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岩漿在冷卻過程中結晶的第一代礦物,搭配著一比二完美比例的藍與黃,美麗的橄欖石(Olivine)於是誕生了~
傳說
橄欖石是3500年前,在古埃及領土聖約翰島(Saint John Island or Zeberget Island)被發現的。埃及人稱之為“太陽的寶石”,因為他們相信橄欖石具有太陽的能量。
橄欖石色澤清亮悅目,給人舒坦、幸福的感覺,有“幸福之石”的美稱。而美國夏威夷當地的橄欖石多分布在火山口周圍,在黑色火山岩中閃耀著,所以被比喻是「火神」的眼淚,也曾被譽為「夏威夷之鑽」,可見其之於夏威夷的代表性。
古代星相學家認為寶石具有天文意義,而發展出每月各有一「誕生石」,橄欖石即8月的誕生石。配戴者深信寶石本身具有超自然療效,加上各國習俗的傳說加持,漸漸賦予寶石神秘的力量,如橄欖石就被視為具有招財聚寶、安撫神經、舒緩緊張與憂鬱情緒,以及帶來幸福與和諧等療效。
礦物小常識
橄欖石在礦物學名稱為Olivine,寶石學上稱為Peridot,源自法文Peridot。是一種島狀結構矽酸鹽礦物,化學分子式為(Mg,Fe)2[SiO4]。通常由鎂橄欖石(Forsterite Mg2SiO4)與鐵橄欖石(Fayalite Fe2SiO4)混合組成。屬斜方晶系。晶體形態常呈短柱狀,集合體多為不規則粒狀。至於顏色,多為橄欖綠、黃綠、金黃綠或祖母綠。純鎂橄欖石為無色至黃色;純鐵橄欖石則呈綠黃色;氧化時會變成褐色或棕色。透明,具油脂光澤。雙折射率,因此在放大鏡底下,切割的橄欖石底部會有雙重的陰影面。硬度6.5-7.0,比重3.27-3.48。具貝殼狀斷口,韌性較差,極易出現裂紋。
產狀和產地
橄欖石多見於輝長岩、玄武岩和橄欖岩之類的暗色基性或超基性的火成岩裡。臺灣的橄欖石主要分布在澎湖北寮地區。附著在玄武岩的表面與孔隙內,極易風化,風化後因氧化而呈黃色與紅褐色。
世界上最著名的橄欖石產地在紅海的聖約翰島。此外,緬甸、夏威夷、挪威、澳洲昆士蘭、巴西和美國亞利桑納及新墨西哥州以及中國河北、吉林都有出產。
橄欖石有多大?
世界上最大顆寶石級的橄欖石產於紅海的扎巴賈德島,重達319克拉。中國則有一顆名為“華北之星”的巨大橄欖石,在河北省張家口萬全縣大馬坪被發現,重236.5克拉。另外在倫敦的地質博物館有一顆146克拉重、正方形祖母綠切割、呈深綠色的橄欖石,來自最早發現橄欖石的聖約翰島(Zeberget)。
關於作者
劉聰桂,現任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1982年臺大地質所博士。
張薰予,助理,2000年臺大地質所碩士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