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俐容,家族裡有不少位醫生,因為數理能力不錯選讀丙組,最懷念的高中生活卻是受國文老師啟迪,念起泰戈爾、鄭愁予,以及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那一段時光。

1978年考上直到今天仍是最夯科系之一的藥學系,但對她而言,卻是與家庭妥協的結果。在藥學系兩年,成績最好的是『國際關係』,授課老師對她念藥學的疑惑提點了她。「有次做化學實驗,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我發現周遭有些同學兩眼發亮、興味盎然的期待著,而我卻兩眼無神、心不在此」。

始終無法忘懷內在對心理學的強烈好奇,又受到臺大自由學風的薰陶,她逐漸體認追求志之所向是實踐生命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我覺察到自己對人比較感興趣,也感受到如果沒有找到一個讓自己眼睛發亮、願意全神投入的領域,那麼學習將索然無味,更毫無意義」。她決定要做一件讓自己眼睛發亮的事,即使面對匱乏與矛盾,也要讓自己可以活得很有意義」,所以在大二時降轉。同班6位轉系生,竟有5個是降轉,由於同是經歷了自我探索與自主選擇,因著共同的興趣而相遇,所以感情特別好。

國關老師的一句話,提點了她對自我性向的覺察,而社團活動則是思考能力與服務精神的操練。參加嘉友會的國中服務團,寒暑假經常返鄉到農漁村服務;大一擔任班代,參與系學會等公共事務;與呂紹嘉同班的她,也參加了合唱團、愛樂社,不過很快就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在粹煉思維的社團,到了研究所的階段,也還積極投入新成立、以國內教育現狀為探討主題的庠序會,將對社會的關懷付諸行動,也從中獲得價值釐清、接受思維琢磨。

在心理學的道路上探索自我

心理系的專業訓練則是更嚴謹的理性思維造就,特別記得的是後來的指導教授張欣戊老師,每每在指定閱讀的討論過程中,考驗學生是否清楚作者何以獲致該結論、持不同意見者又如何反駁,總之,如何言之成理。

理性之外,心理系也是個浪漫的系。對教他們『普通心理學』的吳英璋教授,最深刻的印象是老師帶著學生打太極拳、彈吉他唱歌的畫面。老師與學生的親密互動,讓他們能自然表達內在的熱情,而臺大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傳統,則讓學生特別關切社會議題;無論是做事或做人,心理系的老師都樹立了好典範。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人類行為知識同時,也走了一趟自我探索之旅,這讓楊俐容在大學畢業前就決定以發展心理學為專攻。

進入心研所後如魚得水,那兩年她沉浸於專業領域的學習,也到文學院、農業推廣學系(已改名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旁聽,尤其是農推系的成人教育、推廣教育等課程,對她後來走向心理學推廣教育裨益極大。

本以為會直攻博士,進入學界,可就在遇見另一半後,人生的路出現轉彎。「人生就像一趟旅程,有些人喜歡可以預期的套裝行程,有些人偏愛選定感興趣的區域,但肯定會遇見意外的自由行。我屬於後者,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為兒童做點有意思的事情,但一路且歌且走,不為自己預設職業型態或目標。就因為目標非線性,面對種種人生抉擇,倒是容易也自在許多。」轉彎處總有另一番風光,她神閒氣定的享受著。

在社區營造工作裡從「心」出發

楊俐容婚後與擔任教職的先生赴日本京都大學一年,對社區營造有了初步認識,加上後來在英國愛丁堡的經驗,讓她發現臺灣的社區對個人與家庭的支持都不夠,因而萌生投入社區工作的意念。於是,她和先生以及幾位社區好友於1995年成立了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首波的目標就是搶救破敗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即今臺北市的觀光熱點-北投溫泉博物館。

溫博館是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教學時發現的,他們四處陳情,柔軟的心感動了社區成人。「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良知發現的重要的階段,此時種下善行的種籽,孩子就能長成關切公共事務的公民,而大人深藏內心的鄉土情懷也需要被重新激發,才能成為社區的重要支柱,這是八頭里仁協會成立的目的」。

在成功打造溫博館之後,楊俐容以她的心理學背景提出「一個美好的社區必須能支持每一位成員生命成長所需」的概念。曾任理事長,現任副理事長的她主張「唯有提升社區居民的品質,讓社區關懷深植人心,社區營造的工作才能永續深耕」,處於相對弱勢的兒童、青少年及婦女,成為她首要關照的對象。

對婦女,長期舉辦「心靈咖啡館」成長性課程,協助其找到自己的價值與所長,接著進行如藝術、兩性議題等多主題的社區種籽志工培訓,除了豐富社區婦女生活之外,並藉由回饋社區的服務活動,讓這群「家管」們重拾自信,感受服務的快樂,並持續學習。對兒童、青少年,除了推出各式各樣的社區講座,讓更多社區大人瞭解兒童、青少年,一起為孩子建構富於人性的社區環境,也結合社區資源為兒童、青少年辦理多項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愛。

