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是華人社會裡高齡者理所當然的生活模式。然而,隨社會環境變遷,三代無法總是同堂,傳統大家庭結構逐漸式微。此外,隨醫藥科技發展、生活品質改善,人口壽命也逐漸延長。「頤養天年」的時限增長,「含飴弄孫」的機會又不見得人人皆有,晚年究竟該怎麼過?

緣起

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從預防觀點出發,維持高齡者身心兩方面的功能很重要,在健康醫療、財務保險、食衣住行、休閒娛樂等眾多面向之中,音樂活動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音樂活動的型式、內容多元廣泛,而開口哼唱流行音樂是最普及,最受一般人喜愛的方式。

2012年我加入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的研究團隊,參與校內一項前瞻研究領航計畫「老化歷程與老年生活品質提升」,執行子計畫「追憶似水年華:高齡人口的音樂活動」。規劃研究方法時,恰巧得知一位友人的父母每週參加銀髮族歌唱班活動,而他們所屬的臺北市「重相逢合唱團」是目前已知國內最早為高齡人口成立的歌唱班。得此良緣,我們便以「重相逢」做為個案研究對象,從中探討音樂活動為銀髮人口帶來的益處。

每週相逢來歌唱

「重相逢合唱團」成立於1997年,由時任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主任的李德嫻與資深歌手美黛發起,以國語流行歌<重相逢>為名,為40歲以上人士所設。成立17年來,期間除受SARS疫情影響曾短暫停課外,每週教學從未中斷。由指導老師與學員自行規劃管理,而非公部門或民間機構主導,是「重相逢」的一大特色。除了李德嫻任團長、美黛任指導老師外,另聘資深樂師廖秋成擔任伴奏老師,並設有班長、譜務、總務等幹部。目前學員約60名,分AB兩班,分別於每週六上、下午上課。

成立之初,「傳承老歌」是這個團體的重要使命之一,教唱內容以上海時期的國語歌曲為主,但多年下來,已陸續增添各種曲風多元的歌曲,有台語、當今中國流行歌、愛國歌曲、藝術歌曲等。美黛教學嚴謹,從看著簡譜唱do-re-mi開始,到歌詞與旋律配唱,再指導學員咬字、換氣,並說明如何表達歌曲當中所蘊含的情感。她強調,與一般單純的歌唱聯誼不同,學員來歌唱班基本上雖然是「玩」,但「也要玩出名堂」。無論個人對歌曲如何熟悉、能唱得多好,既是來歌唱班學唱,就必須按步就班。

「重相逢」不僅止於教學活動,亦走出戶外與社會大眾互動。課外活動包括各類型演出與成果發表,以及學員聯誼和參訪。200220072012年,分別舉辦成立51015週年成果發表會;2003年起在臺北市社教館一樓大廳,定期舉行「知音時間」表演活動。此外,也不定期赴安養機構義唱,參與各類敬老活動表演,前往醫療院所為病友獻唱。學員的聯誼活動從由指導老師美黛帶領的旅遊,到各類聚餐、尾牙春酒,甚至包括為公益募款的跳蚤市場,不勝枚舉。這一群高齡學員在「上學」之外,還有眾多「課外活動」,且從規劃到執行皆不假他人之手,如同學生辦社團活動一般。

更特別的是,「重相逢」不但是學習與聯誼的組織,更具「張老師」的功能。舉凡家庭生活、子女婚嫁諮詢,美容、化妝、服飾、瘦身經驗交流,醫療院所推介,來自各種背景的學員,總能彼此協助。若有學員缺課兩次以上,幹部還會主動了解原因,並通報團長與其他學員。倘有健康、家庭問題或其他困難,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該學員狀況,並適時提供居家訪視、探病等協助。

