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4年是汲取知識、培養實力、建立人我關係和利他胸懷的關鍵年代,尤其能在環境最好的臺大學習,真的是人生中最寶貴的「黃金歲月」,如何把握當下,讓生命發光發熱,且看李校長的勉語。

就在臺大81歲時,今(2009)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的「全球大學排名」,臺大躍升至第95名,首度進入世界百大。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惟在欣喜之餘,仍要深自惕勵如何在亞洲各大學群起爭雄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臺大之所以為臺大,就是因為有很多傑出的臺大人。雖沒能進入第一志願-電機系,當時農工系(機械組,現為生機系)系友趙以甦博士,並未因此揮霍4年,而是以“農業機械化拯救中國”為志,全心全意投入。為了改善農夫因操作機械而導致的下背痛問題,他接觸外科,也才有後來生物力學研究及其在骨科之應用,進而造福更多人,博得國際學界敬重。他以“Serendipity”一詞來形容,這一連串意外造就了他充滿樂趣、驚奇而有意義的人生。

同樣經過轉折,從化學到化工再到食品工程,屏科大校長古源光博士,不只轉換領域,還從業界跳槽到學界,終於找到真正的志趣。他將之歸功於臺大格局大,為他的學理基礎打底,也給了他應變的彈性。

森林系畢業的呂勝雄愛唱歌,在臺大合唱團的日子讓他念念不忘,遂發起成立臺大校友合唱團,並擔任創團團長。校歌是怎樣誕生的?且隨這位臺灣老字號「臺笙」音響的第二代,回味當年。

直到研究所才進入臺大圓夢的鄭明修,感謝在臺大7年的海洋所歲月,讓他有很多的第一次,也因此深受海的感召,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事,開啟他徜徉大海的人生。

法律系畢業的陳柔縉,沒有考法官、檢查官或律師,而是成了一名作家。大學時受外文系方瑜教授啟蒙,對於念書,照著自己的節奏,像一隻羊,總是埋頭吃草,不疾不徐,順心過每一天。這位「非主流的大學生」是如何自然成就?

動物系畢業的宋久瑩說她的大學生活是臺大+夜市+書店。青春宛如一張白色畫布,從椰林大道開始構圖、著色,30年後彩色繽紛,雖不再能像年輕時恣意揮灑,可也還有空間發揮,且看她<又見椰林大道>的感性告白。

化工系的王賢國和外文系的李中芳,倆人從韓國來臺大讀書,又從韓國來臺灣定居,攜手創業,開設韓國美食館,箇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而之所以「有勇氣走自己的路,都是拜臺大自由風所賜」。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專注與謙卑,這就是成功者必備的特質。

他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

10月,臺灣職棒和美國大聯盟同時進入總冠軍戰,掀起球季高潮。棒球之所以讓人瘋狂,就是因為有太多傳奇,本期吳誠文所介紹的諾蘭萊恩即其一,英雄之所以為英雄,絕非偶然,請看<季風中的英雄>一文。

眼科大師楊燕飛教授行醫一生,救人無數,仙逝後又捐大體,實為良師典範,陳慕師醫師特於其百歲誕辰記述行誼,流傳後世。

臺灣醫學會為培養生物技術人才,早在10年前與張昭鼎基金會合作舉辦生技營,倏忽10年將屆,且循歷史的腳蹤,管窺臺灣生技的春耕與秋收。

稻米是臺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經過數十年的育種,臺灣米質量俱優。臺大農藝系賴光隆教授在臺北帝大講座教授磯永吉博士的種子研究室,進行水稻根培養法的試驗研究;而劉麗飛教授在育種亦多所鑽研並卓然有成,請看本期臺大學術資產專題。

本期「椰林風情」有多篇精采報導。藝術所研究生余玉琦、張毓庭和李定恩,探索傅鐘如何在1970年代開始被形塑成為臺大精神象徵,以及2000年後走向公共化的過程。路統信老師帶您進入時光隧道,回溯本刊所在房舍73年來的變遷。秋冬楓紅正熾,且隨蔡淑婷的<「楓」情萬種•楓香道>,遊賞詩意的秋。謝豐舟教授在校園慘遭狗咬,卻以詼諧筆法寫來,苦中作樂。

有鑑於資源配置管理屢獲諾貝爾經濟獎,在賴聰乾教授策畫下,本刊「管理新知」專欄將有系統地介紹其六大面向︰最適面、互動面、行為面、福利面(含公平面)、誘因與訊息不對稱面、管理機制面。第一篇由賴聰乾教授談最適面。

退休後旅日並擔任日本校友會會長的劉得寬,有感而發,寫成<律師之社會責任>,勉同僚當秉持法律人維護正義的使命感執業。

心臟退化會引起那些致命疾病?如何預防?讓林俊立醫師來告訴您。而出版中心本期為您介紹一本寶貝女人的好書,引介微創手術應用於婦女疾病之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