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是人類與外界環境溝通的橋樑。國人聽覺障礙的成因,以「老年性重聽」最為常見。根據研究,65至75歲銀髮族中,約1/4有聽覺障礙,而75歲以上更高達4成。其臨床特徵為兩側對稱性、漸進性的聽力損失,其中以高頻聲音最受影響。老年性重聽不僅阻礙病人與環境的溝通,降低其自理生活的能力,也間接影響其身邊親友的生活品質。國人人口組成逐年老化,老年性重聽已成為重大健康議題之一。
老年性重聽的成因
人類耳朵由外耳、中耳及內耳所構成。聲音由外耳收集,振動耳膜後經由中耳的3個聽小骨傳入內耳,由內耳耳蝸的聽覺毛細胞接收聲波刺激後,將聲波轉換成電流,再經由聽神經將電流傳入腦部,進而產生聽覺。老年性重聽的發生,多係肇因於內耳耳蝸及聽神經的退化。
老年性重聽的成因,主要來自生理機能退化,加上噪音暴露、疾病影響、藥物暴露及病人本身的基因敏感性等因素加乘所致,男性較女性容易罹患。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以及抽煙、肥胖等都會加重病情。
對於形成老年性重聽之分子機轉,都包含在目前被用來解釋老化(senescence)的幾個理論:(1)染色體終端酶(telomerase)理論:細胞分裂導致染色體終端逐漸減短,而造成細胞繼續複製受限;(2)細胞凋亡(apoptosis)理論:細胞本身基因表現的變化,導致Bcl-2與Bax分子比例失衡,造成細胞凋亡;(3)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理論:各類內源或外生之活性氧,導致細胞內核酸、蛋白質、脂質及多醣體之變性,其中以細胞內氧化磷酸化的工廠「粒線體」最易受傷害,進而造成細胞功能退化;此3種機制,或單獨作用,或一起作用,都會讓聽覺老化。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研究指出,老年性重聽與失智症之間有關聯性。原因是聽覺屬於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聽力出現退化,可能也是其他神經系統出現退化的徵兆。而且聽不清楚旁人說話,妨礙與人互動,導致社交能力退縮及情緒低落,這些心理層面的問題,也會加速老年性失智的病程。
老年性重聽的預防
目前已知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會加速老年性重聽的發生,因此有前述慢性病者應定期服藥控制。另外有研究指出,缺乏礦物質(如鈣、鋅),也會引起老年性重聽,故平常應留意多攝取礦物質。抽菸會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聽力,宜戒菸。日常生活亦應避免進出高噪音場所,若不得已,應確實配戴防護用具(如耳塞、耳罩),以減少噪音傷害。
老年性重聽的治療
如上所述,罹患老年性重聽可能影響社交生活、導致情緒低落、甚至加速老年性失智的病程,若發現家中長者有此傾向,須及早處理。其處理方式依病人的聽力損失程度而定。正常聽力的成人可聽到的最小聲音小於25分貝;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26~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此時細聲交談困難,若工作上需靈敏的聽力,如須經常開會或從事音樂表演等,可考慮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41~70分貝,屬於中度聽損,此時一般交談困難,應考慮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71~90分貝,屬於重度聽損,此時大聲交談困難,必須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大於91分貝,則屬於極重度聽損,此時已無法正常交談,助聽器效果也有限,可能須考慮植入人工耳蝸,即俗稱的人工電子耳。
根據經驗,銀髮族患重聽之初,對於使用助聽器,會心生抗拒,一般到了必須選配助聽器時,往往重聽都已在5~7年以上,此時因長年聽損導致聽神經萎縮,聽覺愈加遲鈍,語音辨別率顯著下降,即便使用助聽器,成效已大打折扣。因此,在確實診斷為聽力損失且影響日常生活時,配戴助聽器應越早越好,於聽力退化早期使用助聽器,可確實提升病人語音聽辨能力,減少對生活造成的困擾,也能提高病人配戴意願。
銀髮族朋友們,平常宜注意聽力保養,避免感染、外傷及噪音暴露,維持規律正常的生活作息,以預防聽力損失。若有聽力方面的困擾,則應及早接受檢查,適時處理,以預防其他相關神經生理機能的退化,確保身心健康。(本專欄策畫/臺大健康中心吳明賢主任&骨科部江清泉醫師)
吳振吉小檔案
現職: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臨床副教授
專長領域:臨床耳科學、人工耳蝸手術、耳內視鏡手術、耳科微創手術、兒童聽損評估及基因診斷
經歷: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耳鼻喉科主任,哈佛大學醫學院麻州眼耳醫院耳鼻喉科訪問學者
學歷:臺大醫學系醫學士、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