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畢業50年啦!1964年畢業,到今年2014年,歷經整整50個年頭,恰恰是半個世紀。這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數字。自從離開臺大的懷抱,我們各奔東西,打拼前程,安然度過了50年,無疑地,這是值得每位同學深感欣慰的一種成就。因此,為了好好慶祝一番,我們不僅籌辦旅遊聚餐及回母校母系參訪,而且製作了一張豐富又精美的照片紀念光碟,以及出版《臺大心‧外文情》一本紀念文集。
一連推出這三個煞費周章的節目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我們為何能夠勇敢接招,全力以赴?老實說,就是出於對母校母系和同班同學長長久久的愛,加以歡慶畢業50週年是今生僅能享受一次的稀有機會,當然不能錯過,而且,開心共享這些精采美妙的節目之後,必留下咀嚼不盡的甜美回憶。
海內外同學攜眷旅遊歡聚等活動的張羅聯繫相當繁瑣,幸而在同學會會長楊明深的公司秘書張玉青統籌規劃及林彥男的公司秘書莊昀真協助下,所有事情已安排就緒,一一登場,圓滿可期。
照片紀念集由樂近英發起製作,獲得同學們踴躍響應提供照片,加上劉寧熱心配樂,在電腦高手羅惠美的專業協助下,經過4個月繁複彙編,終於在7月19日完成這張令人拍案驚豔的光碟!很佩服近英和惠美的慧心巧手,運用高科技把50多年來欣賞過的無數美景和體會的萬般情懷完整地珍藏起來。
據說大多數慶祝畢業50週年通常只做第一種節目,像我們這般另外製作照片集的並不多見,而進而公開出版紀念文集的恐怕更少之又少。《臺大校友雙月刊》林主編表示我們所做的可能是臺大人「一項創舉」;而文學院陳弱水院長則說我們這樣做「可謂壯舉」。
因此,我想應該先交代一下我何以會起心動念要倡議做這件深具意義卻實在耗時勞心又費力的事。話說今年5月初我貼文稱讚譚嘉在「空中聚樂部」分享的一篇好文章<文學有用>,同時建請近英在「紀念冊」裡開闢「吾愛吾師」的新單元,以便刊登更多這類感念恩師的文章。近英回應指出她正在做的是「照片紀念集」,不是「紀念冊」,故無法收錄長文在光碟內。她問我和莊宏信是否願意推動50週年慶「紀念册」的「大計畫」。我很感謝她這個重要提示,我開始認真思考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大挑戰。
經過幾天考慮後,我毅然決定邀請全班同學一起來創造出一本規模小於「紀念冊」的「紀念文集」。我在「空中聚樂部」數度貼文解說有關此文集多方面的構想,特此加以摘要如下:
各位同學,我想建請大家聯手合寫這本「文集」── 暫且取名為「50年一本書」吧──也許大家最關心的是涉及此書「為誰寫?為何寫?寫什麼?怎麼寫?」之類的問題,我願拋磚引玉,試著簡述一些淺見,請大家指教:
一、為誰寫?
本質上,這本「文集」跟「照片集」一樣,都是為我們班每位同學而編製,不過既是公開發行,它的讀者自然不限自己人。此書若能順利問世,固然是我們同學自己的心血結晶,但可視為我們送給兒女和學弟妹乃至母校母系的獻禮或紀念品吧。
二、為何寫?
為了把握與同學合作出版一本書的機會,不妨將多年來的獨特經驗或省悟加以整理出至少一篇文章來,一則作為紀念畢業50年之獻禮; 二則透過知性感性的分享來展現同窗情誼,進而促進彼此的相互了解;三則出於我們感恩臺大之情懷,可藉以回饋社會一些能給人帶來正面能量的東西。
三、寫什麼?
舉凡大學畢業迄今自認為值得與讀者分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論屬於生活的、知識的、社會的、文化的、文學的、美學的⋯⋯任何題材,都可作為自由選題的範疇。不過,在構思選題時,不妨優先聚焦於50年來與個人實際經驗特別貼近的題材,例如:當年最難忘的老師、課程或遭遇;畢業後進修、就業、成家、養育兒女等方面特殊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人生某些深刻的體察或感想等等。
四、怎麼寫?
