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樟教授,大學時主修藥學,研究所就讀公衛研究所。雖說藥學和公衛皆以維護人類健康為旨,科目也有一些重疊,但在研究方向或對問題的切入角度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範疇。何以轉換至公衛領域?宋老師不加思索地說:「想走不同的路。」
當時,只有臺大醫學院設有研究所,而醫學院也僅有微生物、生化、藥理、生理和公衛5個研究所。他的同班同學多數想繼續深造,無論是出國或留在臺灣,而他自認個性不適合去藥廠或醫院工作,又不想開藥局,因此也走上學術的路。「出國的比較多,我們班就有一半的人出國。」他說:「因為當時臺灣的教育環境並不是很好,大家認為留在臺灣沒出路。那時幾乎沒有中文教科書,要讀一本原版書也很困難,常用盜版書。所以流行『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說法。大部分同學選擇生化或藥理,但我不想跟人家擠,加上對世界衛生組織有興趣,因此報考公衛。」他考上公衛組,就這樣開始在公衛的世界裡深耕。
在選擇研究題目時,本著自身的藥學背景,做了許多藥化、生物抽取分析,建立紮實的化學實驗底子,因此往環境衛生領域發展。「當時就做過淡水河、高雄港等的環境汙染調查。」逐步累積公衛調查、檢驗的經驗,「學然後知不足、從做中更能學」,因此為未來的研究之路打下穩固的基礎。
碩士畢業後,正好公衛所提供了一名助教缺額,便留下來服務。他提起這段特別的緣分:「我的老師身分很特別,是從美國來的神父,專攻環境及工程領域。我做他的助教,那時的助教算是老師,可升等,所以我當了3年助教後就升講師,並獲得中華醫學基金的獎學金進修。」當時臺灣公共衛生人才短缺,因此政府、國科會和WHO非常鼓勵在職教師進修,提供獎學金和進修資訊,開放醫藥衛生相關教師申請。宋老師把握了這個機會,獲得獎學金補助,到華盛頓大學唸書。
因政府規定公費生畢業後須回國任職,宋老師在取得環境衛生碩士學位後,便立刻回臺大任教,兩年多後升副教授。但在任教期間,對於國內外的學術資源、研究環境落差深感困擾。年輕學者不易取得儀器、也難以從別的系所獲得支援,在資源不足的狀況下,「實驗室的研究根本沒辦法進行」!他搖搖頭苦笑。此外,還有升等的壓力。所以,他又做了個轉向的決定,往流行病學發展。
但流行病學和環境衛生在專業知識和研究方向大有不同,因此他決定重拾學生身分,再去美國深造。「其實,我是受到一位從美國加州大學來演講環境毒物的講者刺激。我對他的研究很感興趣,詢問他是否能讓我跟著學習,但他說他沒這個意願,因為他需要的是博士人才。」所以,他決定讀博士。
完成博士學位後,原以為可以學成歸國、發揮所長,但因子女已進入升學階段,考慮到家人可能不適應,當時他打算隻身回國,讓家人繼續在美國生活。可是院長要求他應全家回臺,否則往後必定經常往返,耗時費力。幾經考量,他留在美國工作。
宋老師先後在田納西及亞特蘭大大學任教,共12年。在亞特蘭大,授課的時間很少,主要是寫研究計畫,他說:「我們的系是靠研究計畫存活,曾經一年寫10個研究計畫!」因著這樣的環境,練就了撰寫研究計畫的功夫,也為自己累積了甚多見識、經驗和學術產量。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受到林瑞雄教授邀請回國至公衛學院教書,然後在王榮德教授的協助下,隻身回國任教,一待便是20年,前10年在臺大,後10年在中國醫藥大學,主要以環境流病和流行病學為授課科目,也講論文寫作。「從臺大轉任中國醫藥大學也是機運」,宋老師笑說,「那年我63歲,剛好遇到楊志良教授,他退休後到亞洲大學,我開玩笑說我也退休去亞洲大學好了,他就帶我去見學校的董事長,所以我就提早退休去。」
他和學生相處融洽,不曾產生齟齬,也不曾讓學生抱怨。「老師從來就是讓學生自己做事,不干涉。」一位接受過宋老師指導的學生在老師面前坦率地分享,「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對學生很好,讓學生有發揮空間;缺點就是同學之間無法像其他實驗室有一脈相承,跟著老師的研究主軸,作子計畫,彼此互相掛名,資源共用。」宋老師有自己一套作育英才的方式,他認為應當讓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而非牽制,所以在指導學生時,他會盡量遷就學生的興趣和構想。但學生也說:「宋老師這種方式的研究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會很辛苦,因為老師要同時應付很多主題」。老師闡明自己指導學生的理念,「要讓學生有選擇權,要多元發展才對!」
所以,宋老師的研究領域就是如此多元,且成果豐碩,從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到環境衛生,從空氣品質、自來水質到工業安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等。他想傳達的是「問題在哪裡,專長就在哪裡。」他說:「我曾經申請美國環保署的計畫,需要通過盲樣實驗的測驗,我獲得96分,環保署不相信,要我做第二次測試。因當時ICP(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剛出來,經常故障,但我克服了。我很用功,每天都待在實驗室跟ICP奮鬥到半夜。回來臺灣,有一次申請國科會計畫沒通過,理由竟然是審查委員認為我缺乏實驗室經驗。他不清楚我的背景,其實我在30年前就從環境流病做到分子流病。」實作經驗是建立專業的唯一途徑,從老師的經驗中可以得知身體力行和耐心的重要性。
雖然仍覺得臺灣大環境不佳,有志於公衛者有志難伸,不過,老師還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勉勵我們,「用功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