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輕的新進教師問我,要怎麼教學才能夠讓大學生在課堂上專注,並能學到新知。我告訴他,首先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老師對於教課內容的熱情。我曾經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中建議學生選擇學位論文主題的時候,很重要的考量是熱情。如果沒有熱情,如何能夠投注幾年在一個議題上面。教書更是一輩子的志業,如果沒有熱情,就只是等退休罷了。如果學生能夠感受到老師是真的喜歡他所講授的課程內容,學生才比較容易受到感染與啟發。接著要考量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願意坐在教室裡,並且不停地動腦。小時候就聽過,一位法律系教授每堂課一開始就先講一個笑話;有醫學系的教授在幻燈片講課過程中,會適時插入養眼的照片來提振學生的精神。這種只是表面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趣又有營養。我們在設計問卷或訪談題目的時候,都會先自己模擬成受訪者,把問題回答一遍。因為如果連研究者對此主題都已如此熟悉,還不容易回答的話,表示問法有問題了。教課也是,想像自己是學生,要坐在教室裡2至3個小時,這些授課內容能夠讓我長時間專注,想要繼續聽下去嗎?我習慣使用不同的媒材(如圖片、統計、短片),以社會事件實例激發同學的想像與辯論,用說故事的方式把學術理論包裝在其中,再利用各種心得撰寫或小組報告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發掘問題尋找解答。
我從92年回臺在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任教之後,也同時在大學部開「人與環境關係導論」課程。先是兩年一開再到每年都開。修課的學生來自不同學院與科系。課程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對於日常生活空間的敏銳觀察能力,進而產生改造空間的熱情與行動力。講授的主題從如何看、物的意義、物的設計心理學、空間認知與地圖、性別與空間、音樂/電影與空間、都市冒險,到災害空間、全球化空間。誠如我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一書封面上所寫:「研究不只是對於外在現象的瞭解,它其實反映了我們的先前理解;亦即不是在白紙上加了一些圖案而已,它讓我們反省我們原來是這樣看世界的。因此,每一個研究,不只是在檔案裡增加一些資料,它也必然導致了研究者的自我學習與轉變」。上課也是如此。例如空間認知的單元,我問學生:「桃園機場和板橋那個緯度比較高?」給了正確答案之後,會說明這展現了歐基里德謬誤(把曲線視為直線)以及上位階層謬誤(新北市在臺北市南方)。我也用「玩13點」遊戲的方法,問學生,美國和非洲的面積那個比較大?美國加上中國呢?答案是,美國+中國+西歐+印度+阿根廷加總起來的面積都比非洲還要小。此時,同學通常會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說理智上知道,但就是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我提醒同學,我們不只是學習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要反省為什麼我們以前不覺得非洲的面積有那麼大?這樣的地理知識是怎麼建構起來的?是如何受到麥卡托投影地圖的影響?學習因此不是外在的,而是與自己對話。
在實作中學習,也是此門課程的重點。課程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如何觀察、體驗、詮釋/分析、參與/改造空間。觀察空間的練習作業,包括拓圖、自選一個主題拍10張一組照片並以文字說明之。同學曾經選過的主題有空間中的數字/英文字母/動物/臉(再以編成故事的方式呈現),或者是條紋、紅色、都市vs.自然,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秩序與混亂、緊張等。接著把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帶入,就可以學習體驗空間,作業題目有(1)去一個過去因為性別、身體、階級等因素而不太敢去的空間/活動。心得包括3個部分,對於該空間本來的想像(可能來自於媒體、親友經驗等,或個人的猜想推測)、實際進入空間後的經驗過程(你的觀察、與其他人的互動...)、事後的反省與討論。例如有異性戀男同學去參加同志遊行,他說對於街頭的路人而言,並無法分辨遊行隊伍中哪些人是異性戀哪些人是同性戀。他雖然很明確知道自己的認同是異性戀,可是還是擔心路人會誤會以為他是同性戀。然後他反省,他只是幾個小時在人群中參與運動,就已經有點緊張不安。那同性戀者必須每天都要擔心或處理外界異樣的眼光,生活不是很辛苦嗎?(2)各舉出3個設計很好與不好的物品,並說明理由。不好的設計,如用手指無法拿起的茶壺、很難掀起的日式湯碗、總是撕破的優格包裝、障礙重重輪椅無法進入的建築。(3)自選一個主題拍10張一組照片:有同學將相機放在離地面5公分的高度拍照,體會不同的視角所看到世界會有何巨大的不同。
詮釋分析空間的作業有(1)主題地圖:例如有學生繪製臺大的聲音地圖、公共電話地圖、公共廁所地圖、夜間照明地圖、棄屍地圖,然後要對地圖的內容進行分析與解釋。(2)主題拍照:例如用10張有裙裝人像的公共標誌來說明性別歧視,用10張設計各異的公共座椅來說明社會的排他性(排除遊民躺臥)。(3)ZOOM:有同學以都市邊緣族群(如街頭藝人、算命仙、遊民、樂生院民等)為主題繪製一本ZOOM的繪本,並製成短片。參與改造空間的作業則是要同學選擇一個空間,舉出其問題所在,並提出改善的策略。有同學透過訪談身障者、親身坐輪椅來考察臺大校園的無障礙環境。有同學認為臺大活動中心與圖書館中間的空間(停腳踏車、置放餐廳廚房用品等)有點曖昧,並不歡迎人們停留,而且讓活動中心與圖書館這兩個高度公共使用的空間阻隔中斷,於是提出一個在聲音不干擾圖書館的前提下,又能夠聚集人潮的空間設計。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空間之中,以為一切理所當然,然而公寓為何總是三房兩廳、街頭為何需要天橋地下道、紅綠燈秒數應該以汽車還是腳踏車的車速來計算、學校的標準跑道設計是怎麼來的、為何人潮聚集的臺北火車站刻意不設座位?透過「人與環境關係導論」這門課程,希望學生能夠重新思考我們所生存的空間,它為何是現在這種形式、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權力運作機制為何、作為使用者可以有何種程度的參與來改善空間。即使不是專業建築師或都市規劃師,也希望每個人都有觀察、解讀、改變空間的能力與熱情。(本專題策畫/化工系陳文章教授&物理系陳政維教授&生科系陳俊宏教授)
畢恆達小檔案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目前為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心理學、空間的性別研究、質性研究方法、街頭藝術等。出版書籍有《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塗鴉鬼飛踢》、《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等。
圖說:
圖1:日式湯碗蓋很難扳開吧!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難堪。
圖2:公共空間充斥著許多性別歧視,如捷運標示,小孩總是跟著媽媽。
圖3:為了不讓遊民躺臥,刻意加裝的“阻礙物”。
圖4:人與空間的對話充滿想像。
圖5: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