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渴望真相,但歷史像一齣戲,演的人跟看的人各取所需。你斤斤計較於歷史環節的真偽,但是從眼前流過的每一幕你都隨即感覺撲朔迷離,遑論沒在你眼前發生的。你決定要掌握未來,但未來消逝得比過去還快,你腦裡終究只剩下不變的回憶與想像。你認為你怎麼看別人不關別人的事,別人認為別人怎麼看你不關你的事;也許這才是真相。」

學年即將結束,在學校畢業典禮的前一天(64日),臺大棒球隊校友會與雙月刊及兄弟大飯店合作,在洪騰勝學長的大力支持下於臺北舉辦了「椰林大道的棒球傳奇」簽書會。為了這個活動我斷斷續續已經思考頭痛一陣子了,因為雖然只是一本簡單的書,卻始料未及的帶著一個複雜的任務,嘗試將臺大人對臺灣棒球的貢獻做一點不同角度的詮釋,探討一點各自解讀的真相(思考什麼是真相真是讓人頭痛啊,但是因為努力思考,所以可以確實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吧,哈哈)。這也讓我不禁想起去年8月在松山機場裡巧遇林華韋學長(現為臺灣體育大學校長)時的一段交談,討論了一下職棒興衰過程中一兩個片段的歷史功過問題。他從棒球界圈內人的角度來看我以球迷的角度提到的事件與人物,因為角度的差異,我們原始的看法有許多是南轅北轍的。其實不只如此,從其他熟悉棒球界的朋友那裡我也理解到,鎂光燈下的明星球員或戰績彪炳的球團總教練可能一時受到球迷的認同與吹捧,但是在圈內人的眼裡也許有跟球迷截然不同的評價,而這多半與人品有關。歷史功過的論斷果真是難解的大問題!

「陳講座教授既然學養俱優,不是應該要多開一點課嗎?這樣才能更加彰顯他的影響與貢獻啊。」年輕的李教授這樣質疑。

「可是我們前幾年就是為了表彰他過去對本系的辛勞付出與傑出貢獻,允許他每學期只開一門課啊。」資深的王教授為老友辯護。

不同的觀點必然導出不同的論述,焦點集中在陳講座教授一個人的身上,而系務會議如果沒有共識,倉促的就這樣表決的話,最後的結論往往就取決於這位講座教授的人緣吧。

「他發表那麼多論文,累積了那麼多號稱偉大的成果,當然要多花一點時間把那些知識教給學生,當然要多開一點課,這不就是教育的精神嗎?」

「就是因為他論文多,對本系的學術聲望與評鑑成績貢獻不少,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少開一點課,有多一點時間寫更多論文,這樣整個系的表現不是更好嗎?」

討論也可以這樣繼續,焦點也可以變成是為學生著想或為系爭光。當然誰都可以擴大焦點或者轉移焦點,讓討論沒完沒了,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從自己獨特的觀點、立場或角度據理力爭。會議是不是能圓滿落幕,取得多數人認同的結論,考驗著主席的能力與智慧,以及當事人為人成功或失敗(人品優劣)的重要因素。

「看起來意見分歧,我們就表決吧。」主席如果跟陳講座教授沒有什麼瓜葛的話,倒是可以速戰速決,不必在乎結果。

「會議時間快到了,看來我們必須投票。陳教授是我們系上唯一的講座教授,30多年來辛勤耕耘,作育英才無數,也累積了許多學術榮譽,為系爭光。最近他身體比較虛弱,而且再兩三年就要退休了,實在也是勞苦功高。當然我們還是要秉公處理,認為他要多上一門課的請舉手...,好,明顯人數不足,本案不通過。」表決前主席已顯示出同情當事人的傾向。

