,進入其門下轉攻電磁學博士,師生二人自此結下終生情誼。
他說,「陳教授在教學上全心付出,在身教、言教各方面都是學生最好的標竿。尤其特別照顧從臺灣來的留學生,知道我們週末無處去,都會邀我們到他家聚餐、打球,就這樣建立起亦師亦友的感情。」後來兩人合作為臺大與密西根州大建立交換生計畫和設置講座教授,1995年他首先於密西根州立大學設立的講座,第一屆講座教授就頒給陳坤木博士,直到他退休。師生情誼之真摯,傳為美談。
來美讀書前,父親洪建全先生曾叮囑要早去早回,所以他以4年半時間完成學業,在美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半年,旋即回臺大客座,開設電磁學與微波天線的課程,不過和當時流行的半導體、電腦熱門課程相悖,竟只有6名學生選課,所學時不我予,遂於隔年轉往企業界發展。
不過當年這6名學生,於今可都是各領域佼佼者,讓洪敏弘每回提及總要豎起大拇指,他們是前臺大副校長吳靜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Garmin董事長高民環等人,吳靜雄教授今年2月也從電機系退休了。
金融門外漢打造事業集團
其實他在創業上的表現才讓臺大與有榮焉。1971年與學長杜俊元合設華泰電子做積體電路封裝測試,1973年自創建弘電子,專事生產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社區天線和公用天線系統,正當事業起步順遂之際,不料罹患B肝,在臺灣治療兩年未癒,於是赴美休養。他在病中沉潛,蓄勢待發,1983年康復回國,東山再起時又引領風潮。
基於在美養病期間對美國資本市場的觀察,加上自己在創業之初申請不到貸款的經驗,體驗到臺灣製造業升級亟需長期資金的時機把握得當,正是建立資本市場的最佳時機,遂決定轉換跑道,改行投入金融服務業。1980年以「建弘」為名,先後創立租賃、投顧、投信、綜合證券以及期貨等公司,打造出臺灣第一家提供完整證券與金融服務的事業集團,更於2001年組成建華金融控股公司。對於自己從一個金融門外漢到獲致成功,洪敏弘自我剖析道:「這一路走來都是在社會需要、政府鼓勵的前提下順利成長」,實踐了座右銘「點亮蠟燭照亮黑暗」。最重要的是,他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積極想法,讓臺灣工商業獲得長期資金,俾利其健全營運發展,從而促進臺灣產業升級。
除自行創業外,自1996年起接手由父親洪建全創立的臺灣松下電器公司,戮力在地深耕「國際牌National」的品牌,2003年配合全球集團更名為Panasonic。雖是老牌子,但他致力內部創新,保持企業活力,除研發智慧節能科技、以符應環保趨勢外,更敏銳掌握到時代脈動,大舉投資開發新產品,從生活家電用品擴展到視聽器材、行動電話、產業用零組件、機械設備以及GPS車用型產品,不斷創新求變,老店新生,該公司兩度獲得國家品質獎,也是空前。
從教職、本業到跨業,有非常多的事業伙伴和貴人,但他特別要提到二人:一位是小學同學王世榕,畢業於臺大法律系,3年前以中華民國駐瑞士代表退休;另一位是邱再興,早他一屆臺大電機系畢業(若不是洪敏弘高中重考,二人應是同屆。)洪敏弘70年回國後,參觀半導體組裝測試的環宇電子公司,邱再興是經營者,不僅成為回臺後第一位認識的朋友,後來也促成他與杜俊元學長合創華泰電子的契機。邱再興與洪敏弘一路合作,從事業到志業,邱再興目前是鳳甲美術館的董事長。
成立基金會灌沃文化綠洲
他的另類創業,可說是成立基金會。由於企業的社會責任驅使,再基於對文藝的愛好,1971年遊說洪老先生成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開國內企業贊助藝術表演、人文活動與教育之先,如對「雲門舞集」的支持,開始最早也持續最久。1996年與當時央行總裁許遠東先生再成立建弘文教基金會,專注於提升國家文化藝術及推動財經政策研究。他深信兼具知識與品德的人,才能對社會產生貢獻,在1999年獲得第二屆國家公益獎肯定。更在2008年捐助母校設立洪建全講座及紀念演講廳,為高等人才養成充實軟硬體,幫助母校推動人文社會教育,提升臺大人的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去年臺大校慶日,獲頒101年度臺大傑出校友,他認為是一生中最高的榮譽。
願臺大百年誕生諾貝爾獎得主
對於李嗣涔校長於任內成立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以健全大學生的人格育成,他深表認同。他也感謝李校長任內8年邀請他參與校務發展基金會,和擔任5年5百億追求卓越計畫諮詢委員,有幸一同見證母校躋身世界百大。
李校長於卸任前所提出的校園創業理念,要在創校百年內誕生臺灣的Google及臺大諾貝爾獎得獎人,他同樣寄予厚望。他說「美國的競爭力在矽谷,創意都在這裡發生,臺大就是要扮演這樣角色。」當然,從校園創意到具體化為商品,這中間的橋接需要宏觀者來主導落實。此外,有鑑於博士人才90%集中在大學及政府研究機構,民間只有10%的現象,他也呼籲國內業界要重視研發,自創品牌,積極推動產官學合作,才是永續之道。「目前全球一百大品牌,中國和臺灣都榜上無名,而日本有7個、韓國有3個。而現在臺灣產業發展的困境就是長期停留在代工所導致,代工薄利、風險大,薪資無法提高,22K就是產業代工結構造成,企業界應有這樣的體認,是尋求突破的時候了」。
他百分百贊同楊泮池校長所言,臺灣最大的資源是人力,且國家已累積相當財富、國際經驗豐富,只要讓產業與發明產生連結,即便是傳統產業也可以走出一條新路。對於有志於創業的臺大人,他以自身經驗為例,表面看來順遂,其實創業之初,以博士頭銜還貸不到銀行資金,期間生過兩次大病,在金融業也一度遭遇危機,但也就是有這些歷練,練就他更剛強,幫助他開啟更多可能。這位創業經驗豐富的學長,最後以聖嚴法師的「四它論」作結,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寓意深長,與有創業夢想者共勉。
圖說:
圖1:洪敏弘從30歲起創業,創立的公司無數,創業經驗豐富。(攝影/彭玉婷)
圖2:畢業照,與臺大電機系師長合影。
圖3:大學有幾個死黨,一起K書一起玩,圖為同遊太魯閣。
圖4:大學4年K書多,沒機會和女生談戀愛,畢典時拍個照留念吧!
圖5:與陳坤木教授,於頒授首位「MSU洪敏弘講座教授」紀念合照。
圖6:與事業伙伴邱再興先生。
圖7:與父親洪建全先生,參加臺灣第一家在OTC掛牌的建弘投信公司成立大會,這是洪建全先生生前擔任的最後一個董事長。
圖8:在臺大的邏輯推理訓練和挑戰創新的勇氣,造就他敢於實現創業夢。(攝影/彭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