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就我個人的認識,全球化至少有兩個意涵。首先,全球化代表“一套國際標準”,這套標準放諸四海皆準,不因時空不同而有變動。在學術界來說,彼此的互動、合作、競爭,可以有一把全球共通的尺來衡量,不因學校所在位置、歷史長短、規模大小而有差異。延伸來說,學術界競爭的舞台是全球性的,機會及挑戰也是全球性的。
第二個意涵是,全球化代表“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的無國界化。在學術界來說,知識散播可以無遠弗屆、學術人才可以移居五湖四海、思想交流可以橫跨東西南北。
全球化下高等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趨勢
Wildavsky在其“The Great Brain Race”書中,提到兩個全球高等教育的趨勢,一是學生人數的快速增加,一是各國將高等教育視為開發人才、發展經濟的關鍵投資。在前述大趨勢下,我們從幾個數字可以看見亞洲高等教育的變化。第一是學生大幅增加。從圖1可以看出,亞太地區高教機構的學生數,自1991年的1400萬人,成長到2007年的4400萬人。第二個變化是研究的大量產出。據統計,在國際期刊所發表的科技論文,從1995到2007年,亞洲成長了142%,而歐洲只有26%。第三個變化是大學排名的上升。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前500名排名,在2004年,亞太大學有89所,占17.8%;到了2012年,亞太大學增加至110所,占了21%。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亞洲的高等教育快速抬頭?在亞洲各國,大家也逐漸意識到,教育的投入、特別是打造卓越的國際一流大學,可以對該國的全球競爭力及經濟成長起關鍵性的作用。如圖2所示,包括日、韓、中國大陸,紛紛展開特殊的國際一流大學計畫,臺灣也不例外,我們有“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全球化下的臺大
目前很多大學排名側重研究,但我認為,排名只能作為辦學的一個參考,不應該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另外,大學發展的重心,我認為可以從研發及知識經濟,逐漸朝向社會責任的方向調整,讓兩者取得平衡。
什麼是臺大的社會責任呢?我們都知道,臺灣缺乏天然資源,所以人力資源特別珍貴。而臺大的社會責任就是培養人才,臺大的傑出校友濟濟,是臺灣多少世代中堅份子及領袖人物的搖籃。
至於在全球化下,臺大要如何自我定位?意即,臺大如何看待國際化?
我們分析,臺大因在多項學術領域深具實力,足可與世界一流大學並駕齊驅,一較長短。故全球化對臺大來說,恰可提供正面刺激,以及一個世界舞台。所以,對於全球高品質大學,臺大是有自信的開放,歡迎接觸、探索各種合作的可能。我們期望與優秀大學透過合作、相互切磋,來提升自身的教學及研究水準,讓學生在臺大接受到的教育更有品質、經驗更為正面,老師可以不斷擴大自己的學術影響,並持續保有國際競爭力。今年,我們的姐妹校已超過450校,分布全球60多個國家(圖3)。每年,臺大都有很多跨國合作計畫,特別是與跨國頂尖的學界、業界的專案合作,更是我們所重視的。所以,「厚植學術競爭力,向世界開放」是我們的第一個定位。
第二個定位是「搭建大中華平台,從臺灣出發」。即使望向國際,走向國際,但我們並未忘了這根是深深紮實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意思是,國際化不是走向西方化,也不是英文化,而是回歸到臺灣本土的特色、優勢、需要,能在國際化與在地化間維持動態平衡,以我們的優勢利基(niche),來開展具臺大、臺灣特色的國際化。有關這點的實際做法,稍後我會再加說明。
現在很多學校都以建設“國際化大學”為目標,而且他們認為招收很多外國學生,或送很多學生出國,開很多英文課,學生很會說英文,就是“國際化”。在這個層次上,我要感謝全校師生的努力,以及各行政單位的投入,特別是國際處的多年奠基,臺大已稱得上是一所“國際化大學”,這是我們國際化的第一步。下一階段,我們要取得“國際化”精髓,亦即臺大不僅要是國際化大學,更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打造世界一流大學
何為世界一流大學?很多人以為只要排名上去了,就算是世界一流大學,但我要在此引用教育經濟學家、也是世界銀行高教專家Dr. Salmi的定義。他說,衡量一所大學是不是世界一流,可以看3樣東西。一、世界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必定是炙手可熱的;二、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是走在前沿,具引領力的;三、世界大學有技術移轉的傳統,能將研究果實與社會共享。
