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才剛進入大學不久,正是對所有事物都感到新鮮的時期。新鮮,反過來講就是不熟悉。內向又沒有朋友的我,其實對處在偌大又陌生的校園裡很不自在,因此每天上完課後就是立刻回宿舍待著。
某一天早上下課後,甩了一下背包、正打算跨上腳踏車騎回宿舍。「欸!你等等要不要去103A?」轉過頭去,一位黝黑的同學叫住我。
「103A?」乍聽之下還以為是什麼手機代號,我一臉困惑。「喔!就公衛系在總區的休息室,走,我帶你去啦!」一如巴西人熱情的天性,他很阿莎力地領著我往活動中心騎去。
那天是我第一次到學生活動中心,外觀看起來是個很嚴肅的水泥建築,儘管學生熙熙攘攘,依然可感受到從中式大門中吐出的一縷幽祕氣息。從正門口進去,在第一個轉角左轉就可看到休息室的入口,入口上端有個很小很平常、幾乎很難注意到的門牌,貼著「103A」4個小字。看這外表,心想裡頭八成也很無聊吧。正猶豫著要不要進去,沒想到巴西人一推開門後,先是看到幾個同學圍著桌子熱烈地討論著習題,轉個頭也看到在角落排成L型的沙發區上,學長姐與學弟妹開心地聊天;桌子的遠端,有一個人對著留言本提筆疾書,另一人邊看邊笑,八成不是在寫什麼正經的東西。進去晃了晃,整間休息室給我很放鬆的感覺,加上這棟建築給人的沉穩感,這裡就像公衛系的另一個家。
「欸,你包包就隨便放,等等我們去吃七里亭。」巴西同學還是一樣恣意決定行程,也不管別人答不答應。
從那天開始,103A成了我每天必到的地方。除了是個能讓大家暫時休憩的場所外,休息室最大的用途其實是提供系友一個聯絡感情及分享情報的空間,是專屬於公衛系的「活動中心」。它可以是課業、活動等的情報交流站;可以是為了公衛之夜演出,練舞、排戲的小劇場;也可以是互相「參考」普化實驗預報、以及期中期末考臨時抱佛腳的自習區;更多時候,是能夠讓大家一時興起、進行羽毛球、橋牌、打屁聊天等活動的聚會場地。因為這樣,想起臺大生活,就會想起充滿著103A的日子。
人生真的很奇妙,如果沒有那雞婆的巴西同學,我的大學生活或許就不會很不一樣!
康宗仰小檔案
臺大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美國Savannah College of Art & Design, MFA。自由插畫家,與多間兒童讀物出版社、臺灣教會公報社合作。繪本作品有《咱的囝仔咱的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搶救消失的風景線-海中王者的悲劇》(小螢火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