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我從北一女中畢業,保送進臺大。那一年是保送制度的最後一年,北一女有43個名額。每年保送的名額不一,原則是以該校前一年聯考考上臺大的人數按比例分配,前三分之一的人並可以任選科系就讀。老實說,當時才十多歲的我,對人生很迷惘,父母也沒有特殊要求或期待,我只是想,當醫生可以幫助人,所以就選了醫學系。

念恩師情深 身教影響大

回想在醫學系唸書的過程,真的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遇到很多的好老師,像解剖學的鄭聰明教授、婦產科的余宗光教授、和藥理科張傳炯教授等,他們待人真誠、熱心教導學生,人品又好,有言教,更有身教。我還記得,有一次交報告,張傳炯教授居然把我叫去研究室「稱讚了一頓」。後來跟他提起時他完全忘了,但這對我是很大的鼓勵,終身難忘。

會選皮膚科為專攻,是發現自己對影像蠻有敏感度。進到皮膚科,受教於陳登科教授。他是皮膚科的祖師爺,1962年臺大皮膚泌尿科正式分立後,擔任第一任主任。他寫的《皮膚科學》,一本紅色小書,言簡意賅,微言大要,被稱為「天書」,是皮膚科見習生和實習醫師臨床觀察必備。他看病很快,一眼就能診斷,又快又準,查房時告訴我們,病人即使蓋著棉被,光看臉,也要會判斷他有什麼病,甚至觀察病人的行為就能預測病情變化或潛在問題。

陳登科教授退休後去美國定居,每年元旦都會寄賀卡給臺大皮膚科同仁,一張普通白紙,上面寫著「新年快樂」4個字。知道老師永遠關心、疼愛著我們,內心感到無比溫馨,更幸運的是,在剛起步時就受教於陳老師,學到了皮膚科精髓更學到人生的哲理,在這個時代也很少見。

還有一位是鄧昭雄老師,是臺大醫院研究臨床免疫學先驅。他在1971年設立免疫實驗室,對提升臺大皮膚科研究水準貢獻很大,1979年他去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任教,後來成為國際知名的皮膚科免疫學者。在我還是住院醫師時,有機會跟他做研究,對我決定讀博士投身學術有極大的啟發。

研究分子生物學 走在最前沿

有這樣的好老師,我在醫學系的學習可說是樂在其中。大二時,曾經有兩位學長來班上誇口,要我們盡量去玩,這讓我很不解。我認為既然要讀書就應該認真,當然不是用心學別人,而是要用心思考所學的東西,舉凡免疫學、統計學、和病理學等等,對這些基礎學科都要有基本的理解,才能融會貫通,瞭解機轉,進而應用和發揮,不論是從事臨床醫療或學術研究都當如此。直到今天,我仍然對學長們當年慫恿學弟妹們玩樂的心態,十分不解。

在臺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實習之後,我先後到署立臺北醫院和馬偕醫院皮膚科服務,由於一直有進深研究的想法,在署立臺北醫院時就將所有假日安排在巡迴工廠健檢皮膚,進行有關皮膚職業病的流行病學研究,感謝王榮德教授的指導,他是治學非常嚴格的老師,給了我非常扎實的操練。1983年臺大醫院邀請在加拿大的楊哲安教授舉辦分子生物學研習會,將這嶄新的生物技術引進臺灣,因當時我在馬偕醫院工作,還特別央請楊思標院長讓我回來參加。受到激勵,後來遂辭去醫師職,1986年考進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的主題就是人類乳突瘤病毒在皮膚癌的分子機轉。那是1980年代,現在回頭來看,也算是皮膚科界最早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在生了3個小孩,36歲那年才攻讀博士學位的,回想起來,要歸功於我的婆婆陳美玉女士及先生賴金鑫醫師的全力支持。婆婆幫我處理了所有家務瑣事,又幫我照顧孩子,讓我得以全心完成理想,我真是非常幸運。