至於要如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要素是什麼?Dr. Salmi接著說,要素有3,第一,它必須是優秀師生研究人員匯集之所在;第二,它必須有豐沛的資源,以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以及支持先進的研究;第三,它的治理必須具遠見、創新、彈性,而且在決策及資源管理上,能擺脫官僚式的繁文縟節。Dr. Salmi的這張圖(圖4)可以給我們很多思考。追求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在追求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之時,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我們究竟要成為什麼樣的世界一流大學?像哈佛?像東大?還是像劍橋?我的答案是,臺大必須走一條臺大自己的道路,也就是開創具臺灣、大中華、亞洲特色,並兼容西方優點的世界一流大學,貢獻於全人類。
臺大的敎育已經和世界一流大學並駕齊驅,如果要取得領先地位或發揮影響力,就要將眼光放在東亞。東亞經濟成長快、人口眾多,因此經濟、文化、醫療的市場將愈來愈大,不容忽視。臺灣要成為這個經濟圏的入門平台,特別是華人社會,讓全世界想要瞭解華人社會的儒家思想、政治經濟、歷史傳承、心理思考及行為模式的,都要到臺大來學習。臺大要做這種頂尖的華人文教重鎮。
此外,經由國家級研究中心、國際頂尖研究中心和跨國頂尖研究中心,持續頂尖研究的國際合作。如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與電資學院),是該公司唯一於美國境外合作的大學;又如與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與法國合作的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等,都是卓有成果的跨國合作。而臺大獲郭台銘捐贈5億美金成立之癌症研究中心,是近40年來企業對單一學院最高捐款紀錄。
臺大擁有最優秀的學生、老師,資源最豐富,學術領域完整。臺大最重要的使命,不在追求排名,而是為臺灣、為世界培育優秀人才,對人類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世界公民。所以,我在此提出第二個策略:強化學生成為世界公民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什麼?我認為至少包括知識力、探索力、創新力,以及執行力;更重要的是,在這些能力之外,最根本的是要有利他的精神,對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脈動,有所敏察與關懷,並懷抱熱忱,勇敢追求理想。
當然,學生的培育是要相當花心思的。首先,要拓展學生入學的管道多元化,以吸引各方面優質潛力的學生。在課程方面要更有彈性、教學內容國際化、教學方法活化創新等,讓學習更有效、更能因材施教。要讓學生接受紮實的學習,畢業時從這個校門走出去,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工作或生活,這才是國際化。另外,在學生的校園活動方面,我們希望他們可以在活動中成長學習、交到朋友、得到快樂,為大學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最後,我們仍會積極鼓勵學生出國,但同時,也會在校園中創造國際交流的平台,不論是透過活動、課程、計畫,讓不出國的學生也能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國際經驗,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
結語
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下,大學發展一來要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包括重視國際化,知識經濟與大學評比,亞洲高等教育爆發性成長,頂尖人才競爭激烈,二來要因應臺灣內部面臨社會經濟轉型,高等教育與社會關聯失調的問題,臺大唯有在學術研究上更卓越精進,在教學上培育更多具備人文素養且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在視野上更宏觀、前瞻及國際化,才能承擔國家社會賦予的責任與使命。(「高等教育理念與大學國際化論壇」演講,2013.8.14)
圖説:
圖1:近10年亞太地區接受高等教育人數有爆發性成長
圖2:亞太各國推動一流大學計畫
圖3:臺大國際交流概況
圖4:Dr. Salmi的成爲世界一流大學成功要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