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洲部落位於大臺北都會區淡水河系支流新店溪下游、碧潭西岸,是一個臨水岸而居的都市原住民部落。居民大多為阿美族人,原居於花蓮與臺東地區,然而原鄉謀生日益艱難,加上70年代西岸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勞動力需求,為尋找更好的收入與工作機會,從花蓮原鄉陸續遷徙到都會,在河畔荒地建立家園,發展成具有親水文化的溪洲部落。90年代後,臺北都會區快速擴張,水岸大樓林立,河岸綠地與都市公共安全遂成為政府積極治理的目標之一,但是如此一來,原先居於河畔的都市原住民便成為都市化公共建設首當其衝的拆遷犧牲者。
2007年,臺北縣政府為推動大臺北防洪計畫興建新店溪沿岸堤防,強制拆除新店溪洲部落家屋,居民動員陳情抗議,來自臺灣大學的老師與同學於此時投身關心並參加抗爭重建與協商過程,迄今將近8年。在這漫長過程中,夏鑄九教授所帶領的學生團隊,與族人一起爭取都市居住權,是臺大學生走出校園,大學走入社區的最佳例證。
溪洲部落爭取居住權的重點在於部落整體文化的存續,臺大師生與居民一起陳情抗議,取得與政府協商的機會,同時也發揮所學專業知識與能力,透過參與式設計過程來達到發展以文化為核心的居住權運動,推動「新店溪洲阿美族生活文化園區」作為居住與文化永續的具體執行方案。經由夏鑄九教授與其他臺大教授的規劃與設計實習課程,邀請日本愛知產業大學延藤安弘教授[註]擔任客座教授,來指導學生進行相關規劃與設計的學習。
第一階段是臺大師生進入部落觀察與學習,探究一個自力營造聚落的形成過程。為了理解阿美族的營造知識,學生透過規劃與設計實習課進入,分組實地觀察、訪談、測繪、紀錄,來學習他們的生活與空間模式,並對各家戶居民進行訪談,了解族人生活、工作與搬遷史,以及對未來重建的期待。測繪各家屋的內部平面,藉以了解溪洲部落生活、社會與空間的歷程。透過深度的學習,學生從中理解這些沒有建築師設計的自力營造建築,是專業規劃的基礎資源之一。
第二階段,為了凝聚部落的共同遠景,師生策劃公共活動,以創造部落共識。例如,參與式規劃案例的幻燈片分享演講會,由延藤安弘教授介紹日本協同住宅參與式設計操作過程案例,藉此激發居民共同討論的氛圍,以形成初步規劃共識。例如,舉辦家園願景旗幟彩繪工作坊,不分老少在白色布匹上描繪未來家園的景象,並公開展示,與其他族人分享。同時為了使溪洲部落與公部門資源接軌,學生也協助將原有自救會轉型,成立正式社團法人組織「臺北縣溪洲新店市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暨社區發展協會」,透過分工合作,持續自我再組織。
這些活動都以淺白語言與熱鬧輕鬆方式,讓居民充分了解規劃過程的概略樣貌,引發居民的期待與投入,激起參與的動力,形塑一共同討論公共事務的機會與氛圍。
第三階段是組織公共討論來決定主要空間規劃設計原則。包括:舉辦社區公共空間工作坊,讓族人分組討論公共空間與配置。此外為了確定未來鄰居彼此的空間關係,透過問卷徵詢住民對於未來周邊鄰居的優先順序,再經由部落大會整合成家戶位置圖,這樣的鄰居空間關係也進一步地反映了原鄉社群的人際網絡,以及親族關係。
第四階段則是逐戶進行家屋參與式設計,根據前一階段的部落公共空間配置,學生開始針對個別家屋進行逐戶訪談、實地觀察與討論,描繪家戶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要求。在這階段參照先前進行的家屋訪談與測繪資料,在現場與族人解釋與討論,與家戶成員討論初步設計,並繪出概略的家屋設計草圖。學生據此將草圖發展成為詳細圖面,以符合建築技術和住戶的生活需求,形成可執行的方案。