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是呂耀卿教授,他專精於黴菌之研究及皮膚手術,不論在臨床或學術都可說是臺灣皮膚科學界的巨擘,但不幸在19917月因心臟衰竭突然過世。我的博士論文以人類乳突病毒DNA轉化之角質細胞株的建立,非常感謝德國NCI 主持人Prof zür Hausen慷慨提供乳突病毒DNA供我作研究。1988年他來臺大臨醫所實驗室參訪,我負責接待他,也感受到一個國際知名學者的泱泱大度風範。於2008年,他成為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推展皮膚科學培育新生代

1990年取得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臺大臨床醫學所博士。我升等教授也則是繼呂耀卿教授升等為教授34年以來的第一位,換句話說,在呂教授之後,皮膚科30多年來只升等一位教授,而從我升等後到現在還沒有後繼者。之所以升等困難,原因在於皮膚科是小科,投稿不易被接受,論文impact低。所以,我接任主任後,鼓勵科內年輕醫師讀博士,現已有6位取得學位,研究成果非常傑出,例如林頌然在Science發表論文。只等他們年資夠,即可升等取得教授資格。

本來進入臺大讀書的年輕人就很優秀,只要給他們夠強的學習動機,並且適時給予需要的協助,自然會發展得很好。我是本著從基礎扎根、再深入了解微細機轉的做學問態度培植新人,能在退休前完成這傳承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這讓我想起陳登科教授,沒有門戶觀念,只要有人願意學,他都傾囊相授。我想,作為教育工作者,培植人才是最值得誇耀的成就。

也因此,我參與了2006年臺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的創立,第一任理事長是余幸司教授,我擔任第2屆及第3屆的理事長,於今(2015)年6月剛卸任。近年雖因醫美產業發達,吸引很多資優學生進來,不過和其他醫學研究領域比較,參與皮膚科學研究者仍算是小眾。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醫學會將相關的臨床皮膚科學與基礎研究學者結合起來,加強合作,促進皮膚科學的研究進步和臨床應用,並加強與國際性研究皮膚科醫學團體的聯繫與交流,也才不愧對師長先輩對我們栽培之用心與奉獻。

我們這一班 溫良恭儉讓

我們這一班,1974年醫學系畢業。唸書時,除了大堂課,課餘偶爾同行出遊外,好多年來,各忙各的,的確也忙出一些成績。這幾年,紛紛邁入退休之齡,相聚的時間多了,漸漸歸納出我們這一班的幾個特點,一是歷經政局不安的階段,二是到沙烏地阿拉伯服務的不少,三是都有「溫良恭儉讓」特性,不忮不求名位財富。同學當中不乏各科權威,甚受病人和學生敬重,也有具院士級聲望者,還有最多的外科醫師,但個個虛懷若谷,所謂溫良恭儉讓是也。文末感謝所有同學和老師,和我在臺大一起學習,走過那個青澀歲月。

 

紀秀華小檔案

臺灣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學歷: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1986/09-1990/06

臺大醫學系學士(1967/09-1974/06

經歷:

臺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1999/08-迄今)

臺大醫學院皮膚科主任(1998/08-2004/07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1998/08-2004/07

臺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2004/08-迄今)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1988/08-迄今)

署立臺北醫院皮泌科主治醫師(1978/10-1979/07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1979/07-1986/06

臺大醫院皮膚部住院醫師(1974/08-1978/07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1997/11-2001/11

臺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2009/06-2015/04

專業領域:皮膚科學、白斑症、皮膚分子腫瘤學、職業醫學

 

圖說:

圖1:紀秀華教授,強調皮膚科學研究的基礎,為臺大培養新生代學者與醫者。(攝影/彭玉婷)

圖2:1971解剖學小組,第10組。前排左起:賴金鑫、紀秀華、張美惠、余國賢、張粵、陳慕純,後排左起:陳校賢、溫振源、林重涵、張心涪、林東燦、吳建科、侯連團、黃邦雄。

圖3:大學沒參加過社團,唯一類似經驗是大二(1969)得到校運400接力金牌,我很會跑,是第一棒。

圖4:陳登科教授,臺大皮膚科的祖師爺。

圖5:19889月,Prof zür Hausen攝於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實驗室。

圖6:1983 NTUH分子生物技術研習會,楊哲安教授指導。

圖7:2006忘年會與所栽培的皮膚科研究生力軍。(個人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