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送走了一批臺大人,燠熱的暑假,寂寥許多,9月入秋,進來了一批準臺大人,校園頓時又生氣起來。李校長不改教師本色,惇惇期勉大學部新生四要與四不,簡言之,四不是自律,四要就是要不一樣,對於研究所新生,也期待他們掌握機先,與母校一起走在前端。

腦科學是當令研究之一,臺大在2005年成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傾力研究、探索人類心智功能,也是五年五百億重點支持的校級中心,近年舉辦的錯覺藝術展,更獲得熱烈迴響,請看嚴震東主任的報導。

臺灣地理得天獨厚,是地質學最優的田野地。譽響國際的John Suppe教授就是以臺灣地質研究提出「推土機模型」理論,這位地球科學界的大師決定以臺大為學術的第二個家,要為臺灣地質研究注入更多能量。

李校長自上任以來即宣示,臺大在追求研究與教學卓越同時,更要關懷社會,產學合作先導型計畫即為其一,本期簡介第二期通過之產學計畫,研究主題集中於生醫、光電、材料領域,無不至關人類與社會需求。

在這樣的責任感驅使下,臺大雲林分校及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虎尾院區於10月正式掛牌,希能提升雲林及偏遠地區民眾的教育和健康品質。

11月是校慶月,本刊邀請幾位不同世代的臺大人談他們的青春紀事。藥學出身的陳芳玉在音樂界獲得傑出成就,醫學出身的林衡哲則在文化出版界博得祖師爺地位,臺大的教育如何讓兩位在跨領域都能如此卓越?請讓他們告訴您。化學出身卻投身傳教,陳明文牧師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典型的臺大人!日本校友會會長賴百合和美國達福校友會會長陳碧卿,兩人隨夫婿定居國外,除輔佐另一半事業外,也各自在法律及教育本業有所發揮,更熱心於服務社會和校友,因為他們都心繫臺灣與母校──臺大。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是一位跨領域的成功者,中文系畢業的他,以獨到的人性化管理,開創餐飲事業新典範,他如何圓夢?請看本期專訪。平日白襯衫、牛仔褲打扮,外帶一只大背包,就像一個大學生,質樸、陽光,在商界實在夠另類。畢竟是念中文的,他的文筆洗練、故事豐富,明年讀者將有機會與他分享,敬請期待!

旅日名作家劉黎兒,今年與讀者分享了好多她對日本文化與日本人生活的近身觀察,本期為您公開文化古都──京都的私密場所,如果您不想跟團走馬看花,就試試黎兒的秘笈吧!

除非自行創業,要不每個人職場生芽都會跳槽,當下最熱門的電子業就是跳槽最頻繁的產業,可知同業間跳槽還可能觸法?先看本期「法律與生活」專欄,讓劉志鵬律師來告訴您自保之道。

本期「保健天地」談記憶退化的預防,這也是腦科學研究要致力突破之處,請由邱銘章醫師為您釐清健忘與記憶退化的不同,不要讓腦袋跟著年齡退步,而要讓智慧與時俱進,享受愛智生活。

臺灣的鳥類和臺灣地質一樣,已深受國際鳥界矚目,尤其是特有種,吸引不少鳥友團體前來。本期周大慶介紹的鳥種不是特有種,而是在你我身邊常見的小精靈,牠們可是短小精悍,烏秋還被臺灣原住民奉為卜鳥呢!

傅故校長斯年先生擔任臺大校長不到兩年,鞠躬盡瘁,每到12月總是勾起臺大人份外想念,本期有前農工系易任教授及管家徐商祥教授兩篇文章,從公私領域看傅校長行誼,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