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漁業資源研究與培育研究人員,臺大動物學系在1954年分成動物生物組及漁業生物組,並由經濟部出資共同設立漁業生物試驗所。1968年理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1983年農發會(農委會前身)補助本校興建之漁業科學館啟用。2003年,動物和植物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並重組研究所,成為一系5所之生命科學院。
人類的經濟活動,受到1980年代起「全球化」浪潮影響,形成兩大走勢,一為做大與做多,一為保有在地特色。在這股浪潮席捲下的臺灣沿近海漁業,由於無法大量生產,所以保有在地特色才是有效發展策略。2006年,筆者首先在漁科所開授「休閒漁業」課程,就是此一概念之先導。
沿近海漁業捕獲量下降,漁業的價值需要重新思考與定位。也就是說,漁業的價值與貢獻不僅止於提供人類動物性蛋白質,包括捕撈的技術與方法、魚類和生態知識等等,都是人類的生活智慧與文化之表現,而我國的養殖漁業技術極為精進,可以提供一般人另類學習與體驗,可發展休閒漁業、體驗漁業、栽培漁業、生態旅遊、漁村體驗及漁村民宿等等。
休閒漁業
2003年2月修訂的「農業發展條例」第一章第三條中,對休閒農業的定義是「利用漁村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漁業生產(包括漁撈、養殖、加工等),漁業經營活動、漁村文化及漁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漁業及漁村之體驗為目的的漁業經營(服務業)」。從這個定義可以清楚明白,休閒漁業的基本精神在於提供一種體驗漁業經營和漁村景觀、環境、文化的服務產業。
從體驗的概念來看,不外是為了追求身心靈的放鬆和回復需要(陳水源,1987)。因此有將休閒漁業粗分為5大類,即漁鄉美食型、教育文化型、運動休閒型、體驗漁業型及生態遊覽型(臺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2004)。
另外,從產業的角度來分,則在一般三級產業之外,衍生出第四產業──體驗產業(Pine and Gilmore 1999)之說。而體驗產業所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前三級,本文以沿近海漁業經常生產的鎖管(俗稱透抽)漁獲為例,說明此四級產業所能創造的價值。
傳統的捕撈漁業,係生產與販賣小管(或魷魚)的初級產業,價值是以每公斤計價,稍為好一點可以超過百元。當生產過剩時,業者會加工製造成為魷魚絲或以水煮等方法保存,其計價方式稍為高些。當人們進到餐廳享用魷魚接受服務時,其計價就是幾百元起跳。現在業者所開發的「體驗夜釣小管」遊憩,其計價方式是每人數百元甚至上千元,而且不保證遊客釣得到魚。這就是未來漁業必然走向體驗漁業的理由。
而依照積極參與、消極參與、吸收知識、融入情境等4個面向來分類,體驗還能區分為教育型體驗、娛樂型體驗、主動融入非現實情境體驗、及美學型體驗。
所謂的教育型體驗,就是讓消費者想去學;娛樂型體驗是讓領消費者感覺歡愉的氣氛;主動融入非現實情境型體驗則是營造一個讓消費者去做的情境;至於美學型體驗是讓消費者親身感動而產生心嚮往之的情境(夏業良.魯煒譯 2003)。
如果應用在體驗漁業,可以採用的方法如下:在教育型體驗漁業,業者可以進行漁具漁法解說、潮間帶生物生態解說、魚苗孵化解說、魚類群集習性觀察與解說、觀察魚兒生長狀況、魚類攝餌習性觀察與解說、循環用水過濾系統解說、超集約水產養殖系統解說、及賞鳥解說等服務。娛樂型體驗漁業的業者可提供觀賞漁撈作業影片、生鮮魚市觀賞、海鮮品嚐、水產品料理展示、生魚片刀切技巧展示、與觀摩服務等。至於主動融入非現實情境型體驗漁業,目前已有一些業者已積極從事開發,例如載客海釣、牽罟體驗、綁螃蟹、耙文蛤、石滬捕魚、空中撈魚、撒手網、撐漁筏、及摸蜆兼洗褲等遊憩。而美學型體驗漁業則可善用現有環境景觀與活動慶慶典,如宗教節慶、逛海探島、漁村古老建築導覽、及落日餘暉、日出海面一點紅、漁火觀賞等。
結語
體驗漁業與休閒漁業是高品質的服務與知識經濟產業,跨入門檻高,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漁民要提升自身經營管理能力,並無其他速成方法,惟有漁民、社區居民、學界及公部門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學習各種專業知能,才能因應傳統漁業式微,及時成功轉型成為休閒漁業。(本專題策畫/生命科學系黃偉邦教授)
參考文獻:
[1]Pine II, B. J. and J. H. Gilmore.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李英周、黃徹源。2004。漁港漁村的發展方向。新漁業半月刊。174:10-11。
[3]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經濟新潮社出版,城邦文化發行398頁。
[4]晁瑞明、林妙冠。(2003)。網路使用者之神迷經驗對網路倫理態度與行為關聯性之探討。2003年網際空間-科技、犯罪與法律社會學術研究暨實務研討會。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國防部通信電子資訊參謀次長室-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主辦,415-425頁。
[5]許建宗、李英周。1987。社會與經濟層面對休閒漁業的影響。中國水產月刊。415: 23-26。
[6]陳水源。(1987)。觀光、遊憩計劃論。臺北市淑馨出版社發行,220頁。
李英周小檔案
臺大海洋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從事臺灣沿近海漁業、遠洋漁業、養殖漁業、休閒漁業與漁村社區總體營造之教學、研究與服務數十年,亦輔導臺南市七股區溪南休閒農業區發展休閒漁業十多年。
圖說:
圖1:東石鄉蚵女畫像,象徵漁村婦女勤奮耐勞精神。
圖2:體驗漁業的類型(修改自夏業良、魯煒譯 2003)
圖3:教學型體驗,學習綁螃蟹。
圖4:牽罟,是一種主動融入非現實情境型體驗。
圖5:單純感受大自然的靜謐就是美感體驗。
圖6: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