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可以撼動您?是越野活動所帶來的顫慄?或是激烈競爭所引起的腎上腺素飆漲?」這是在賣什麼?自行車輪胎!

KENDA. DESIGNED FOR YOUR JOURNEY",這句標語充分突顯臺灣的鐵馬文化──從交通工具轉型為時尚休閒運動。以自行車輪胎起家的建大工業,近年透過舉辦鐵馬逍遙遊,贊助國際自行車隊、國際自行車耐力賽、環臺挑戰賽等運動行銷,成功打造自有品牌KENDA,包括自行車、摩托車和轎車胎。年營業額突破300億,現為臺灣第二大輪胎廠,全球輪胎製造業排名第28名。

1991年起接任董事長的楊銀明校友,在經營管理上屢創新猷,帶領家族企業日新月異,2016年入選《哈佛商業評論》臺灣執行長50強。 

就是要唸臺大

1966年彰化中學畢業時成績排名第9,沒能保送臺大(只有4個名額),可是他想唸臺大,情願放棄保送其他學校的機會而去參加大專聯考,並如願考進機械系就讀。大二時轉系唸化工,原因是「當時父親已經在從事橡膠行業,認為化工比較接近本業,所以轉系。」那一年轉系生20多位,全班有70多人,還不包括僑生班,可見在當時化工也是相當熱門的科系之一。

大學4年住校舍,住過基隆路山腳下的第七/八宿舍、機械舊館旁的第五/六宿舍,每天走路往返教室和宿舍。他半開玩笑說,當時學生少、建築物不多,校園開闊,感覺走路「通勤」還有段距離。

大學的課業壓力不若高中時大,除了上課、做實驗,課外活動倒不少,從玩橋牌、打籃球、乃至登山都有涉獵。「我們班上的壘球隊實力超強,打遍全校無敵手。每次打完球,一群人就到學校對面餐廳吃客飯。這是個很美好的回憶。」他肯定社團的作用,包括組織運作、人際關係都是很好的操練。

至於師生關係,求學時與老師有距離,畢業後互動反而頻繁,像倒吃甘蔗。「最近才去世的陳成慶教授,高齡97歲,他的女兒和我們同班,所以師生感情特別好。還有呂維明教授,受的是日本教育,對學生很關心。而王秋森學長對我亦師亦友,且父執輩因在橡膠公會結識更有著兩代情。」

人和是經營法門

1970年從臺大化工系畢業服完兵役後赴美國雪城大學深造,接受大他10屆的學長王秋森(曾任臺大公衛學院院長)指導取得碩士學位,同時拿到博士獎學金但是沒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因為父親楊金豹先生希望他回國接手家族事業回國前,在美國賓州著名的自行車公司CHAIN BIKE CORPORATION服務一年擔任工程師,預為建大輪胎拓展美國市場鋪路。當時美國開始向臺灣採購自行車零件而臺灣著名的捷安特及美利達兩公司這時也才剛起步

1973年年底回國即接任建大公司總經理,初期先投入外銷業務,憑藉外語能力及留學美國的經驗,積極拓展歐美外銷市場。父親則負責財務、生產及採購業務。外銷業務穩定之後即進行組織改造,他著手建立SOP,延攬專業人才,培訓管理幹部。之後在雲林設立分廠並陸續增設海外廠,因管理距離加長,管理方法必須變通。而當初所建立的制度,成為日後快速成長的基礎。

1991年接任董事長以來,總股東報酬率達到418%,公司市值增加新台幣468億元,這也就是為什麼會獲選2016年臺灣50CEO的主因。而這可是經過不斷學習所練就的功力。他說:「大學學的是基礎知識,我在美國念研究所的論文是『懸浮粒對呼吸道的影響』,跟化工只有間接關係。所以,從工廠的技術、設備、流程、業務、財務到電腦,我都是努力學習。」他強調一個成功的經營管理者,首要條件是要有高度視野,加上努力,不斷學習,自我提升,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錯誤的決策白做工,我時常警惕自己要認真、全力以赴。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相較於近年很多家族企業爭產,接手建大40餘年,公司年年成長,他將之歸功於人和。他說,「天時不是我能決定,地利可以選擇,人和最重要。我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親交棒給我,可能是因為我的個性較隨和」;人脈與和諧是他的經營重要法門。

