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上了年紀的人,就不能背起背包環遊世界呢?「花甲背包客」是一則被廣為流傳的動人故事。中國一對年逾花甲的夫妻,一個會簡單的英文,另一個只認得幾個英文字母,退休後,在眾人的質疑聲中,毅然決然地背起70斤的背包環遊世界。從申請簽證到行程規劃、交通安排、住宿訂房都自己來。由於語言不通、簽證被拒等問題,他們有過忐忑不安,也曾因種族及文化差異被歧視。但是,他們不希望把晚年交給醫院和家門外的小公園,決定出走,他們以180天走遍南、北美洲及澳洲,另一個90天,他們征服了歐洲!
Erikson指出,65歲以後的人生即進入老年期(Erikson,1950)。如再細分,55歲至64歲的年紀為「前老期」,是指處在人生的中年晚期,準備進入老年。這時期身體健康,尚可維持正常運作,但已開始思考退休後生活(李宗派,2004)。前述花甲背包客的年紀即處在前老期,有感於60年來的生活辛苦,不想退休後還為了照顧兒孫犧牲自己,決定積極去完成看世界的夢想。他們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夢想實現,也突破了多數人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如生病的、心智遲鈍的、健忘的、對新事物學習能力差的、退縮的等等印象。
根據國發會推算,民國103年,臺灣65歲以上高齡者達281.2萬人,占總人口12%,符合聯合國定義下的「高齡化社會」,預估民國125年,將高達28.1%,進入超高齡社會。目前有關老年健康、長期照護,乃至就業與福利等已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但除了醫療提升外,如何使老年生活更健康、更滿足,不致落入生病或失能,則是更根本、更值得關注的議題。
國內相關研究指出:臺灣老人對老化的看法比其他年齡族群(青少年、大學生、成人、企業主管)來得正面,包括對生理外觀、心理認知、社會參與、經濟安全各面向。更重要的是,老人的正向老化態度與其老後持續就業的意願及幸福感有正向關連,而與其憂鬱症狀有負向關連。有鑑於此,我們以華人文化價值為現象脈絡,以臺灣社會為生活世界,經由深度訪談法,讓年長者自發地論述老化的自我覺知、及其對老人身分的接納與調適歷程,從中解析華人社會中,高齡者之「最適老化」的歷程。
描繪「最適老化」藍圖
何謂「最適老化」?從1980年代開始,以老人為主體的理論開始出現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生產性老化(productive aging),以及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見Jagger, 2006; Moody, 2001)等概念。不論用詞為何,吳治勳(2010)認為這些概念普遍認為:好的老化是指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因為擁有足夠的個人及社會資源,且能以健康的身體、心理、及認知功能來因應此一過程,而稱之為「最適老化」(optimal aging)。
在我們的研究中,共進行了7場訪談,10位受訪者,其中4位單獨受訪,另6位中有2對夫妻與1對是朋友,都是兩人同時受訪。其中有3人接近但未滿60歲。我們所得到的初步結論是:
1. 心不老,人就不老
我們發現,儘管生理機能被視為老化與否的重要判斷標準,然而,「心態」才是成功老化與否的重要因素,所謂「心不老,人就不老」,因此,高齡者宜有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等心境(黃富順,1995)。受訪者也承認老化對身體機能造成限制,但也肯定可以積極的態度展現自我。
2. 最適老化之策略
受訪者對晚年生活多有期盼,每個人對於老年生活態度與規劃不盡相同,但在釐清自己心中所追求與想望的目標後(選擇),都能一心一意地逐步完成(最適化),或者採取其他替代方案完成(補償)。
綜合受訪者經驗,他們普遍認為最適老年生活是「有價值、有尊嚴、有自在、有活力」。要如何做才能達到呢?進一步將受訪者達成最適老化之歷程整理如圖1所示策略圖。
第一,老得「有價值」。「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諺語說明了老人之於家庭的價值。但隨著臺灣人口比例與家庭結構的改變,受訪者認為「老寶」的價值可以向外擴充,例如「走入社會,深化個人所長」,以及「投身公益,貢獻一己之力」。
第二,老得「有尊嚴」。受訪者認為,若個人在工作上已無揮灑空間時,優雅地離開舞台,轉向擔任顧問等能發揮個人專業的角色,仍能老得很有尊嚴。此外,「保持健康、不求他人」,以及「裝扮自己,不以老為藉口」,也是維持個人尊嚴的方式。
第三,老得「有自主」。臺灣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相較於過去強調子孫隨伺在側,需要被他人奉養之需求已逐漸改變。受訪者認為,個人經濟無虞是老年快樂生活的基礎;但是,要活得更開心、有意義,還需要「活動自如」,且能「放下牽掛、為自己而活」。
第四,老得「有活力」。走出家門,不僅可讓自己藉由活動維持體能,也能和他人接觸,讓自己保持思考,擴展生活圈。或者,持續參與社會及團體,活化個人身心。
從認老到抗老
透過上述最適老化歷程的描繪可以看出,在心理層面上,受訪者在「認老」與「抗老」的辯證張力中展現出「自我超越」的可能。一方面,他們承認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退,接受有些事情不再能做、體力或視力不如以往的限制。但另一方面,正因深知此事實,他們更積極地透過運動、控制飲食與規範生活作息,來維持或降低身體機能的衰退速度;或另闢蹊徑,藉由參加同年會或老年會等社團,重新發展自己的長才,建立新的成就與歸屬感等,在在顯示了他們抗老的意志。當我們仔細探究這一個由「認老」到「抗老」的循環辯證歷程時,我們也在這些高齡者身上看見正向老化態度的內涵與轉變。
結語
最適老化的樣態多元,本研究並未一次窮盡。然而,從成功老化的高齡者深入訪談,我們發現他們體悟了老化與生命的必然歷程。他們在邁入人生階段的晚期,希望自己不僅僅是收割人生前期的耕耘,也盼望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從家庭擴散到社會國家。活得自在、有價值,雖然是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惟在他們行動的背後,也同時映照出無我、利社會的深層意涵。(本期專題策畫/財金系陳明賢教授&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參考文獻: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中用了?臺灣高齡者最適老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0:87-140。
陸洛小檔案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心理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商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以及《應用心理研究》主編。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副教務長、特聘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專任教授,以及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興趣主要圍繞著壓力、主觀幸福感、「文化」、「自我」、職場健康及組織行為相關的議題展開。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已發表中英文期刊論文180餘篇。
圖説:
圖説1:最適老化策略
圖説2:正向老化態度的內涵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