「會議時間快到了,看來我們必須投票。的確目前陳教授獲得優待,每學期只開一門課,只是最近兩位資深教授相繼退休,現在大家排課有點困難,重要的基礎必修課都集中在幾個年輕同仁身上,而有些人為了兼顧學生的專業前瞻課程學習機會必須超時數開課,相當辛苦。當然我們還是要秉公處理,認為他可以少上一門課的請舉手...,好,明顯人數不足,所以從下學期開始王教授就回復到正常授課時數。」表決前主席已顯示出不認同當事人的傾向。

會議紀錄裡通常會記下議題與表決結果。如果你想記下討論的過程,你記下的也只是你的看法,談不上真相或事實;大概永遠不會有那種所有人都一致且完全認同的真相或事實。當事人對於會議結論是滿意高興或者失望憤怒也只會停留在他自己心裡(當然也可能表現在他往後的言行),停留的時間也只是在他這輩子剩下的時光裡,而其他人很快就會忘記的。幾百年後如果有人研究歷史,牽扯到當事人與他的功過,主要根據會是他那些令人費解的學術論文,還是那幾份生動的會議紀錄呢?

當然歷史如果只有數字而不必去解釋數字背後的原因的話,那也許有機會可以追求客觀。例如,2015年(去年)中華職棒總冠軍賽(臺灣大7戰累計觀眾人數超過122千人,觀眾人數及收入都大幅度超越了中華職棒歷年的紀錄,而6造了首度滿座(2人)的紀錄。第7戰桃猿洋將Patrick Misch(明星)完投9局無安打,創下中職總冠軍賽第一次無安打比賽的紀錄。林智勝將總冠軍賽的全壘打紀錄推進到11支,至於總冠軍賽的連續安打紀錄則被郭嚴文設定為17場,林智勝與王柏融兩人並且同時將年度總冠軍賽的個人累計安打數提昇到14支,而林智勝的11分打點也成為中職總冠軍賽的新紀錄。2015年毫無疑問的是中華職棒豐收的一年,而這些輝煌的紀錄勢將寫入中職的歷史,不太會有模糊的空間。但是,這些輝煌紀錄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呢?故事如果代表存在,存在的背後又是人的思考,那歷史也要探討紀錄背後的關鍵人物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今年球季看來正在延續去年的榮景,年輕的新球迷不斷增加,球員力求表現之下許多紀錄可望翻新,球團表面上也戒慎恐懼的經營,深怕又出差錯讓球迷失望,重演集體拂袖而去的戲碼。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避免那令人傷心的往事再度降臨?寫歷史的人不能不去探討這些數字的背後(人的故事、人的行為、人的思考),否則就只是記錄員而已,不能被稱為史家。短短3年,大家對於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對臺灣棒球起了振衰起敝作用的印象在記憶中已逐漸淡去,當然現在的年輕球迷多已遺忘(或從來不知)2009年的黑象事件,更遑論令人痛心疾首的1996年黑鷹事件了。才剛發生的事馬上就變成歷史了,但如果歷史只剩下一大堆數字,沒有人的故事、行為、思考,能稱為歷史嗎?棒球界也好,學術界也好,產業界也好,如果讀者只想讀數字,我們就給數字,那是比較簡單的。麻煩的是,如果讀者想讀數字背後的故事與論證,那應該由誰來寫歷史呢?

「請問總經理,你老是給我們一大堆數字,也一直強調數字的重要,但公司不是有願景嗎?為什麼你從來不講公司要如何走才可以達成願景呢?」如果你要寫公司的歷史,大概也要能回答這種問題。

2014年初從工研院回到清大時,李弘祺教授仍在清大歷史所教書,我很幸運的與他有數面之緣。他離開清華時送了我一本他的演講集《卷里營營》,裡面多次引用司馬遷的名言「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藉以闡述他自己的史觀。歷史不同於科學,所謂「事實」或「真相」的認定永遠會因人而異,而每個人都只能從有限的時間點與空間角度(加上個人見解)看事情,當然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而據以聯想推斷所衍生出的內容則可能出入更大。歷史也不同於技術,難以定義所謂的不斷的「進步」,因此人類會經常重複相同或類似的錯誤,好像歷史就是那幾齣戲輪流在上演一樣。歷史更不同於經濟,不能強調所謂的「成長」,只有群體之間無止境的興衰分合,以及人物之間輪迴般的恩怨情仇與紛紛擾擾,所以任何時代的人看歷史劇時永遠都是興味盎然。

