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有完善的學習環境,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學務長陳聰富表示,本著讓學生快樂學習,學用合一的理念,學務處積極為貧困生爭取獎助學金給予經濟支持,舉辦入門書院幫助新生建立校園人脈,推動企業實習計畫以縮減產學落差等,要讓每一位學生,在4年黃金期,學到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貴資產。
公衛系近年推出國外實習計畫成果斐然,從學生的體驗分享當中可得知,不僅每個人的眼光被打開了,也累積了跨文化溝通能力,更激發他們胸懷天下,服務人群的心志,個個自許要為國際衛生、為有需要的人們奉獻自己,請看Elias Onyoh、陳岱嶺、謝珍玲和李信宜的故事。
城鄉所劉可強教授與社大合開實習課程,進入南機場和社區居民共同打造樂活園地,不僅活化閒置空間,最重要的是,讓這裡成了社區活力供應的基地。而對參與的臺大學生來說,誠如慕思勉教授所言,透過實際行動與開放的對話,幫助他們未來能夠做個更稱職的環境品質實踐者。
中國早期有孔子與學生的對話、後有思想家朱陸會講,但在科舉施行後,沒有口試更不重視對話,影響至深且鉅直到今日。鑽研教育史的李弘祺教授從思想的饗宴(symposium)源起蘇格拉底,到16世紀流行的講座(colloquium)、辯論(disputations),衍生出18世紀開始風行的沙龍文化,讓我們一窺口語表達在西方教育傳統的重要性,值得教育工作者省思。
幸好,臺大自由學風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可能。醫學系老師的包容與身教、美術社團的陶冶,造就了內分泌科權威張天鈞教授,以及一位藝術家;匯集各方領域文學大師的臺大外文系,開啟了譚嘉對文學、趙崇基對電影的興趣,從而引領他們專注其中並有所成。兩人都來自香港,在不同的年代,在臺大接受裝備。
城鄉所第一屆學生呂秉怡,從學生起,為「人者適其窩」的理念奮鬥大半生,但他不只是上街頭,巢運訴求的是住宅政策立法,為要落實居住的基本人權。且從他草創崔媽媽租屋服務到基金會成立,2013年成立蝸牛社會企業,看臺大人如何為社會公義的無悔付出。
針對近日假油食安和香港占中話題,黃河明檢討資本主義發達極致所導致的社會失靈現象,文末呼籲好的人才不要為黑心企業和政府做事,要以社會公義和道德良心為驅策力,啟動社會創新。
副校長陳良基等人參加MIT論壇,觀摩其技術創新課程,並聽取創業團隊簡報,深受感動的,就是年輕人為了想改變社會而創業,也對研究者有著歷史縱深,能帶頭社會及企業創新,心有戚戚,轉而希望此趟取經能幫助臺大的創意創業,發揮最大社會效益。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機會是不等人的。然而,吳誠文從打棒球領悟到的是,等待也是一種攻擊。等待是為了更好的機會,是一種策略運用,而人生不就是一連串的等待!只是在這漫長的等待當中,不要間斷裝備自己,積極過活,那麼你的等待就不是等待。
本期保健專欄由蔡兆勳醫師教您認識骨質疏鬆及其預防保健之道,若已罹患,也告訴您如何確診與服藥。
今年是1964年畢業的外文系50週年,這一班聯手出版了一本文集《臺大心.外文情》,且讓主編余玉照分享這本書誕生的經過。明年3月杜鵑花開時,在母校要舉辦首次畢業50年重聚會,一生只有一次,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