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月甫接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陳銘憲教授提出"PLUS"為學院的功能定位,期許和全院師生與時俱進,共創多贏,營造「一個令人鼓舞且愉悅的教學研究環境」。

陳院長表示,「大學的體制以系所為主,所有招生與考試的工作主要都在系所,不過,學院的設置並不是疊床架屋,而是可以站在一個制高點來促進跨系所合作,為提升教研水準發揮最大效益,所以說,學院的功能是加分的功能。」此即他所提出的PLUSPPlanning(規劃),建立制度,永續發展;LLeading(領導),展望未來,提出願景;UUniting(聯結),尋求共識,存同化異;SSupporting(支援),爭取資源,挹注教研。

大數據分析:未來展望

臺大電資學院唯二的兩個學系──電機系和資工系,分居大學指考第一及第三志願。在世界大學系所排名,電機系QS15,資工系在上海交大為第24名,都是臺大挺進前50大的系所。現有七大研究領域──光電、電子、電信、電機、生醫電子、資訊以及網路多媒體等,幾乎涵蓋所有高科技產業範疇。

招收全國最好的學生,教研更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然而,對鑽研大數據的陳院長來說,他看到的是未來的瞬息萬變。「系統和軟體會越來越重要,因為硬體的速度持續加快,網路頻寬充足,記憶體容量擴增,單位時間內可以達成的計算量越來越大,整體發展將朝向個人化和智慧化,提供更多促進人類生活的新興應用。」

他所想的是如何因應,而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前瞻,務實與宏觀。要能捕捉上述新興議題或技術,站在研究前端,此即「前瞻」;時時檢視當前教研環境,採取強化研究資源,爭取更好的學生等「務實」作為;最後,協調跨領域相互支援,以提高學生競爭力,面向世界,此即「宏觀」。

軟硬體整合:核心關鍵

陳院長認為巨量資料時代已來臨,「典範轉移」正在發生。「現在幾乎人手一機,使用者都有臉書和Line,這樣的應用只會越來越普遍,而巨量資料的3個主要來源就是社群網路、物聯網和Video。」個人化和智慧化的基礎就是應用「大數據分析」,所謂"data mining",從龐大資料中發掘知識,用於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也改變決定模式。

「大數據」之所以成為高科技新趨勢,陳院長補充,由於硬體的速度和容量發展趨向無限大,但人類接收反應的能力不變,因而轉化應用到智慧化和個人化服務。「以電影為例,每秒鐘30frame,在人的眼睛看來就是連續的畫面,增加到70個看起來還是一樣。又比如長途電話,只要頻寬夠,千分之一秒的delay是聽不出來的,再快也沒意義。所以,這些多出來的計算能力可以用在其他方面。也就是,前天,你看了櫻桃小丸子,今天它向你推薦其他和小丸子有關的產品或資訊。它從你的使用習慣當中,歸納出你的行為模式,在適當的時機將你感興趣或需要的資訊傳達給你。」

同樣地,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透過無線網路通訊,連結實體物件與虛擬數據,進行各類控制、偵測、識別及交換的服務,Kevin Ashton, 1998)也是應用大數據的新興商業模式,而且進入人類生活各層面,對各行各業影響無遠弗屆,商機無限,故引起科技大廠乃至能源、工業界投入研發,有鑑於此,陳院長表示,如何整合軟硬體會是擘劃未來藍圖的主軸,要讓電資學院在這個典範轉移的過程中,保持領先。

過去,臺灣科技業的獲利模式=工程師效率+成本縮減,於今,隨著典範轉移,加上中國「紅色供應鏈」(編按:指中國在其內部建立完整的供應鏈)的挑戰,臺灣必須轉型和升級。陳院長強調,產業興替是自然律,重點在如何掌握新興標的並取得優勢。相對於硬體的蓬勃發展,以前軟體的確較弱,現在,劣勢已逐漸淡化,他認為機會來了。

培育人才:不變的使命

那麼,如何把握機會?關鍵在人才,而大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人才培育。為此,除了不斷檢討調整課程外,電資學院也安排業主和系友與學生面對面、分享經驗,更鼓勵學生嘗試各種可能,如參加國際比賽。「最近我們有6名學生參加北京微軟車庫駭客馬拉松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他們是唯一獲得全體評審通過的。」

這證明臺灣的人才具有全球競爭力,「臺灣的工程師在矽谷表現很傑出,創業者都能順利募集資金。也有人因此擔心我們人才外流,其實若能健全國家的經濟體質,有留才的環境,他們在國外歷練後會願意回來的。」對於目前的困境,陳院長分析,起因於1990年代經濟榮景時,企業多將盈餘分紅,而不是投資R&D為競爭力鋪路。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他倒也不悲觀。

至於近年校園風行的創業潮,他倒是淡定,「社會是多元組合,優秀人才不一定要在學術界,但也不必都去創業。創業被過度英雄化,現實是我們需要各種角色的人。」他解釋,「學校的目的在讓有條件的學生知道有為者亦若是,並非要求人人創業。創業只是就業的一個選項。」所以,無論是專業課程、產學合作或企業實習,都以有助於學生學習成長為最主要考量,而不是只為了抒解業界人力慌。

提升競爭力:追求卓越

「臺大電機系是一群最優秀的人的組合,即使到美國讀書,還是這麼覺得,或許是拜聯考之賜。」出身電機系的陳院長如是表白,但弔詭的是,菁英人才是強項,但少子化導致生源減少,已成大學隱憂。雖然近年將招生目標轉向國際生,只是成效不盡理想,陳院長坦承這是有待努力的地方。「原因之一是環境不夠具吸引力,如學生津貼偏低、英語授課數不足等,希望能從制度面來改進。另一方面要強化招生力道,國外的教授會整理成果、展現實驗室來吸收優秀學生,國內的老師則習慣等學生自動上門。」

換言之,師者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需要調整觀念。為了鼓勵老師,院方積極拜訪企業家尋求計畫合作和提供獎學金,期待能做到真正的雙贏乃至多贏。陳銘憲院長表示,臺大電資學院對我國的產業已有一定的貢獻,這是無庸置疑的,雖然國際排名未將此納入評量,將來惟有提升國際競爭力,才能持續在電機資訊產業發揮最大的貢獻度與影響力。

 

陳銘憲小檔案

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臺大電機系畢業,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碩士及博士。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加入IBM Thomas J. Watson Resarch Center從事研究工作,主要內容為資料庫及分散式與平行式之詢問處理(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query processing),研究成果為IBM應用於實際產品,獲得IBM Research中最重要的IBM Outstanding Innovation Award等多個重要獎項。

1996年回國任教,投入資料探勘及多媒體網路之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多媒體網路,資料庫系統,資訊勘測。所發表之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及其所鑽研之技術也都為學術界廣泛引用,並獲獎無數。

曾於中研院、資策會服務,並擔任網路通訊國家型計畫執行長,參與國家網路通訊重大決策,培育甚多優秀年輕學者投身相關領域。他的人生箴言是「做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Be a pragmatic idealist.)。

 

圖說:

圖1:陳銘憲院長認為學院對系所是加分的功能。

圖2:臺大電機系得天下英才而教。

圖3:博士畢業後即加入IBM研究大數據。

圖4:廣向企業募集資源,挹注教研。

圖5:獲國家學術獎,與實驗室團隊分享榮耀。

圖6:「老師,謝謝您!」溫馨的慶生會。

圖7:小檔案用圖(攝影/彭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