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街頭,到處都有垃圾車按時在定點收集垃圾,當車子來到時,所奏的音樂就提醒我們是倒垃圾的時候了。大家都知道那個音樂就是“少女的祈禱”。事實上,有些地方用的音樂是“致愛麗絲”。後者是貝多芬的作品,與“少女的祈禱”並不相同,但是由於兩個曲子的節奏都屬於中庸的行板,都是鋼琴小品,長短又非常相似(都是大約3分半鐘),所以對一般外行的聽眾,有時候很容易混淆。

“致愛麗絲”廣為人知,這並不稀奇,因為它是貝多芬的作品。但是“少女的祈禱”會在臺灣家傳戶曉,這倒是一個神奇的故事。首先,它的作者是一個波蘭人,名叫芭達捷芙斯卡(Tekla Badarzewska1829-1861;有說是1834年生)。她是一個家庭主婦,很年輕就過世(32歲),但是一生中寫了不少曲子,只是大部分都已為人所遺忘,唯有這首小品(出版於1859年)廣為人知。事實上,今天能講得出芭達捷芙斯卡是“少女的祈禱”作者的人恐怕非常少,許多正統的音樂家也鄙視她的作品(中文的<維基百科>說:“在臺灣,《少女的祈禱》被用作垃圾車音樂”)。然而,由於“少女的祈禱”是一篇浪漫時代的作品,曲調簡單,旋律也飄逸輕快,很能打動人們的心,所以頗為一般大眾所喜歡。據說20世紀初,這首曲子在歐洲仍然非常風行。戰後則由於波蘭變成共產國家,所以這首有濃厚的宗教感情,屬浪漫風尚的作品就被冷凍,逐漸被人忘記。記得大約30年前,我還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卜立德(David E. Pollard)教授正在翻譯黃春明的小說,他就不知道小說中提到的“少女的祈禱”是什麼音樂。他來問我,我也無從說起。

“少女的祈禱”應該在二次大戰以前就已經傳入臺灣。因為我從小就常常聽到人家練習這個小品。這樣的記憶在臺南長大的我更是深刻。它的確是一首不難彈的曲子,因此十分流行。事實上,貝多芬的“致愛麗絲”也是困難度大略相同的作品,所以兩曲容易引起混淆。早年臺灣的西方音樂多由傳教士在教會和他們辦的新式學校介紹。而非教會的新式學校則是由日本政府所創始,因此教材也多由日本傳來。所以西方音樂的教科書或樂譜大概也多取材自日本。就日本言之,早期的西方音樂當然是在明治維新(1868)以後才開始普及。有名的拜厄(Ferdinand Beyer, 1803-1863)的《鋼琴練習教本》就是在1880年由美國音樂家梅審(Luther W. Mason, 1818-1896)所傳入。這本教本在日本和臺灣流行很久,到今天,在臺灣仍然可以看到學鋼琴的小孩子在彈這本出版已經超過150年的入門書。許多人曾在拜厄的基礎上作了各樣的修改,但仍通用其名。

“少女的祈禱”不是入門的練習曲,所以不會列在拜厄的基礎教本裡。因此我想梅審應該也不會在這個階段就已經介紹了“少女的祈禱”或“致愛麗絲”。雖然一般日本學者認為梅審是第一個把鋼琴介紹到日本的人,而且尊敬他為後來東京音樂學校的創始人之一。不過由於他在日本的時間很短(只有兩年),因此我認為他介紹這兩個作品到日本的可能性不高。

19世紀、明治時代的前期,西方音樂家到日本任教的還有許多人,其中有一位是德國裔的俄羅斯人,名叫科泊爾 Raphael von Koeber1848-1923Koeber有時寫作Koebel),他在東京帝國大學正式成立時應聘來擔任西洋哲學的教授。當時是1898年。他真正的本行是哲學,寫有關於叔本華及哈特曼(Karl Robert Eduard von Hartmann, 1842-1906,德國哲學家,就是他鼓勵科泊爾到東京應聘的)哲學的書。這兩本書都是用英文寫成,現在還可以在Amazon.com買到。可見他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學者。日本近代偉大的文學家夏目漱石(1867-1916)可能是他最有名的學生。夏目曾經寫了一篇長文紀念他,題爲<ケーベル先生>。另外,著名的哲學家西田幾多郎(187-1945)據說也是他的學生。

