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原本對我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學校,因為高中愛玩,模擬考常常排名全校倒數,但父母親永遠不會放棄他們的孩子。重考考上了文化大學市政環境規劃學系,開啟了我對環境規劃的興趣,從繪圖、模型到撰寫計畫書,讓我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本功夫。大三,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沒在部落長大的我,一直很想把我所學回饋給部落,當時看到臺大城鄉所對於原住民部落的文化保存與環境規劃的在地參與非常感興趣,才立志考臺大城鄉所。
進入城鄉所是我人生的轉折,重新給了我不同的視野與思考方向,尤其跟老師與同儕學習很多。我自認自己在班上是一個很安靜、沒有太多意見的人,因為對我來說,讀臺大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學習都來不及了,根本沒時間可以有其他想法,只要把課業顧好,能畢業就很厲害的了。
在城鄉所學到許多空間、人文、土地的理論,而這些理論除了認識與理解之外,老師們都希望我們能有自己的想法與分析能力,並能實踐在實際案例上面,因此,一年級的實習課就進到社區做實地訪查與田野。從教室走出去讓我看見更多平常不太可能會了解的社會問題,在城鄉所遇到的第一個衝擊就是都市違建。如果你了解原來的歷史背景與居住人的生活歷程,就能理解他為什麼堅持要住在這個空間,而政府卻無視於此並以違建的名義來驅趕。大學時,我學的是都市計畫、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這些學習是告訴我們如何讓城市看起來更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卻從來沒有要我們去了解我們認為醜陋都市小角落中的故事,到了研究所,讓我有機會從不同的面向去看待同一件事情。
除了都市問題,實習課也帶我們到宜蘭的漁村社區,認識跟原住民部落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過相同的是,都是資源相對貧乏的地方,人口外流嚴重,也面臨文化傳承問題。當你漫步走在小漁村裡,隨興和路邊的爺爺奶奶聊天,看見漁港旁陳列的魚網與漁具,很自然你會被這些小東西、小故事所吸引,這就是為什麼老師要我們用心感受,從這些事件拼湊,作人際關係分析,從中理出重要的人事物,然後深入訪談、進行研究,去勾勒出能在這個地方著力的事情,再寫計畫,這是我學習參與式規劃過程的開始。
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一下的實習課,與城鄉所的6位同學回到家鄉-金岳部落,展開了一段找尋自己的過程。我,原名為Yagu Yuraw,這是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擁有一個泰雅族的名字。生長在羅東小鎮,為了我們的教育,以及能在漢人社會中生存及競爭,在我幼稚園年紀,舉家從南澳遷來,在漢文化的教育體制下成長,說得一口標準的國語,滿腦子漢族的思考模式,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從未意識到原民文化的重要及危機性,直到大學時代,認識一群原住民朋友,才展開一連串認同的過程。
2006年春天,是我真正認識舊部落Ryohen的開始,也重新連結了我與金岳部落的關係。50多年前,爺爺未隨著大多數族人遷至金岳,而是因警察工作的關係,帶著奶奶、年幼的姑姑及其弟弟妹妹們從Ryohen遷至東澳、再遷到現在的老家-南澳(大馬路邊)。雖然我從未住過金岳,不過,總記得每到過年、過節,必跟著大人回到金岳探訪親戚,至今仍有在金岳玩耍的記憶,沒想到我的根竟在32公里外的南澳山區Ryohen。在實習時體認到部落尋根的文化根基,要比環境改造及空間規劃更重要,於是與金岳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回Yaki&Yutas的家」的尋根活動,當時出於好奇,想要看看過世的爺爺奶奶出生、讀書、結婚生子的地方,以及想要補足這段歷史文化與生活故事,藉此重建舊部落的文化資產,我跟著其他青少年一起回舊部落。但看到的是荒煙蔓草,也找不到爺爺奶奶的家,有些遺憾和心痛。站在祖靈、祖先昔日辛苦開墾的土地上,不禁感動落淚,在他們過世後,第一次感受到我們如此親近,我大聲呼喊。
