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角鴞(Otus lettia, Collared Scops Owl, 25 cm)屬鴟鴞科,俗稱貓頭鷹。屬於小型夜行猛禽,以鼠類為食,在生態上屬於較上層消費者。全身羽毛常摻雜著保護色的黑褐色羽(稱為蟲蠹斑),恰似樹皮,是很好的保護色。有些(如鵂鶹)在頭頸後面還有羽毛長成的『假眼』用以欺敵。貓頭鷹臉部(顏盤)面積大,整個臉被眼睛懸殊地占據著,這種卡通化的臉部也成為兒童玩具的最佳造型選擇。貓頭鷹日本話稱為「Fukurou」,音似「不苦勞」;或稱「福郎」。意為幸福安詳,因而頗受日本人喜愛。

領角鴞白天較少活動,眼球特化成柱狀,能匯聚更多光線於夜間飛行。羽緣的尖狀突起有消音功能,所以在捕獵時可靜悄悄地飛行。由於眼珠無法轉動而常以『凝視』方式站立,頸關節特化,頭部可左右轉動270°,加上兩耳呈左上右下不對稱,可搜集四面八方的聲音,使得貓頭鷹成為最佳捕鼠器。臺大師生們都應感謝這種鳥,因為有牠才使得校園鼠害減少。入夜後聽見的「勿¾、勿¾」單調吹簫聲正是牠。

毛茸茸的小領角鴞曾經不小心掉落地面,被拾獲送臺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而上過報紙版面。20024月間,生農學院大樓旁的蒲葵樹上飛來兩隻領角鴞,白天都停在同一處。新聞一披露人潮不斷,侵犯到牠們的隱私與作息,白天睡不安穩,鳥蹤斷斷續續。那一陣子牠倆成了網貼照片最熱門的主角或單隻、成對;或背離、倚偎;或睜目、瞇眼;或搔首、弄姿,各種逗趣鏡頭不一而足。今年310日,本人在共同教室上課,偶然發現3隻領角鴞(後來發現,總共兩隻親鳥帶著剛離巢的幼鳥,一家五口。)在木麻黃樹上瞇眼休息,指引學生觀看,未料又引來大批人潮。

 

圖説:

圖1:銳利的眼光,領角鴞可是捕鼠高手。(攝影/劉華森)

圖2:大大的眼睛,骨碌碌地轉著,毛茸茸的小領角鴞份外引人憐愛。(攝影/劉華森)

圖3:有福郎之稱的領角鴞,為人們帶來春的信息。今年3月來鹿鳴廣場報到的領角鴞,一家五口。(攝影/陳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