科泊爾也是一位音樂家,擅長彈鋼琴。因此他在東京大學任教之餘,也在東京音樂學校兼課。這間學校就是上面提到的梅審所參與規劃創立的音樂學校,於1887年正式成立,校址在東京的上野(上野是東京重要的公園地區,擁有國立西洋美術館,國立博物館,東京都立美術館,東京文化會館、寬永寺等文化勝地而有名;東京大學本部也屬這一區)。戰後它與東京美術大學合併,成為今天的東京藝術大學,是戰前許多臺灣留學生學習音樂的地方。科泊爾年輕時喜歡音樂,曾在莫斯科音樂學校學習鋼琴,與柴可夫斯基是朋友,所以雖然後來學了哲學,也在海德堡、慕尼黑等大學擔任教職,但是始終對音樂抱有長年的興趣。

這樣看來,這位有俄羅斯血統的德裔哲學家兼音樂家很有可能就是把“少女的祈禱”介紹到日本的人。雖然他抵達日本時,“少女的祈禱”已經在歐洲流行了一段時間,但當時正是浪漫主義音樂最盛行的時代(當然也是歐洲許多思想紛紛浮現的時代:民族主義、無政府主義、頽廢主義、虛無主義等等,不一而足;其實浪漫主義思潮已經流行了數十年,而音樂的浪漫主義則略晚才興起)。同為波蘭人的蕭邦(1810-1849)就是在19世紀中葉登上了音樂的萬神廟。所以說科泊爾就是第一個把“少女的祈禱”介紹到日本的人,這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上,當時在日本的外國音樂家當中,科泊爾被認為是第一個以“鋼琴家”出名的人。研究介紹蕭邦到日本歷史的大島和美也認為科泊爾是早期介紹蕭邦的關鍵人物。

一般音樂史家也都注意到在明治時代,“少女的祈禱”是很多人學習鋼琴必彈的一首作品。它被引入臺灣,應該也就是在20世紀初。之後,它就變成了許多臺灣人都認識的鋼琴作品,老少咸宜。不過,這時“少女的祈禱”在歐洲已不流行。著名的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在他的名著“馬哈宮霓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Mahagonny, 1927-29)甚至以鎮日追求金錢的庸俗人的口吻,諷刺“少女的祈禱”是所謂的“永恆音樂”(eternal music;百老匯劇由魏兒[Kurt Weill]編劇執導)。

科泊爾據說生前也曾以小品文而在日本有名。家父在他寫的《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中曾提到他從中得到許多啟發。最近,我讀周作人《雨天的書》,也看到他說因為讀科泊爾(他譯為該貝爾Koebel)的小品文而知道托爾斯泰的思想。可見科泊爾除了寫有嚴肅的哲學著作之外,也有其他的屬於小品的文字,這些文字由他的學生譯成日文,題為《小品文》,在1920年代由岩波書店出版。來,這本書在當時應該十分風行,影響很多的年輕人。至於這本書的原文後來還出版為日本通用的德文教科書。說不定母校圖書也藏有這本書。

科泊爾晚年生活比較淒涼。因是德裔,日本人視為敵人。幸好他是國籍,尋求俄國保護,在俄國使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1923年去世,埋異鄉。他一定沒有想到他所介紹的少女的祈禱會有這一段曲折的故事。

以上拉雜寫來,沒什麼章法,也沒有意圖,只是我記憶當中的一些瑣事,引發我的考證慾而已。年紀與我相仿的人或許會從中得到一絲談助的快。(2013810日清晨紐約佳柏谷

 

李弘祺小檔案

歷史系畢業(1968),當完兵後就到耶魯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並於1974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991年,轉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2007年回到臺灣,在交通大學負責通識教育的工作,並出任該校的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同時也創立該校的人文社會研究中心。2011年退休後,應聘到清華大學繼續任教。

李教授長年研究傳統中國教育史,著有《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及《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兩書都同時有中、英文版),以及其他中英文著作,内容涵蓋中西文明之交流與比較,史學之本質與目的等課題,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李教授曾多次回國在本校擔任客座教授及講座教授等職,也是東亞文明中心的首任主任。在香港及紐約時熱心參加校友會的活動,1992年後曾任大紐約區臺大校友會理事多年。

 

圖說:

圖1:“少女的祈禱”何以在臺灣家喻戶曉,引人探奇。

圖2:鮮有人知芭達捷芙斯卡是“少女的祈禱”作者。

圖3:芭達捷芙斯卡年輕早逝,作品雖多,但已散佚,不為人知。

圖4:科泊爾將“少女的祈禱”傳入日本,再由日本渡海來臺。

圖5: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