就是這樣的感動和衝擊,讓我強烈地意識到文化的流失,有著背負文化傳承的使命,著手展開了一連串的舊部落文化重建及部落營造的社造過程,就從「回家」開始…
2006年的回舊部落文化「回Yaki&Yutas的家」活動過後,耆老帶領著我們一群年輕人,開始體驗山上的傳統生活,他們口述舊部落的歷史文化及生活經驗,並帶我們實際走訪,通過對文化的認識及認同,激發維護的想像,為聚落保存作長期規劃。回舊部落到現在仍是部落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也是討論度最高的文化議題,從荒煙蔓草、空間回復、重現風貌、建立地圖、到每個家屋的位置及長輩名字的確認,經年累月累積,終於有今天完整的Ryohen(流興)文化資產。
2009年,體認到回舊部落的活動對金岳部落已經不是祭祖或只是感動的意義,而是慢慢轉化成新部落(金岳)與舊部落(流興)重新連結的文化意涵,以及建構歷史文化及傳統生活的重要工作。於是,決定向下紮根,將國小的畢業典禮與回舊部落活動結合,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舊部落,且透過此活動學習生態、文史踏查、族譜編纂等知識,並找尋曾祖父母的家製作家屋牌。這樣的活動有深厚的文化傳承之意。
此外,我們也開始將舊部落文化元素轉化成推動部落營造的核心價值。首先在部落的重要入口處,由族人自行重建最重要的兩個傳統建物「傳統家屋」、「莎韻之鐘」,搭起了舊部落與新部落的連結,並推展出未來之發展重要方向。尤其是可從「莎韻之鐘」發展傳統生活與文化技藝如編織、藤編、木雕等產業,並結合導覽解說,建立一學習型的深度文化旅遊。
回到部落工作快5年了,我永遠記得我的老師劉可強教授在畢業前說的,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忘記城鄉所的社會實踐的精神,回到部落。我一直秉持著這樣的精神,透過參與式規劃,找回泰雅族傳統社會組織的運作模式,讓族人的心凝聚在一起,推動文化保存、文化傳承、部落營造和促進產業發展,吸引許多青年回鄉服務與工作,也間接影響了南澳青年組成跨部落的組織,為家鄉的整體發展努力。這讓我想起在城鄉所認識的每一位同學跟學長姐,跟著一群有理想、有實踐力及分析能力很強的人共同完成了很多很酷的事,第一次走上街頭、第一次到國外實習、第一次自助旅行、第一次跟所上爭取我們的權利等,因為有他們的陪伴,讓我覺得做什麼事情都不用害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也給我勇氣回部落工作。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認識這些優秀的同學們,他們在我辛苦讀書的過程中幫助我克服許多困難,是他們發動了我回部落的動力,是城鄉所讓我在家鄉實現了很多夢想,未來依舊會秉著城鄉所的精神繼續努力,逐步實踐更多部落及原住民族自治與文化傳承的願景,更期望有更多的青年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土地是最有溫度的地方,家是最有包容力的歸屬,年輕人在這塊土地上,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及實踐的空間,勇敢踏出去,相信這世界會有所不同。
陳芃伶小檔案
Yagu Yurow,南澳泰雅族人,現任宜蘭縣南澳鄉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父親為金岳人,從小在羅東長大,原本對於自己部落非常陌生,就讀臺大城鄉所,畢業後回到金岳工作,推動一連串文化保存與部落營造的相關活動,促進部落青年共同推動公共事務,並逐年培養年輕人留在部落工作。於2012年入圍青舵獎青年參與社區組(個人組),同年協助金岳社區獲選宜蘭縣政府社會處101年度社區發展評鑑「特優獎」,以及內政部101年度社區發展評鑑「單項特色獎績優社區」,以「舊部落文化尋根推廣泰雅文化」獲獎。2013年協助金岳社區完成全國首例「耆老直升機圓夢計畫──找回記憶中的流星」,用直升機將耆老帶回舊部落,藉以重聲重視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為南澳青年新生代的指標。
圖說:
圖1:城鄉所給了我扎實的基本功,圖為海外實習討論。
圖2:從城鄉所畢業,返鄉發揮所學。圖為口試後,與教授委員、家人合影。左3為劉可強教授。
圖3:文化是生活的,在我們這些年輕人身上。第一次回部落。
圖4:2012年直升機計畫,帶耆老回舊部落。
圖5:社會實踐精神的首要就是勇敢踏出去,圖為在金岳部落實習。我在後排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