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機場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忠勤里,為了整頓市容,市府在1952年興建一批住宅,共24棟,2100戶,整齊劃一的設計與現代化衛浴設備,是當年集合住宅典範。發展至今,狹小的空間與相對低廉的租金,成為經濟弱勢集中的社區,低收入戶比為臺北市平均值3.2倍,社區內忠義國小學童有73%來自弱勢家戶。此外,社區人口結構高齡化,7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4%,高於臺北市平均值10%。外籍配偶亦偏多,約有300人(單親家戶超過30戶)。面對社區高關懷家戶親職功能不彰、青少年偏差行為、獨居老人缺乏照顧,以及因夜市造成環境髒亂等社區問題,里長方荷生組織志工辦理老人送餐,義賣捷運廢棄物創造社區資源,並尋求環宇國際文教基金會支援國中小課輔班,減少青少年步入歧途。課輔班獲得社區居民很大迴響,現有空間難以容納,亟需開闢新空間。社區內有一處國防部宿舍閒置,成為改造目標,里長召募里民清除垃圾,並經過無數次與相關單位協商,取得使用權。建築有兩棟2層樓房,兩棟間有一戶外樓梯相通。里長的夢想是將其打造為社區的「樂活園地」。
臺大與社大合開課程
為了能夠獲得理想方案,里長尋求中正區社區大學協助,輾轉找到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劉可強教授支援,而同時在社大與臺大城鄉所開授參與式設計課程。參與式設計的理念是好的環境品質來自於社區成員共同的參與和付出,專業者則促成這個過程,並提供技術協助。就城鄉所實習課而言,將高階實習課程的碩士生與社區大學的民眾組成團隊,也是新嘗試。就城鄉所學生而言,面對真實的社會與設計議題,除了繪圖、模型、設計思考等訓練外,在多元組成的團隊運作中所必要的合作、溝通、協商、決策等能力亦為學習重點。選課同學有城鄉所博士班一名、碩二同學5名,中正社大19位,其中10位為社大成員、3位為忠勤里里民、6位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
課程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為8周社大課程,參與成員數量較多、背景也多元,混合分組,每組提出一設計方案。第二階段是社大課程結束後的方案整合階段,此階段成員由6位城鄉所學生、3位社大學員、3位青規師及2位里民共同完成。
參與式設計工作坊過程
課程分為基地與建築調查、使用者訪談、空間劇本寫作、平面拼貼、模型製作等階段。基地與建築調查的練習包括建築體驗、尺度測繪、建築毀損狀況紀錄、周邊植栽調查、建築方位與風向、結構安全判斷以及基本圖製作等,乃進行設計前所必要的工作。
(一)使用者訪談
開啟設計的重要基礎為理解使用者的需求,除了理解里長的經營理念、目標與社區問題外,訪談了小學生、青少年、大學生、長者、志工、中年人、商家、外籍配偶等各社區成員以及開設課後輔導班的教會、環宇基金會的工作人員。
就訪談的內容予以進一步分析與歸納。年長者喜好復健、可以運動、唱卡拉OK或娛樂、可乘涼歇息或與朋友聊天的空間;志工則想要老師教唱、手工藝學習的教室,並兼顧公共安全、衛生保健、健康檢查等宣導活動辦理。青少年多喜愛有電腦使用、玩耍、看故事書的地方;忙著家計經營小吃的家長,則希望提供安親班或讓孩子自習的空間;里長需要辦公室為里民服務,以及送餐所需的廚房、志工空間、居家照護人員培訓教室、課後輔導教室等。此外,也能供社區節慶如重陽節、社區聚餐等大型活動使用。
(二)空間劇本
接下來是將這些訪談內容轉化書寫為空間劇本,空間劇本替代制式的建築空間需求書,為一幕幕空間場景的描述,包括角色在空間中的活動情景以及實質環境品質條件。例如描述兩個小學生下課後到樂活園地的活動情景:「…李佑全趴在遊戲間,他用腳抵著牆,看上禮拜剛出的漫畫,我靠著牆發呆…遊戲間的地板也是木頭地板…空間還算大,大概可以讓我滾個三圈不掉出去。遊戲間裡有一些書、漫畫啊,還有給那些小孩玩的幼稚玩具。六點半,廚房有人煮了一點東西,我們兩個被吸出去,還有幾位老人家也在交誼廳,交誼廳正面大片紅色窗戶可以隱約看到夕陽,我們座在椅子上,那些高高低低的椅子坐起來很有趣,有的是兩個人、有的是一個人的,中間有兩張桌子,不過我跟李佑全都把晚餐端在手上扒…」。
