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皮膚科醫師,常常被病患詢問要如何保養皮膚?擦什麼成分的保養品?季節變換時,又要如何選擇保養品?發現其實民眾不論男女,除了來醫院治療現有的皮膚疾病外,也希望自己的皮膚看起來更年輕健康。只是在眾多品牌及誘人廣告訴求下,不免讓人眼花撩亂。其實最根本的方法是先了解自己的皮膚,有了正確的認知就不容易被誤導。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皮膚科醫師的皮膚狀況都相當不錯,因為對皮膚有正確的了解,才能選擇因人制宜的保養方式。除此之外,皮膚保養還需因時因地制宜。一個人的膚況不是365天一成不變,許多內外在因素都會改變膚質,如氣候變化,生活壓力、老化、懷孕或停經的荷爾蒙因素等等。其中氣候變化對皮膚造成的影響相信很多人有經驗,有人在春夏時從美加回臺灣,臉上會狂冒青春痘,或有些人在邁入秋冬季節時,全身四肢皮膚乾癢,這都是環境的溫濕度改變的影響。
人體和外界環境的天然屏障:角質層
在保養的步驟中,保濕相當重要,太乾燥的皮膚沒有光澤,甚至有細紋,摸起來粗糙,嚴重時還會脫落皮屑,看起來就不健康。皮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水,這和人體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的完整度息息相關。角質層就好像一堵保護人體的護城牆,角質細胞就像磚塊,磚塊內含有許多「天然保濕因子NMF」,可以保存水分。所謂的天然保濕因子成分包括角質素(sodium PCA)、尿素、乳酸,及由絲蛋白(filaggrin)分解的數種胺基酸。在磚塊外緣還有一層角化外套膜可加強保濕效果。而角質細胞的脂質雙層膜,就像填補磚塊間空隙的混凝土,是由神經醯胺、脂肪酸及膽固醇三大成分組成,如果這三種成分的含量充足且比例恰當,皮膚的保水力就可以維持正常。但當皮膚受到紫外線照射,接觸清潔劑、去光水等有機溶劑,或反覆長期水的刺激,都會損壞脂質的平衡,造成角質層受損導致水分過度蒸散,皮膚保水能力下降,最後變得乾燥。這時皮膚上的油脂呈現脂肪酸過多及神經醯胺減少的現象,可適時補充有神經醯胺成分的保濕品。此外,異位性皮膚炎、魚鱗癬患者的角質層有先天體質上的問題,也容易乾燥。
皮膚還有其他重要成分可加強保水。玻尿酸或稱透明質酸,可以吸收本身質量1千倍的水,是人體皮膚保水的重要成分,除了存在於真皮層,也分布在表皮的角質細胞間,因此許多保濕產品都添加了玻尿酸成分。第3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3)是一種位於細胞膜的水幫浦,可以調控角質細胞水分進出,缺乏水通道蛋白會造成皮膚乾燥,現有保濕產品就添加新疆筋骨草(Ajuga turkestanica)萃取物來調節。
強調油脂及水分平衡
健康的肌膚應是油水平衡,所以皮膚乾燥除了水分缺乏之外,也有可能是皮脂分泌問題造成。皮脂腺所製造的皮脂占皮膚表面油脂95%,成分包括蠟酯(wax ester)、角鯊烯(squalene)、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是天然的潤膚乳。天氣乾冷時,皮脂腺分布少的手臂外側及小腿前側,很容易出現脫皮乾癢,就是所謂「缺脂性皮膚炎」,特別是皮脂腺退化的老年人。建議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並避免用含皂鹼的清潔用品,以免洗得太「乾淨」,把皮膚表面的皮脂及天然保濕因子移除過多,洗澡後並要擦上足量的保溼產品。若是室內開暖氣以致濕度不足,建議使用加濕機。大多數人對皮脂腺的印象不佳,主要是普遍有臉部出油太多長痘痘的困擾。我們的皮脂腺功能會隨著年齡及荷爾蒙改變分泌量。在青春期前(2-9歲)皮脂腺功能低下,在青少年期逐漸增加,接著維持穩定直到70-80歲時下降。所以不同年齡層的保養方式要有變通。
油性膚質:適當清潔及控油