第五階段是藉由埋石活動,進一步協助建構部落的神聖地景。阿美族人在原鄉營造部落空間時,會進行埋石鎮魂的儀式,祈求建築房宅的長居久安。因此為了延續傳統阿美精神,強化部落對居住城市的信心與動力,同時也為了紀念族人到都市,建立溪洲部落35週年,我們共同籌辦了溪洲部落35週年埋石活動,從精神層面來鼓舞族人。總頭目與長老將象徵祖靈的石頭從花蓮原鄉秀姑巒溪河床帶回溪洲,舉行埋石儀式。透過空間儀式與原鄉習俗的轉換,建立都市部落與祖靈的連結。
這群臺大的師生為什麼要支持溪洲部落的居民?教育的目的在於思辨真實社會中的價值,當社會發生變革時,知識分子為了維護社會的理想價值,挺身而出,為少數人發聲。因此,臺大師生在少數族群的權利受到影響時,挺身而出發聲,並貢獻心力,是再也正當不過的行動。從街頭陳情抗議到協助居民進入與地方政府談判協商,一直到擬定具體的部落重建計畫,這過程都有臺大師生參與的身影。例如,協助居民陳情與協商的是夏鑄九教授與學生,而當時臺北縣的副縣長李鴻源則是臺大土木系教授,負責執行的臺北縣水利工程局李戎威局長也是臺大校友。因此,溪洲部落的協商重建過程雖然有陳情抗議的場面,但並不是對立與激鬥,而是不同社會位置的臺大師生與溪洲的族人,一起為都市的居住權而共同努力的過程。
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臺大學生學習的過程,除了堅持對社會價值的理想,也向都市原住民學習不同生活與文化存在的價值。與溪洲部落的居民站在一起爭取居住權益,不僅是不求回報的服務人群,也是學術與專業價值的學習與實踐。
時至今日,有越來越多的臺大師生參與溪洲部落的社區工作,例如臺大醫服團的同學定期協助學童課輔,也與耕莘醫院合作,提供族人健康諮詢。目前則正與淡江建築系、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等專業團隊洽商,將居民參與式設計成果轉化為家屋建築工程。同時與輔仁大學、臺北藝術大學的同學合作,嘗試將阿美族人的野菜知識與價值轉化為未來永續產業的基礎。未來臺灣大學「人文農創食養城市」的教學計畫會支持我們在溪洲部落場域開設課程與學習,與部落一同成長。
註:延藤安弘教授,1940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1976年取得京都大學建築學博士,先後任教於京都大學、熊本大學、千葉大學等校,2008年時為愛知產業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吳金鏞小檔案
臺灣大學土木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建築師、大氣科學系專案計劃助理教授。專業為空間規劃與設計,研究核心議題圍繞著空間與人文社會的動態辯證關係,實際深入城鄉田野,從事環境設計、分析與研究工作。深度參與都市原住民部落的空間重建計畫,以跨文化角度分析都市環境變遷中領域化的社會意涵,現在著重於氣候變遷與人類永續發展課題。
圖說:
圖1:溪洲部落豐年祭青年會跳舞。
圖2:左1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趙慧琳、左2是吳金鏞,和溪洲部落族人討論家屋配置與設計。
圖3:協助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作為公共討論場域與推動永續發展的組織。
圖4:左1為淡江大學建築系同學與族人討論家屋設計模型。
圖5:右1為新店區總頭目萬福全,與臺大建築設計課程同學討論。
圖6:新店溪洲阿美生活文化園區平面配置圖。
圖7:溪洲部落成立35週年埋石活動,總頭目萬福全舉起石頭向社靈祈禱。
圖8:作者吳金鏞與溪洲部落協會理事長鄭正文(左1)、頭目黄日華(右1)、及暨南大學黃美英老師(左2)。(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