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的第六任院長(1972.8-1978.7)為魏炳炎教授(1913-2004)。
魏炳炎於1913年2月28日出生於新竹,父親魏清德原住新竹,因作詩長才被《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主編日人尾崎秀真發現,提拔為當時報社之漢文版主筆,而移居臺北。兄長為魏火曜。
1920年,魏炳炎7歲時,進入臺北師範學院附屬公學校代用艋舺第一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前兩年名為丙炎,第三年起改為炳炎,從此就用此名。1923年後轉學到臺北市南門尋常小學校。1926年南門小學校畢業,接著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1930年修畢,直升該校高等科。1933年,臺北高等學校畢業,考上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醫科。
1937年,東京帝國大學醫學科畢業,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擔任副手。1939年,經由媒妁之言與許月桂小姐結婚。在臺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舉行婚禮。1942年,依願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副手囑託解除,同時任陸軍技師、敘高等官七等。赴菲國馬尼拉市設日本病院勤務,服務非軍人的日人。1943年3月,魏炳炎獲得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4年以陸軍技師身份轉任臺灣總督府醫院醫長敘高等官六等,負責臺灣總督府嘉義醫院勤務,擔任婦產科醫長。
1945年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魏炳炎擔任嘉義醫院院長,並負責辦理接收該院事務。如同其兄長喜歡畫粉彩,他則會畫素描。曾於1949年描繪出戰後的臺大醫院一角。
傅斯年校長說,醫院為了照顧好病人,所以要有主治醫師,要培育住院醫師,所以要實施住院醫師制度。他是很不贊成日本式的,沒有編制,沒有薪水,卻志願繼續留在醫院的那種型態。
1949年8月,受臺灣大學傅斯年校長之聘,接任臺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主任,因此離開嘉義醫院。1972年,魏炳炎教授榮任臺大醫院院長後,對員工有數點要求,希望大家做事清廉誠實,待人和藹親切,各盡所能,憑良心做事,不為自我打算。將一切能力貢獻給醫院。11月1日實施醫師專勤制度。
魏院長亦要求各單位處理公務時,務冀力求精簡,增加效率,以改善服務為目標。身為教學醫院,臨床教學及服務之餘,宜集中精神,多做研究,充實教學內容,藉以進一步為病患服務。
1972年8月1日,醫學院院長由李鎮源教授擔任,二位院長在學術成就,和品德操守,都是一流的。
1978年4月7日,魏炳炎院長率團至桃園縣復興鄉義診,包括楊思標副院長,杜思綿副院長,而當時的我為住院醫師,內人洪美瑱為臺大藥師,亦參加在內。
1978年8月1日,魏炳炎先生卸任院長職務。1983年年滿70歲退休後,魏炳炎獲聘為榮譽教授。仍以兼任教授身分,繼續參與教學活動。對於科內的研究教學仍相當關心,但從不干擾科務。
2004年月2日,魏炳炎以91歲高齡在美國芝加哥辭世。
魏炳炎先生喜歡吸菸斗,在主任室辦公室櫃子上方格子內,就擺著菸斗,在院長室內,休閒時也吸菸斗。出國考察時菸斗亦不離手。這成了他的一種特徵。
畫家楊三郎(1907-1995)
楊三郎先生,1907年出生於臺北縣網溪村,父親是著名詩人。他從小喜歡看畫片,和小朋友的交往也常以圖畫代替文字,稍長對繪畫的熱忱更是與日俱增。17歲時,楊三郎因幫助父親從事菸酒配銷工作,有了足夠的盤纏,瞞著家人渡船到日本,打算半工半讀習畫,從此開啟了他一生以繪畫為志業的門扉。
後來得到家人諒解與經濟援助,遂能專心作畫,1929年畢業於關西美術學校,在日本共研習7年。其作品屢次獲選於「台展」、日本「春陽展」,在畫壇上漸露頭角,並與臺灣美術運動結下不解之緣。
自日返台之後,除了幫父親繼續經營事業,並與好友陳植棋、陳澄波等研究畫藝,彼此相互勉勵。為了進一步充實自己的畫藝,楊三郎於1932年再度赴法深造,二年後帶著一百多幅作品回來,又得「春陽展」與「台展」的肯定,奠定了他在臺灣畫壇的地位。
1934年,與李梅樹、陳清汾等7人合組「台陽美術協會」,從此全部精神放在創作與推展美術。
他的繪畫受早年留法的影響,酷愛「印象」畫風,將「光」與「時間」帶入作品中,堅持以大自然寫實為主,來表現個人的繪畫風格與品味,強調抓住大自然的瞬間生命,因此作畫相當勤快,要寫生總在天未亮時就先選好地點、架好畫架,等待陽光的出現。當曙光乍現時,儘速捕捉大地呈現的色彩。而作畫用色的部分始終是他要探討和突破的課題,他以「色彩」來讚嘆自然,歌詠人生。金黃色系是最常見的色調,因此作品充滿大地的生趣。楊三郎畫畫所用色度、色面、以及量塊感的掌握與控制,加以肌理、筆觸以及質地感的描繪與表現,是其作品的迷人之處,亦是楊氏留法修習之後的強勁張力擴散。
畫家楊三郎於1969畫魏炳炎院長
雖然畫家楊三郎以風景畫聞名,但也畫人像。本幅作品畫於畫家62歲時,可以看出圖畫的活潑性,有異於李石樵先生的嚴謹畫風,以及李梅樹先生的極度寫實。雖然筆觸比較不那麼工整,但整幅圖的流暢,老實說,所有目前的院長肖像畫當中,我最喜歡這張。因為他用輕快的筆觸,飛灑的線條,畫出手持菸斗的魏炳炎教授,神韻像極了。而敢用這樣的手法來畫人像,就如同莫地格里阿尼(Modigliani)的人像畫一樣,雖然寥寥幾筆,但極富味道。
這張作品完成於1969年,當時魏炳炎教授尚未擔任院長(1972.8-1978.7)。
結語
魏炳炎院長溫文儒雅,手持菸斗,成為他的特殊標記。而畫家楊三郎不拘泥於傳統格式,以其率性的手法,畫出手持菸斗的魏院長,特別是圖畫的下半部,令人拍案叫絕。
參考文獻:
[1]黃思誠、李慶安、陳文龍編:臺灣婦產科的舵手──魏炳炎(上、下冊)。臺大婦產科同門會出版。2005年1月。
[2]謝里法著:紫色大稻埕。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3月。
[3]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ART510/people/art.html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楊三郎畫魏炳炎院長
圖2: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