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哪一年哪一堂課,讀過19世紀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其中一首“The Road Not Taken”(未走之路),常常想起末了那一段“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眼前兩條小徑蜿蜒,而我… …我踏上人煙罕至的那條,也展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小時候玩的一種遊戲叫「畫鬼腳」,為了決定各自任務,有幾個人就畫幾條直線,然後在每條直線之間,畫上很多短短的橫線。每條直線的起頭不同,任務也不同,當你選擇了一個起點,中間蜿蜒曲折,不走到最後,不知道終點為何。
年紀愈長,愈發覺人生道路,不過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將我們帶到不同的分叉路,以至終點。回過頭來,人生中的幾個重要選擇,讓我走上文學與電影的路。
在香港讀中學時,身邊的好友,有喜歡音樂的,有喜歡電影的,有喜歡舞蹈的,而我獨愛文學。中學還未畢業,已立志攻讀文學。開始時想讀中國文學,先是想考北京大學,可是當年北大不收香港學生。那個年代,喜歡文學的都愛看臺灣作家的書,白先勇、王文興、鄭愁予、余光中、張系國、陳映真、陳若曦、黃春明、楊牧,都是熟悉的名字,看《現代文學》雜誌,發現這些熟悉的名字,很多都與另一個名字息息相關,就是臺大外文系。
當年去臺灣讀書,並非一個主流選擇,其中還有政治因素。
80年代,香港是個意識型態分明的城市。國共兩黨,在這個表面上只顧賺錢、不理政治,只顧今日、不理明天的殖民地一隅,打著另一場宣傳內戰。香港人看似政治冷感,卻無時無刻不與政治纏綿,一如今天。
我的父親當年是一個左派公會成員,我又參加了一個大學生搞的中學組織,都在宣揚「愛黨愛國」,愛的當然是共產黨。依稀記得,毛澤東死時,周恩來死時,我都去弔唁。還有與一群「愛國青年」,躲在組織領導的蝸居,一個不到200呎的家,共同研讀《毛主席語錄》,真是一段難忘的瘋狂歲月。
可以想像,當年第一次在西門町的戲院,於電影放映前,站起來聽著中華民國國歌,看著螢幕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飄揚,我的心情是何等震撼。
因此,一切都是我自作主張。我沒有告訴家人我想去臺灣讀書,那可是「投靠蔣幫」的行為。從報讀課程、考試、選校,家人都蒙在鼓裡,直到我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了張飛到臺北的機票。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張機票,人生第一次坐飛機,也是爸媽第一次送別兒子。
媽媽在機場哭得傷心,我正興高采烈,忙著與一大堆同學拍照話別。直到上了飛機,意識到那種距離,真正感受到分離,眼淚才奪眶而出,那年我18歲。
很幸運,我如願以償,考進臺大外文系,即使到今天,我依然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而且正確的選擇。那一千多個日子,我從王文興老師身上學懂細讀,對創作的堅持與執著;從蔡源煌老師身上學懂現代主義;從張漢良老師身上學懂結構主義。不上課的時候,搞雜誌,辦報紙,參加視聽社,愛電影的因子,就在臺大外文系種下。
在臺大當視聽社社長的時候,港台兩地正是電影新浪潮的全盛時期,侯孝賢、楊德昌、譚家明、徐克等名字,朗朗上口。大家似懂非懂地崇拜費里尼、安東尼奧尼、英格瑪柏曼、尚雷諾、尚盧哥達,對好萊塢電影嗤之以鼻。那些日子,對電影如饑如渴,寫影評,翻譯電影文章,拍8米厘短片,訪問導演。翹課去電影圖書館看電影,更是理直氣壯,毫無罪疚感。
成長中的一段青澀歲月,臺大4年,就在讀文學、看電影、談戀愛的日子中匆匆而過。文學是讀不完的,電影是看不完的,戀愛也是談不完的,想不到當中開花結果的是電影。
畢業回到香港,我又面臨人生的另一個重要抉擇。在讀碩士、當記者、入電視台之間,我選擇了進電視台當助理編導,而且在香港僅有的一間強台與一間弱台,我選擇了弱台,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早一點攀上導演位置。
之後,我的人生履歷簡單不過,在亞洲電視苦學苦幹,過了2年充實的非人生活,終於當上了導演。然後,很快被挖角到了無線電視。然後,拍了第一部電影,然後,離過電視台,然後,載浮載沉,至今拍了17部電影。
當年選擇了當導演,在影視圈望天打卦30年,中間難免會想,這個人生選項對嗎?我其實很不喜歡娛樂圈,很討厭那些跟紅頂白的嘴臉,連應酬也可免則免,我只喜歡創作與拍電影的過程,卻又害怕面對影評票房的壓力,我常常質疑是否有點濫拍,有愧於當年從王文興老師身上學到的精雕細琢,又或者是否不夠努力,又或者才華有限…
