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第一會議室牆上掛滿了肖像畫,他們都是歷任的臺大醫院院長。雖然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將這些資料收藏供電子查閱,是美事一樁,但遺憾的是在引用資訊方面,卻寫作者不詳(年代不詳)。這對創作的畫家是極不公平的一件事,特別是有些肖像畫出自名家之手,因此特為文介紹。
杜聰明先生(1893-1986),淡水北新莊人,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是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 Ph.D.),也是第一位臺灣籍的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和臺灣大學代理校長,及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的創辦人。
1909年他以第一名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但體格檢查不合格,所幸當時醫學校代校長長野純藏認為名列榜首的學生被淘汰很可惜,因此力排眾議,准他就讀。
1914年他以醫學校13回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在校長堀內次雄幫助下,於1915年考進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研究藥理學和內科學。1922年升任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同年12月16日獲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擔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主持藥理學講座和藥理學教室。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指定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杜教授負責接收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杜博士領導醫學部的臺灣同仁從醫學部長日人森於菟手中接下醫學部和附屬的熱帶醫學研究所、教學醫院。1945年12月,行政院核定校名為國立臺灣大學,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羅代理校長聘杜聰明擔任第一屆醫學院院長兼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第一附屬醫院(現在的臺大醫院)院長。
二二八事變(1947年2月底)之前,國立臺灣大學陸志鴻校長已不讓杜兼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和附屬醫院院長(改請洪式閭和陳禮節),連醫學院院長兼職也要免掉,經醫學院魏火曜先生等多位臺灣同仁力爭,才讓杜聰明先生留任醫學院院長。陸志鴻校長在3月16日改請嚴智鍾接醫學院院長,杜聰明先生亡命半年,連同事都不知道他在哪裡,幸運的終於全身而退。
1948年6月1日,留德、美化學家莊長恭到臺大擔任校長,是第一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後出任臺大校長的科學家。
1948年8月1日,莊長恭先生首度辭職離臺,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丁燮林代理校長,8月中旬丁燮林先生去青島處理事務,從此永遠離開臺灣。杜聰明先生以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代理校長,8月29日莊長恭先生接受慰留回臺,帶來新的教務長盧恩緒和文學院院長沈剛伯。
1948年12月7日,莊長恭先生再度辭職(盧教務長已先請辭行政職),永遠離開臺灣,杜聰明先生以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代理校長,12月15日行政院准莊長恭校長辭職,發派傅斯年接任。杜聰明代理校長在1949年1月20日交棒給傅斯年校長。
傅斯年校長將臺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改名附設醫院,醫學院院長仍請杜聰明擔任,附設醫院院長為魏火曜。
1950年傅校長引進美式醫學教育,改用新的美式住院醫師制,廢除日系的無給助手(戰後叫做無給助教)制,將原本的第一內科、第二內科、第三內科;第一外科、第二外科,合併為單一的內科和外科,以消除德日系的講座制。
期間傅校長和杜院長的意見不合一再浮現,衝突不斷。1950年5月13日,臺大醫學院發生白色恐怖事件,第三內科主任許強、眼科主任胡鑫麟和皮膚泌尿科胡寶珍、耳鼻咽喉科蘇友鵬等4位臺大醫院醫師被捕。1950年11月28日,許強、郭琇琮、朱耀珈、謝涌鏡等4位醫師在臺北被處決,九州帝國大學出身的許強成為臺灣史上第一位死在白色恐怖中的醫學博士。
1953年7月底新聘期開始,杜聰明先生離開臺大,魏火曜教授在1953年8月1日升任醫學院院長。杜聰明博士於1954年創辦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擔當院長,一直到1966年才退休。1986年2月25日在臺北辭世,享年93歲。
畫家李石樵
李石樵先生(1908-1995)於1923年考入臺北師範學校,受教於該校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石川老師對李石樵先生和許多位未來在臺灣美術界成名的畫家,在繪畫興趣上的啟迪,意義十分深遠。加上李石樵先生喜歡參加石川老師和學長組成的假日寫生會,使其繪畫有長足的進步。
19歲即以<臺北橋>一作入選台展,使李石樵往後有興趣向藝術之路邁進。1929年到東京,雖三度應考才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終於一償宿願。但後來因家庭遭逢變故,使得李先生經歷經濟上的巨大壓力,不過終能排除萬難,得以在日本及臺灣官方展覽中一露頭角,並於1941年獲得第一位日方辦文展的「免審查」資格,這是臺籍畫家當時無上的光榮。
臺灣光復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大批大陸人士來臺,使臺灣社會產生了不一樣的風貌,李石樵在畫作中也描繪、反應了這種社會現象。他一輩子創作不斷,經歷過日治時代的意氣風發、光復後早期的困頓窒礙,終能成為藝術大師。
李石樵畫杜聰明院長
李石樵的畫風可分幾個階段,第一期(1927-1950早期)以外光派的寫實主義為主,畫面經營完整、筆觸穩重、色彩調和,注重空間層次關係的表現。第二期(1950後期-1960早期)捨棄了寫實風格,選擇以立體主義入手,將對象還原於幾個基本形態分析,然後再重組。第三期(1960後期-1970早期)已經走向幾何抽象的境地,他將對象分解得更為徹底,造形與色彩因而更為純粹化,在畫面上也積極加入生活的感情,在幾何分割的背景上,加入軟性、感性及半具象的物體描寫,並研究色彩的性質、色彩面積比的關係,利用色彩來表現情感。第四期(1970以後)又回歸至寫實風格,呈現的是溫暖的畫面,近於印象派的疏散筆觸,一種在網膜上形成的色彩堆疊的方式。
至於他在1964年畫杜聰明院長,採用的並非是當時他熟悉的立體主義,當然這和被委託的是畫人像畫,因此無法隨性的畫當時的風格有關,但保有了第一期筆觸穩重、色彩調和,注重空間層次關係的畫風。
院長肖像畫的開端
杜聰明院長瘦長的身影,出現在這幅圖中。此圖表現出扎實穩重的寫實功力。雖然不是典型的李氏風格,但整張作品是令人愉悅的。我們很幸運的能有這張作品,做為院長肖像畫的開端。(感謝醫學院教學室林依伶小姐攝影)
參考文獻: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杜聰明
[2]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taipei/chenkao/superkid/005.htm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