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莫拉克颱風來襲,連日驟雨,讓臺灣山崩地裂,無數寶貴生命隨著滾滾洪流消逝,令人悲慟!這些年,颱風所造成的災難越來越嚴重,必須正視,本校因應「八八水災」,除發起同仁捐款、援助災區學生、組織臺大醫院及學生志工隊進入災區服務外,並舉辦學術論壇,期供政府災後重建參考。詳見李校長一文及<NO65莫拉克颱風災後>相關報導。至於治本之道,本校地理系陳宏宇教授建議應儘快成立國土監測專責單位,全球氣候變遷中心柳中明主任則呼籲推動<氣候安全法>,人類學系謝繼昌教授則主張國土政策需因地制宜,他們分別從地質、大氣、文化等面向找問題,找辦法,找對策,但求悲劇不再重演。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流行病,即使在醫學發達的今日,SARS、H1N1仍讓人類如臨大敵。本期「臺大學術資產」以臺灣流行病學研究為題,呈現數十年來的學術成果與社會實踐。
烏腳病及甲狀腺腫研究不僅是國際典範,更重要的是落實為政策,實踐預防醫學終極理想「中醫醫未病、上醫救國」,請看于明暉教授一文。
而在烏腳病研究卓有成就之陳建仁教授,自述螺旋致病模式之建立及其應用於烏腳病、鼻咽癌及肝細胞癌研究,在預防與治療獲致重大突破。自稱是善變的流行病學家,陳教授文末勉學子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隨時接受挑戰。
王榮德教授以推翻假說的方式驗證,證實了20種以上的職業病與環境病,促成我國領先亞洲各國在1993年率先建立物質安全表,在生活品質健康計量方法上也有領先之處。
9月也是感恩月,本期「校園新鮮師」邀請4位老師分述個人在臺大的教與學。篠原信行老師於1994年進入臺大日文系任教,自述為研究漢學思想來到臺大,深為臺大校園自由與學生自信所震懾。本文實於2008年邀稿,感謝當時編委、現日文系主任徐興慶教授協助,讓本文得以順利完成翻譯並刊出。
外文系唐格里教授(Professor Kirill)在臺大任教30年,看盡臺大30年來校園與人事變遷,他懷念以前校園靜謐、師生關係親近、同仁互動頻繁,他也說現在的學生要更勤於研究、能獨立思考、避免抄襲;雖然批判多,仍不失感性的表示如果重來一次,仍舊選擇臺大,並自期能在臺大創校百周年時恭逢盛會。
地理學系姜蘭虹教授是臺灣和香港首位地理學女博士,在華人移民及性別地理學研究堪為先驅,貢獻良多。她認為老師的工作,不是只有研究與教學,而是隨時要對需要幫助的學生伸出援手;基於此信念,她和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長遠情誼。
另一位資深臺大人、園藝系李哖教授則強調臺大應以培養領導人才為目標。這位臺灣蝴蝶蘭產業最重要的推手,畢生致力於推廣臺灣花卉業及環境綠美化。他們在臺大的資歷從15年到40年不等,在如此悠長的教書歲月裡,如何保鮮?且閱讀他們感性的一面。
李哖教授所指導的學生羅文祥,為一圓有機大夢,在苗栗南北河谷徒手開闢健福農場,還要為地方打造有機村。創業路艱辛,歡迎有志者加入。
本刊曾介紹園藝療法,本期再推介療癒閱讀-書目療法。閱讀是心靈的維他命,能怡情養性,如何服用?且讓圖資系陳書梅教授告訴您。
吳誠文以鬥犬喻同業相爭,果真是商場如戰場,即便不了其指涉為何,純粹閱讀也精采!
生理老化影響睡眠品質,而慢性病和神經退化則會讓問題更嚴重,本期由臺大睡眠中心主任李佩玲及余忠仁醫師,告訴您如何借助醫學檢查與協助,還你一夜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