誰來寫棒球的歷史至今還是一道難題,因為球場上雖然有記錄員,卻如何期待有史家?熱情的球迷會背出一大堆的紀錄數字以及與這些紀錄聯結的人物,這說明了記錄員的重要性。但是,紀錄如果聯結了人物而沒有故事、看法與論證,則它也許只能當成史料,難以稱為歷史。615國職棒大魚隊的鈴木一朗(Ichiro Suzuki在聖地亞哥把他職棒生涯累積的安打數推進到前無古人的4257(含原來在日本職棒的1278支),超越彼得羅斯(Pete Rose)的4256支美國大聯盟紀錄,令美國球迷百感交集,而之前一朗即將超越羅斯的紀錄已經引起了廣大的爭論而不是慶祝的氣氛。多數美國人認為大聯盟以外的紀錄都不算,因此不承認有世界紀錄,這就像王貞治的868支全壘打的世界紀錄對比於曾陷入服藥疑雲的Barry Bonds762支全壘打的大聯盟紀錄。其實鈴木一朗保有美國大262支安打的紀錄以及連續10球季200支以上安打的世界紀錄,這足以讓他退休後獲選入美國棒球名人堂。反觀羅斯,以他的安打紀錄也早該進入名人堂,但是他因為1984-1986年在紅人隊球員兼經理的期間涉入簽賭案,而且賭自己的球隊,引起掀然大波,造成無數球迷心碎重創棒球形象,於是在1991年美國棒球名人堂決議將他永除名。他的行為言論一直充滿爭議,最近對於一朗的成就更是酸言酸語。反觀鈴木一朗,不論是球技、人品、運動精神皆受到大聯盟球員的敬重。然而,美國多數媒體對這件事的報導不管是角度與熱度都與我們的直覺相距甚遠引起了少數有良知者的不滿,看來這一段歷史(短期內)將會充滿爭議。其實,如果是寫給球迷看的棒球史,寫的人從球迷的角度出發,論證數字背後的原因與意義,球迷接受的話,歷史就可以流傳,球迷不接受的話,這一家之言就歸於塵土。寫棒球史的人因此不必然是棒球場上的人,卻最好是球迷。如果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棒球發展史,寫的人就要從各種棒球的專業角度出發,論證數字背後的原因與意義,那當然專業人士接受的話,歷史就可以流傳,專業人士不接受的話,它就歸於塵土。寫棒球發展史的人因此總要懂得一些棒球專業,這就是難處。但話說回來,「難處」不正是椰林大道通往之處?

對世人而言任何有意義的事以及牽涉其中的關鍵人物需不需要被寫入歷史,從什麼角度寫,這本來像是供給與需求的問題,可是實際上卻又無奈地充滿了機率與基因的因素。世人之需求,世人之無奈,何以致之?當世人苦等真相大白卻宛如緣木求魚,欲對往事論斷功過卻苦無令人讚歎的一家之言時,有為者寧不與歟?(2016.06.16

 

吳誠文小檔案

1971年巨人隊少棒國手,為國家捧回世界少棒冠軍盃。臺南一中畢業後,考進臺大電機系,1981年從臺大電機系畢業,1984年負笈美國深造,1987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電機與電腦工程學博士。學成返國任教於清華大學電機系,2000-2003年兼任系主任,2004-2007年擔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鑽研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和半導體記憶體測試,卓然有成,2004年當選IEEE Fellow2007年借調至工研院主持系統晶片科技中心(STC),2010年將STC整合至資訊與通訊研究所(ICL),並接任所長,2013年獲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的最高榮譽,卓越創新研究機構獎。同年獲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榮譽,2014年歸建清華大學擔任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