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是一個活的組織,不斷在進行新陳代謝,舊的骨質會被蝕骨細胞(osteoclast)再吸收(resorption),再由造骨細胞(osteoblast)形成的骨質所取代。一般骨質在35歲以後就逐漸流失,尤其是停經婦女,女性荷爾蒙分泌明顯減少,流失更快。而隨著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也跟著提高。骨質疏鬆症容易引起骨折,造成行動不便甚至臥床,因而導致細菌感染及死亡。據統計,女性因髖部骨折死亡的風險,與乳癌相當,應該要重視。骨質疏鬆症已成為老年社會一個很重要的健康議題。
骨質疏鬆症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定義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因骨質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持續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明顯增加骨折的危險性」。
骨質疏鬆症嚴重性
雖然骨質疏鬆症無明顯臨床症狀,但容易引發骨折及相關感染,進而引起功能障礙,甚至死亡。骨質疏鬆性骨折有高達40%發生在脊椎,其次是髖關節及手腕。發生髖關節骨折的婦女,有20%在一年後過世,半數以上的人行動不便,三分之一的人需要住進安養機構。此外,脊椎骨折會引起駝背、身高變矮、背痛,嚴重者會影響肺功能和消化功能。腕部骨折也經常造成手腕變形,明顯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
臨床上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原發型又分為停經後和老年性兩類。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於婦女停經後15-20年間發生,由於體內雌性素減少,導致骨量流失快速,乃因蝕骨細胞活性增強而吸收骨質,減弱骨強度,其副甲狀腺功能降低,尿液中鈣排出增高,經常發生在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部及髖部股骨轉子間骨折。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常見於80歲以上男性或70歲以上女性,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2倍,主因老年人造骨細胞功能衰退、鈣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腸道吸收功能變差,導致骨質合成減少,骨強度明顯降低,其副甲狀腺功能上升,但尿液中鈣排出量正常,經常發生肱骨、脛骨、髖部的股骨頸骨折。
續發型骨質疏鬆症大都是其他疾病引起骨質流失所致,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疾病、性腺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腎臟病、肝臟病、器官移植、骨折等。另外,也可能發生在長期服用類固醇、吸煙、酗酒、腸道吸收不良者。
骨質疏鬆測量法
流失30%以上的骨密度,才會在X光片上清楚顯示。因此,以一般X光影像檢查診斷並不適當。目前常用方法有下列兩種:
定量超音波(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以超音波在骨骼中傳遞的波速及音波衰減等參數,測出骨質彈性和強度。主要測量部位為足跟骨或脛骨,使用方便但準確度較低,用於一般篩檢或風險評估。
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以兩種不同能量之X光掃描受測部位,依背側骨骼和軟組織吸收的量及照射面積換算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g/cm2),主要測量部位為腰椎和髖骨,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可用於預測風險及評估治療效果。
骨質疏鬆診斷
依骨密度檢查結果來診斷:骨密度檢查值(T score)=(骨密度測量值-年輕女性的骨密度平均值)/標準
骨密度測量結果 |
骨質疏鬆程度 |
T score ≧-1 |
正常 |
-2.5<T score<-1 |
骨質流失,低骨量 |
T score ≦-2.5 |
骨質疏鬆症 |
T score ≦-2.5且骨折 |
嚴重骨質疏鬆症 |
骨質疏鬆症防治
1. 多攝取鈣質
世界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強調,青少年為骨骼大小及骨骼密度增長的關鍵期,若能多運動、多攝取鈣質,可增加10%骨質量,成年時發生骨折的風險可降低50%。建議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1500毫克。含鈣質豐富的食品包括:奶類(牛奶、乳酪)、豆類(大豆、豆腐、豆乾)、魚類(帶骨沙丁魚、鮭魚、蠔)、蔬菜類(青菜、綠花椰菜)、杏仁、芝麻等。碳酸鈣片於飯中嚼碎服用最易吸收。每天需補充800-1000國際單位(IU)的維他命D可幫助鈣質的吸收。
2. 適當運動
當肌肉增加時,骨質量也會隨著增加。因為運動時,肌肉會加壓在骨骼上,進而促進骨質形成。而且肌肉增強,跌倒機會降低,也減少骨折發生。走路對股骨頸骨密度的改善效果較為明確,快速走路的效果優於慢速,長期且持續性的運動較短期效果佳。慢跑可有效改善成年人腰椎、股骨頸和跟骨的骨密度。有氧運動可增加停經後婦女的骨密度,踏步、踏階運動、肌力訓練可改善婦女的腰椎及股骨頸的骨密度。
3. 注意日常生活型態
身體質量指數(BMI)不宜低於18.5kg/m2。避免抽菸,抽菸者應戒菸以減少骨質疏鬆症及骨折的風險。飲酒要適量,不可酗酒。
4.藥物治療
若有骨質疏鬆症,只補充鈣片是不夠的,相關藥物的使用應諮詢醫師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常用的藥物依作用機轉分為三大類:
(A)抑制再吸收(antiresorption)作用: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主要作用是抑制蝕骨細胞,可增加骨密度,減少骨折發生率。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如Raloxifen,選擇性組織動情素活性調節劑(STEAR)如Tibolone,降血鈣素(calcitonin)和雌激素(estrogen)等均屬這類藥物。
(B)促進骨質生成的副甲狀腺荷爾蒙衍生物,如Teriparatide。
(C)有雙重藥理作用(dual action bone agent, DABA)的Strontium ranelate,可增加骨質形成,也可降低蝕骨細胞分化及再吸收作用。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健康問題,預防勝於治療,缺少日照與運動是加速骨質流失的重要因素;多接觸陽光、適當的運動和攝取足夠的鈣質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吳明賢主任&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教授)
參考資料
[1]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臺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100年12月修訂。
[2]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100年12月。
[3]李嘉玲,臺大醫網,102年2月87期 p25-28。
蔡兆勳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臨床助理教授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主任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
臺灣國際醫療保健醫學會理事
圖説:
圖説1:適度運動可增強肌力也堅固骨質,為骨好壯壯,趁早養成運動習慣。(臺大教職員體適能分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