劇本的寫作是設計者嘗試從兒童、老人等不同身分的角度,想像未來發生的人與空間互動的故事,不同劇本或不同人物之間的活動可能產生衝突,此時即需要設計者之間的協商與討論確認劇本。
(三)拼貼
在空間劇本之後,則是拼貼,利用簡易色紙,以人物為核心,將劇本中描述的環境品質與需要的物件,如傢俱、開窗、大樹、窗戶等,裁剪為1/20比例尺的二維紙塊,如劇中生活場景。拼貼特性在於彈性與易於操作,依著劇本的增添、不同設計者的詮釋,可補充、挪移拼貼內容,直到滿足各成員想法為止,最後組成整體配置。
(四)模型
拼貼的結果轉換為更容易理解的1/20比例尺的模型,以容易取得的瓦楞紙為主要材料,將拼貼的情境進一步透過立體傢俱、隔間、開窗等方式表現,場景中的角色與活動狀態依然是模擬重點,必須盡量接近真實場景。經過討論,從空間架構到材質、質感、顏色等細部品質漸漸清晰。
(五)替選方案到最終方案整合
第一階段的3組方案同中有異,如中庭設計,A組提拆除圍牆,在中庭搭蓋透光遮雨棚,便於雨天也可使用,並設計空橋連結兩棟建築,使活動可以串連;B組方案是拆除圍牆,不加設施,容有較大面積的戶外空間;C組方案則拆除一半圍牆,搭建天橋連結兩棟。此外,3組方案皆將大棟一樓作為年長者或社區聚會使用,二樓為各類教室,小棟一樓為閱覽空間、社區咖啡吧檯,二樓為孩童、青少年活動空間。接下來要進一步整合各方案優缺點,此時社大課程已結束,部分成員自願繼續參與,在歷經又一輪的拼貼到模型的密集討論,各空間的討論更加細緻,如里長辦公室對外的隔間牆,評估分析了矮牆開窗、落地拉門、無隔間牆等不同方式所代表的意義或功能,在此工作模式下完成最終方案。除在社區內舉辦模型說明會,工作坊也參與捷運西門站之南機場整建募款餐會,聽取居民意見,並促發其對未來空間的期待。
樂活園地的經營
課程結束之後,在有工程經驗的社區居民協助下,里長召集水電、泥作工班,以自力方式,於2011年完成整修工程。空間的使用藉由後續軟體的營運,逐漸豐富環境特色,如2011年來自馬來西亞和俄羅斯的兩位國際志工(AIESEC)在社區long stay時,帶領國小的小朋友進行牆面彩繪,增添活潑意象。此外,之前修課的張耕維、楊宜靜、海辰、孫敏鳳等同學,企畫「小小建築師」課程,從設計者角色變成空間的使用者。現在除了有環宇基金會開設的國小、國中課輔班、愛心廚房外,還有與中正區少年輔導組合辦的咖啡班,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合作的借還書工作站,以及與和平醫院、中正老人中心定期舉辦的高齡者活動等,以連結各社會資源方式讓活動內容更充實。
在缺乏資源情形下,南機場樂活園地能夠誕生,關鍵在於點子多、熱情而活力充沛的里長和他的團隊。除了承擔中心管理、志工排班、送餐服務、舉辦活動外,還召募了近150名社區志工,參與巡守隊、夜間管理、廚房工作、圖書館管理、打掃社區以及義賣等。他更發揮創意連結資源,如捷運廢棄物義賣、與市立圖書館連結,或者與非營利機構等團體合作如食物銀行、太陽旅館等新穎實驗性計畫,讓樂活園地成為社區活力源源不絕的基地。他們的熱心投入,演活了比設計者所能想像更精采的劇本。
結論
實習課程與社大的結合,讓同學們學到溝通、合作與組織等真實經驗,如同楊宜靜同學的分享:「在規劃提供小孩活動、遊戲、閱覽的空間時,親子可共用的廁所,理應是設計時必須考量之處,但這件事直到一位有小孩正在上幼稚園的參與成員N提出,才被大家注意到。…N拉著另一位成員扮演媽媽和小孩,拿著紙箱鋪在地上當作廁所範圍,將他平時帶小孩上廁所的情境──開門、掛包包、抱小孩上馬桶、幫小孩穿褲子等等過程,以肢體「表演」出來,大家才恍然大悟。」
此一課程除了學到設計所須具備的技能外,也讓同學體會透過開放的對話與參與行動,將有差異的個體轉換為具集體意識與行動力的組織,有助於他們在未來,能更稱職的做一個促進社會環境品質的實踐者。
慕思勉小檔案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現為該會資深規劃設計師與城鄉所兼任實務教師。近年完成八八風災部落重建工程之一的屏東禮納里產業發展中心新建工程、臺北市北投奇岩長青樂活大樓先期規劃、臺北市公營住宅社區參與式設計規劃案、臺灣大學竹北校區生態校園綱要準則等。
張耕維小檔案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