油性皮膚的人通常會特別重視臉部清潔,有油光滿面困擾的人,建議可以用溫和弱酸性(皮膚的PH值約5.5)洗面乳,每日2-3次,不宜使用強鹼性的肥皂,不但可能使皮膚過度乾燥,還會引發代償作用刺激皮脂腺製造更多皮脂,造成外油內乾,若頻繁使用磨砂膏或洗臉機,皮膚角質層又會受到更大的物理摩擦傷害。油性膚質的人在洗臉後,可使用控油產品,減少油光。基本上控油產品分兩大類,一是有吸油成分,由外在吸附油脂的方式維持皮膚外觀乾爽,如高嶺土,滑石,皂土,澱粉,含矽或樹脂大分子聚合物等。另一種比較根本解決的方式是由內抑制皮脂生成,可使用外用維他命B3,外用A酸或施打雷射。其實口服A酸最有效,可直接縮小皮脂腺抑制分泌,但通常是同時有頑固型青春痘的病患才建議使用。口服A酸的絕對禁忌是不可懷孕且不可捐血,除會導致畸胎也有肝臟酵素或血脂肪上升的副作用,一定要在皮膚科醫師的指示下開立處方使用,女性在口服荷爾蒙避孕藥治療青春痘時,皮脂分泌也會減少。
三大類保濕劑:密封劑、吸濕劑及擬生理油脂成分
針對乾性肌膚,市售皮膚保溼產品種類繁多,成分五花八門,有乳液,精華液,乳霜,油膏,到底要如何選擇?通常保溼劑有三類,即密封劑、吸濕劑及擬生理油脂成分,多半產品是混合使用。瞭解這些成分之後,還要試用看看是否使自己的皮膚感到舒適,「好用」才能常常使用,發揮保養品的真正效果。以密封劑來說,成分包括凡士林,礦物油,羊毛脂,及含矽靈(dimethicone)或環甲矽脂(cyclomethicone)等,其作用原理是把水分封鎖在皮膚內,避免蒸散。其中以凡士林效果最好,可減少99%水分蒸散,液狀的礦物油可減少30%水分蒸散,但上述成分除了含矽的人工油脂質地較細緻清爽外,有的在美觀及舒適感上較不佳。比如凡士林的保濕功能很不錯,但擦起來油油的。質地舒爽的乳液或乳霜會添加數種吸濕劑如玻尿酸、果酸、甘油、尿素、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山梨醇(sorbitol)等成分,其作用是吸收水分並將其保持在角質層中,使皮膚保溼同時又不會太油膩。太乾燥的皮膚還是要選擇油質多一點的保濕品,趁洗完澡含水量高時,立即補充油脂把水分鎖住。若是有角質層缺損,如異位性皮膚炎或敏感性肌膚的人,除了上述方法外,可使用含有擬角質層生理性油脂的產品以填補水泥牆混凝土不足,常用的有神經醯胺或擬天然保濕因子,如絲蛋白分解產物角質素、乳酸、尿素軟膏等。
分區保養概念
有人常有T字部出油毛孔粗大,但兩頰又太乾而不停脫皮。這時應採用「分區保養」概念,依臉部區塊膚質差異,給予不同的保養品。夏天時,保養品以清爽為主,皮脂腺分泌旺盛的T字部可用乳液或凝膠,還可以擦果酸、水楊酸、杏仁酸或A酸類產品,以改善毛孔角化或毛孔粗大。若兩頰較乾燥,則可用較滋潤的面霜或油膏取代乳液。
常見的迷思
最後提醒大家更正一些常聽到的錯誤觀念:
1.「是不是我清潔做的不夠徹底,洗臉洗得不夠乾淨,才會長痘痘?」
適度清潔固然很重要,但其實青春痘的四大成因,包括毛囊開口過度角化增生,皮脂腺分泌增加,痤瘡桿菌增生及發炎因子的參與,不是單靠洗臉就能解決。油性皮膚主要是位於真皮內毛囊中段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洗臉只能清除表面油光,無法根本改善出油問題。
2.「保養品一定要使用一整套才有效?」,「天然的最好?」
大家常常給予皮膚過多負擔,或一直強調天然的產品。所以常有使用一整套過多或對自己膚質不合適的產品,導致接觸性皮膚炎或青春痘。或是標榜天然的肥皂,結果因鹼性太強造成缺脂性皮膚炎。也有人天天敷面膜以加強保濕,但因面膜是以「密封式」的方法達到保濕成分的滲透加強,面膜內的防腐劑等成分進入皮膚,有可能造成過敏,因此建議一週使用1至2次即可。(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骨科江清泉醫師)
廖怡華小檔案
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及病理學研究所,2012-2013年在美國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分子及細胞生物研究所進行訪問研究。現任職於臺大醫學院皮膚科副教授暨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負責皮膚外科及雷射特別門診,及臺大醫院形體美容中心門診。研究領域包括皮膚癌、黑色素細胞癌及皮膚生醫影像應用。另外擔任SCI雜誌Dermatologica Sinica副主編及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
*有一張個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