每個人大概都有一套寫作方法或習慣吧,就請每位執筆的同學運用自己喜歡的風格自由發揮。中文或英文都可,至於想寫散文、小說、詩歌或學術評論,也悉聽尊便。
發出這些基本方針導言與歡迎投稿的公開信後,我隨即與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洽商合作事宜,而「新書出版計畫」於5月21日正式公布後,同學們對文集專案的態度開始變得積極多了。隨著投來的文章陸續登上我們的電子溝通平台後,有些同學開始在平台上分享讀後感,這樣的回饋漸漸產生了「引起動機」與「激發靈感」的正面效果。加上近英和我等人不時邀稿催稿,使得愈來愈多同學加入了投稿作者的行列。到了7月上旬估計稿子差不多夠了,於是宣布7月31日是最後截稿日。不過,後來為避免「遺珠之憾」,特別加開一班「快樂號末班車」,結果,陳順英和楊都美所寫的兩篇好文章順利搭上了這象徵快樂豐收的加班車。
在徵稿活動逐漸增溫的過程中,我適時推出意見調查與徵求書名的活動,感謝張琴虎、鄭師楊、譚嘉、孟慶佶、曾璧容、張家興等人提出共達22個書名建議,他們的創意點子引起了腦力激盪,例如其中由璧容所提「臺大人,外文情」的建言,激起了我將「人」改為「心」並將「,」改為「.」的靈感,經我分析後獲得很多同學贊同,文集徵名的喜劇於是在掌聲中落幕。恭喜璧容的創意建言順勢凝聚了大家的共識。
「臺大心」3個字十分耐人尋味,因為它蘊含著豐饒深廣的價值理念,包括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所提示的教育理想、人生信念、仁愛思想以及品德修養等,而「外文情」則意謂著系友對母系恩師的敬愛懷念以及同學們對外文研習的執著熱情。兩者中間的連接小圓點不僅點明臺大/外文系之間親密的從屬關係,而且暗示「心」/「情」之間環環相扣的互動關係。總之,這是一個既典雅脫俗又好唸好記的名字,大家自然都很喜歡。
今年8 月20日我們正式啟用這個書名,之前暫用的「50年一本書」小名就此宣告功成身退了。我們何其幸運能在此迎接《臺大心.外文情》的誕生,它擁有作者32人所撰寫的41 篇作品,分成3輯:第一輯「回首當年」有11篇,第二輯「心路歷程」18篇,第三輯「宏觀人生」則10篇。如以語言來看,中文36篇,英文4篇,中英合體有1篇。若以所屬文類來看,散文占最大宗,共32篇,新詩2首,詩文合體2篇,文學論述1篇,文學翻譯評述1篇,其餘書信、遊記、傳記各1篇。從以上各項小統計觀之,本書作品題材多元,文體多樣,文風各異,加上中間點綴著英文伙伴,整體風貌予人以伶俐活潑的印象。
本來我打算對每篇作品分享一些讀後心得,我很高興陳興漢已在幽默風趣的<我的另類姓名學>大文裡就部分文章做好這件事了,而且創意十足,叫好又叫座。所有文章在「空中聚樂部」我幾乎全都簡介過,所以可以品嚐「另類」的文章評介,不亦快哉!
這本文集的問世帶給我們一種極為難得的收穫,不論有沒有投稿,同學們透過41篇作品在平台上的閱讀品賞,確實更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友誼。當年男女同學之間的互動相當拘謹保守, 如今,在「空中聚樂部」、「照片集」和「文集」等多重管道的交相影響下,我們重新建立起一個既溫馨又便捷的聯誼網,彌補了當年難以正常交往的遺憾。我們的同窗情誼在畢業50年後還能蓬勃滋長起來,一來說明大家仍極珍惜此純篤綿長的友愛,二來顯示這個超級聯誼網所促成的「深度交談」對掃除過去的生疏淡漠已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正當我懷著暢快的心情報告有關《臺大心‧外文情》的編輯經過時,我內心急著要向很多師長朋友表達由衷的謝忱與敬意,因為,倘若一路走來沒有他們慷慨的指導、鼓勵、支持與幫忙,這本文集就不可能如此優雅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一、首先,感謝楊泮池校長賜題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8個大字慶賀本書出版,讓我猛然深悟到這8字代表著「臺大心」以「愛」為核心的人文價值觀,成為臺大人不斷追求卓越,造福人群的力量泉源。
二、 感謝文學院陳弱水院長和外文系曾麗玲主任分別撥冗撰序,為此書大增光彩,同時讓我們同學深感溫暖。
三、《臺大校友雙月刊》林秀美主編於今年11月校慶專號轉載譚嘉寫的<文學有用>以及我的心得報告,可見該刊對本文集之高度重視與厚愛,謹此向林主編致上誠摯的謝忱。
四、作為第一線的勇士功臣,文集所有作者與編輯委員為撰稿、潤稿、校稿等工作付出時間與心力,展現傑出才華,進而奠定了文集厚實成功的基礎,使我內心深受感動,感激不已!
五、文集不僅力求內涵札實,而且講究整體的美感,因此,羅明德創作的精巧漫畫插圖以及與辛意明共同負責的封面設計、樂近英與劉寧精挑細選的照片、以及張平男在英譯中文書名主副標題與各章主題時發揮嚴謹推敲的專業功夫,在在構成了文集之美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都令人非常讚佩感激。
六、我們同學的寶眷也是文集一大助力之活水源頭,我當然也要在此向他們申謝與致敬。舉例來說,我們外文系「媳婦」王漢藏之夫人曾璧容、「女婿」葉秀卿之先生王敏昌、「女婿」辛意明之先生陳興漢都應邀投來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而其他同學的寶眷以各種方式協助文集的也比比皆是,這都是我們同學的莫大福氣啊!
最後,我把本文「致謝辭」的第七點移到末段來說,因為我要特別感謝同學們不斷給予我個人的關懷、包容、指教和打氣。由於篇幅所限,無法一一唱名申謝,然而,對大家真誠相挺之恩,我永遠銘記於心。現在我想引用周和璧為了文集大功告成而寄贈的一句簡潔動人的話作為結語:
“It was not a quixotic task. It is a slam-dunk.”
(2014/9/7)
如果說文集計畫原來並不是唐.吉軻德式的空想任務,而是一個全勝大灌籃,那麼,我要在此強調這個文集工程之終獲大滿貫乃是屬於全體同學共有共享的福祉與榮耀!也是我們這一班永恆的同窗厚誼之亮麗昇華與見證! (完稿於2014/10/8 臺北市)
余玉照小檔案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師大碩士、夏威夷大學博士,曾在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與耶魯大學研究、普林斯頓與哈佛大學傅爾布萊特任交換學者;先後任教於臺師大、淡大、臺大等校;歷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光華雜誌總編輯、文化建設委員會處長、駐紐約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嘉義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及高教司司長等職。創立中華演說藝術學會,著有Pearl S. Buck’s Fiction: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及《田裏爬行的滋味》等。
圖説:
圖説1:我們摯愛的趙麗蓮老師
圖説2:2011.10.18回母校攝於傅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