回首春空,或者就像Robert Frost那首詩所言,人生總有未走之路,當你選擇了這一條路,你就看不到另一片風光,你也展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這段人生只屬於你自己。又或者像「畫鬼腳」,中間一條普通不過的分叉線,已經將你引向迥然不同的地方。
臺大外文系,電視台,電影圈,就是那些分叉路,那些橫的斜的線,把我引到不同的人生路。也許,不必再多想是對是錯,既然選擇了,就坦然面對。也許,多想想人生餘下的未走之路,好好享受當中每一個分站,然後迎接那人人都會走到的終站。
1984年,我在大學畢業留言冊的第一頁,寫給自己:「刻意地去客串一種角色或許不難,平實地扮演自己那齣戲常是不易。」今天依然有用。
趙崇基小檔案
1984年畢業於臺大外文系,主修中外文學。在學時曾執導3部舞台劇及3部8米厘短片,其中<佔據>一片在香港超八88展中放映。
1984年加入亞洲電視當助理編導,1986年升為編導,拍攝多部時裝及古裝劇集。1987年加入無線電視,1991年升任高級編導。參與拍攝劇集逾30部,有「半生緣」(單元劇)「香港雲起時」、「孖仔孖心肝」、「與郎共舞」、電視電影「末路危情」及「歲月情真」等。其中「萬家傳說」第一集獲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優異獎。拍攝電影17部,部部獲各種電影競賽提名,獲獎及獲邀參展無數。
電影作品年表
1992<人生得意衰盡歡>
1994<沙甸魚殺人事件>(參展第1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1994<三個相愛的少年>
1996<三個受傷的警察>(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香港第2屆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參展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中心及美國Minneapolis 的Asian Media Access之中國電影展,香港影評人協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1996年十大電影)
1997<最後判決>(馬來西亞檳城東亞電影節最佳女配角,參展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1997<天才與白痴>
1999<甜言蜜語>(參展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2000<天有眼>(參展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01<愛情觀自在>
2002<二人三足>
2002<慳錢家族>(參展意大利烏甸尼斯遠東電影節 )
2003<我愛天上人間>(參展第1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2007<夜明>(參展第27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閉幕電影,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獎及最受關注男演員及最具潛力新人,中國電影華表獎最優秀編劇新人)
2007<兄弟>
2010<一路有你>
2011<英雄喋血>(中美電影節優秀電影「金天使獎」,澳門國際電影節最優秀電影與最佳女配角)
2013<我的男男男男朋友>
電視劇作品年表
1998《還看今朝》導演
1999《給我一個孫》《日本媳婦》(新加坡)導演
2000《新好男人》(新加坡)監製導演
2001《天堂鳥》導演
2002《愛在陽光燦爛時》導演
2002《海灘》導演
2003《蒲公英》導演
2004《京城四少》導演
2005《阿有正傳》監製導演
2006《黃飛鴻五大弟子》監製導演
圖説:
圖説1:18歲獨自來到臺灣唸書,青澀歲月就在讀文學、看電影、談戀愛的日子中匆匆而過。
圖説2:在臺大4年的學習為日後電影創作結實櫐櫐。圖為與當年系主任胡耀恆老師(右)合影。
圖説3:轉眼間在影視圈30年,拍了無數部電影電視劇,一圓創作夢。
圖説4:2014年回母校與外文系同學重聚。
圖説5:我從王文興老師身上看到對創作的堅持與執著。
圖説6:接受校友總會邀請,分享個人創作歷程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