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大一開始,系上安排的許多必修課,就需要小組搭配,譬如普通化學實驗。雖然都是新生,彼此間還不熟悉,但由於每週都要做實驗,也因此和Partner培養出深厚的情誼。
第一堂課時,助教會按學號為每個人分組,之後每回實驗就照分組進行。跟我同組的是我學號前一號的同學,雄女畢業,單純怕生的女生,而我則寡言內向,若不是因為實驗課的關係,我們兩人到畢業八成不會講到半句話。但為了做實驗,儀器調整、藥品秤量都必須要溝通合作,我們之間的話匣子才因此打開,也逐漸熟悉了起來,偶爾還會互虧對方。不過,我們兩個都不是很精明的人,做實驗經常出狀況,不是藥品的定量搞錯、不然就是明明都按著步驟走,做出來的結晶重量就是達不到標準,所以每次實驗幾乎都得重做而拖到很晚才能下課,為此感到相當苦惱。
古有明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只有兩個,難怪怎麼做都不對。某一天恍然大悟,於是拉攏了也是做得亂七八糟的隔壁組、實驗衣底下總是一雙白拖的怪咖同學做內應。任務簡單說就是幫忙看看實驗過程有無問題,或是完成結晶時,需要互相「分享」一下成果。幸好有他,我們的實驗過程才變得順利,也不需要因為成品結晶不夠而重做實驗了。
因為這段實驗課的經歷,讓我們3個人直到畢業後都還是好朋友,就算越來忙越忙,回南部老家時經常會相約高雄聚會。對我們這3個臭皮匠來說,實驗課的結晶實在很難生成,但彼此的友誼卻在不知不覺中成形了!
康宗仰小檔案
臺大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美國Savannah College of Art & Design, MFA。自由插畫家,與多間兒童讀物出版社、臺灣教會公報社合作。繪本作品有《咱的囝仔咱的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搶救消失的風景線-海中王者的悲劇》(小螢火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