活到老、唱到老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音樂教育學家馮志強(Eric Fung)回顧眾多相關研究,歸結出7項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對年長者的益處,包括(1)維持整體身心健康、(2)減緩認知能力退化與心理年齡老化、(3)增添愉悅的感受、(4)習得新技藝而產生成就感、(5)營造充滿創意的自我表現、(6)重建自我身份認同、(7)維持良好社交關係。透過訪談、實際參與,從研究結果中我們發現,藉由歌唱本身與由此而發展出來的延伸活動,這7項益處都印證在「重相逢」學員身上。

例如,唱歌使高齡學員們身心活絡,熟記詞曲則鍛鍊腦力,而且除了學歌、動腦之外,還享受課堂歡愉的氣氛。在歌唱班付出心血獲得樂理新知、培養歌唱技巧,能低吟國語老歌,也能高歌現今流行的最新作品,學員們為此感到驕傲;而所有展演與聯誼活動不假公私部門,全由學員自行策畫執行,也展現了他們對自己的期許與自信。

更重要的是,「重相逢」就像個大家庭,學員們每週上課與課後相處的時間甚至超過與自己手足、兒女,在彼此的提攜照護下,對於走向人生旅途終點多能坦然相對。在告別式為亡故學員獻唱,部分學員甚至一同購買生前契約與靈骨塔位,相約死後仍要一同歡唱。最令人感動的是,有一對夫妻檔學員,老先生在臨終前囑咐老伴,他走了之後不要難過,一定要繼續去歌唱班,因為「每個星期六我都會在天上看著你唱歌」,給了老太太繼續參加的動力。

推廣「重相逢」經驗

「重相逢」的個案研究讓我們深深體認,成功的高齡人口音樂活動須由高齡人口自行建構、組織,且以人為本。現有安養機構或社區大學裡為老人設置的音樂活動,多半由他人(通常是年輕人)規劃設計,長者們只有被動參與權,欠缺主動決策權。「重相逢」最大特色是由長者自行規劃,較切合需要,這也是「重相逢」成功的關鍵。有別於諸多社區、安養機構常見的卡拉OK,「重相逢」的教學有鼓勵、有批評、有互動,不斷的新歌教學,給高齡學員學習和挑戰的機會,自信心、自尊心就在這以人為本的教學中建立起來。學員們在自主管理中保持自信幹練,在公開演唱中維持外表亮麗,在不斷的新歌學習中鍛練頭腦靈活身心。「重相逢」從結合休閒娛樂與終生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的相互扶持,是高齡人口音樂活動極為成功的範例。

讓高齡長者獲得妥善的照顧,得以安享晚年,是社會應盡的責任,也是解決社會高齡化問題的重要關鍵。期待政府能確立重視高齡人口休閒娛樂的政策,將之視為安養政策裡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期待這項研究成果能受重視,有機會讓「重相逢」的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國各地。(本期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財金系陳明賢教授)

 

陳峙維小檔案

先後畢業於臺灣大學植物學系、會計學研究所,2007年取得英國University of Stirling電影與媒體學系博士學位。現為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開設廣受好評的「全球音樂文化」,3度獲選為校內「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之績優計畫,課程教材獲典藏於全國通識網課程資料庫「優質通識課程」。另亦開設針對國際學生設計,以全英語授課之「臺灣音樂導論」、「探索臺灣:人文與社會」,以及GMBA「文創管理理論與實務」課程。2014年起於輔仁大學音樂系開設「展演製作與策劃」、「音樂產業理論與實務」課程。學術專長與研究興趣為近現代音樂工業、流行音樂、世界音樂、音樂社會學,閒暇時接案創作短片與多媒體配樂,主持廣播節目。

 

圖說:

圖1:美黛老師(著紅色上衣、手持麥克風者)指導同學演唱心法,即將在社教館演出「五朵金花」。

圖2:課堂上資深樂師廖秋成老師為同學解析歌曲,右邊著紅色上衣者為美黛老師。

圖3:2013828日在社教館舉行的「知音時間」定期演出,一樓大廳坐滿一定來捧場的銀髮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