傳產成功轉型高科技

所以,即使面臨石油危機、景氣循環的困局,建大成立至今從未虧損,也不曾裁員,關鍵就是能在困境中覓新機,並做出正確的決策。海外投資即肇因於臺灣經濟泡沫化的選擇。從他進入建大起算,臺灣工業起飛的榮景維持了約莫15年,而在1986-88年間遇到瓶頸,台幣升值,成本增加,人人炒股票,缺工嚴重,加上地價上漲。「導致我們很多訂單交不出貨!而當時歐美地區從東南亞地區進口卻享有優惠關稅,加上生產成本低廉,才決定開始對外投資尋求更有競爭力的生產據點。」

只不過,當時政府力推南向政策,他卻選擇西進中國。而現在,他認為南向政策時機已逐漸成熟。歐美以傾銷控訴和提高環保標準的手段,企圖降低對中國製輪胎的依賴,同時隨著美國倡議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他預見未來東協國家將起而取代中國。

臺灣自行車性能好,單價高,產量大,銷售通路廣。從單純的代步工具晉身為健康遊憩,乃至高階時尚用品,加上已建立國際品牌優勢,自行車在臺灣已創造出新文化,臺灣自行車產業可說是MIT的另一個驕傲。最近幾年自行車環島已蔚為風氣,而他也在4年前完成第一次自行車環島。回想建大成立50多年來,昔今經營環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他說,父親創業當時,自行車輪胎只有內銷,冬天淡季生意最差,偏偏過年要發獎金,創業維艱,他銘記在心。後來拓展摩托車市場,因技術相近,尚稱順利。1990年股票上市,公司邁入新里程碑,開始切入轎車和卡車胎產品。而這個決定可是經過一番討論,他說「那陣子電子產業當紅,有董事建議跨行做電子,我想我不是學電機的,隔行如隔山,不想冒險。而轎車胎是輪胎業主流,國際大廠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都是從自行車胎起步最後卻立足於轎車胎,為了公司永續發展,最後決定投入轎車胎,因為它也是高科技產品!」

深耕本業超越自我

建大現在臺灣有兩個廠,中國有三個廠、越南和印尼各一廠。去年更在美國俄亥俄州橡膠城阿克隆附近成立研發中心。美國官方以減免稅捐等誘因積極拉攏設廠,反觀國內投資氛圍並不友善。他無奈地表示,多年前響應政府「鮭魚返鄉」的號召欲回臺擴建轎車胎廠,卻無法取得完整土地,加上環團抵制,彰南工業區投資計劃致胎死腹中,只好退而求其次,轉往越南設立二廠。

海外生產是傳統產業生存的必選題,然而建大在海外投資的同時,從未忽略臺灣兩廠的永續經營,「臺灣廠員工和營業額年年持續成長,目前員工1700多人,年營業額從當年開始海外投資時的20億增加到目前70億,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不輸電子業。當年鞋類和很多製造業出走時,我們堅持根留臺灣。」他指出,輪胎廠的環保標準嚴格,技術門檻高,所以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仍然存在許多輪胎廠在國內生產,以此強調臺灣不應排斥輪胎產業。

深耕本業,建大成功突破傳產代工窠臼,在創新研發輪胎上得獎無數,而楊銀明曾任橡膠公會、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致力於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個人也備受肯定,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經濟部金商獎、彰化百傑、安永-永續經營典範企業家獎、臺大化工系傑出系友等榮譽,足為企業經營典範。

此外,深受父親曾為人師的教誨,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態度與兄弟共同設立建大文教基金會,支持基層學校教育、社區運動及藝文活動、以及助貧扶弱等慈善服務,善盡社會責任。目前擔任彰化縣臺大校友會理事長,回饋母校、服務校友。就像2014年他接受冰桶挑戰,關懷漸凍人,不是噱頭,而是出於感恩,將他對這塊土地孕育建大的感恩,回報給需要幫助的人。

 

圖說:

圖1:從自行車胎起家,楊銀明帶領建大40年,不斷創新研發,自創品牌,已躍為國際輪胎大廠。

圖2:與臺大老師的感情歷久彌新,亦師亦友。

圖3:大學4年同窗,相交一輩子。

圖4:事業有成不忘回饋地方,成立基金會,支持教育藝文和慈善工作。

圖5:4年前完成第一次自行車環島。

圖6:2016年獲選臺灣CEO TOP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