投身兒童EQ教育第一線

主修兒童發展的楊俐容自己教養孩子、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稍長後,設立了個人工作室,開始兒童與青少年個案輔導和親職教育。在一次帶領父母成長團體的場合,有位學員向她提及:「心理學有許多實用的觀念與技巧,能不能也教教孩子,讓他們學會如何與父母溝通,雙管齊下效果應該會更好」。當時大女兒念小學,於是楊俐容試著利用暑假在自家辦起了「小小心理學家夏令營」,將心理學裡頭有趣易懂,又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編成教材,教起女兒和她的同學們。「家長們覺得,上過課孩子似乎變得比較能夠自我管理,也比較體貼家人。於是我開始投入這個創造性的工作,真的很有趣!」這是她從事兒童EQ教育的開端。

1993年她和臺大心理系前後屆一群好友,為兒福聯盟及臺北縣社會局規畫了「春風少年自信營」,希望幫助有離家經驗或傾向的兒童找到自己、重回家庭,反應雖然不錯,但成效如何持續卻成了問題。於是她把這些經驗帶回社區,1996年於社區舉辦了第一屆的「春風少年自信營」。地主學校文化國小的輔導主任全程參與之後,一句「這麼好的課程可不可能讓我們學校所有應屆畢業生都有機會上?」激發了楊俐容培訓志工、走入校園、全面推廣EQ教育的夢想。2002年春開始在逸仙國小試辦EQ教育種籽志工培訓課程,為了讓更多的志工參與EQ教育的推廣工作,EQ教案與教材雛形漸具,但仍屬粗糙,對志工而言不敷使用。

2003年春夏之交爆發SARS疫情,楊俐容利用許多演講活動停擺的空檔著手修訂教案,並設計方便志工使用的手冊及簡報版本。2004年起獲勇源教育基金會贊助,陸續出版「EQ武功秘笈」一套四冊,於2008年全部付梓。這套書的出版是她與八頭里仁協會伙伴們從事EQ教育十多年的心血結晶,也成為EQ教育跨越北投區及臺北市,成為跨社區社會運動的里程碑。目前接受八頭里仁協會EQ教育志工服務的小學,北投區有6所,臺北市其他地區學校有十多所。靠著口耳相傳,新竹市、桃園縣及澎湖縣也陸續加入EQ教育的行列,由當地志工團負責行政事務,她與協會的夥伴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支持。

楊俐容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舖陳情緒理論,教案設計活潑且易於操作,讓這套書成為志工們實務操作的範本。雖然志工們多半非心理學或相關系所科班出身,但只要接受四學期共80小時的基礎培訓課程,再接受協會派駐學校的資深志工督導,進行8小時以上的實際演練,就可以嘗試當主講。許多志工在子女畢業離校後,仍留在原校服務,成為在地種籽。現在能正式上場的志工超過百人,儲備督導四十多人,其中更有十多位資深志工被委派為駐校督導。2008年,由實踐大學家兒系執行的研究證實,上過EQ課程的兒童,在情緒的覺察、表達、反應、調整與效能各方面,都比沒上過EQ課程的兒童良好;可見其成效。

由於社會對EQ教育的需求極大,這幾年推展的工作更形繁重,為了確保服務的品質,也因為志工或夥伴們的自我要求,今年她的主要任務即在建立專業認證制度,而積極尋求願意攜手為下一代打造高EQ成長鷹架的種籽學校、推動EQ教育向下紮根,則是她未來幾年致力的目標。

勇敢追尋生命蝴蝶不追悔

在許多演講的場合理,楊俐容常以心理學對情緒研究的結果來比喻教育。一個人的情緒經驗來自於對內在身體反應與外在事件情境的評估:同樣是奮力向前跑、同樣心跳加速、汗流浹背,如果是因為參加賽跑終點線在即,情緒感受會是興奮、期待;而如果是因為後面有老虎在追,經驗到的情緒就會是恐懼、害怕了。

教育界流行著一句話,「我們期待孩子奮力向前努力學習,但這樣的孩子可能是為了追尋蝴蝶,也可能是因為後面有老虎在追」。被老虎追著跑的人即使疲累也不得休息,只要沒有老虎就失去前進的動力;追尋蝴蝶的人可以自行調整步伐,而且內心充滿喜悅,自然能夠享受求知的樂趣。

本著為兒童做點美事的理想,楊俐容投身兒童EQ教育,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她讓大人小孩都感染到生命的熱情。她找到了她生命的蝴蝶,並且要窮畢生之力為兒童構築高EQ的成長鷹架。你一直被老虎追著跑嗎?你的蝴蝶在哪裡?


EQ小百科:EQ到底是什麼?

所謂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文名稱為「情緒智商」或是「情緒管理能力」,心理學家Peter Salovey指出EQ包括五項內涵,即:了解自己的情緒、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了解他人的情緒、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從兒童期邁向青春期是EQ發展的關鍵階段。研究證實,後天環境對於EQ的調整改善之影響遠大於對IQ能力之增進。(取材自《我是EQ高手加強孩子的情緒管理》)

EQ小百科:情緒知多少?

如果你休假,滿心期待去釣魚,卻釣到一只破鞋子,你的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高興?驚訝?難過?生氣?大部分大人是驚訝,小朋友的反應則四種皆有。驚訝是被社會馴化的正常反應;「高興」的小朋友會說『那是我上次掉下去的那隻鞋』,懂得自嘲的大人則會說『釣魚容易釣鞋難,千載難逢哪!』;當然有人對於花了很多力氣卻沒達到目標感到難過;也有人說因為環境被污染破壞而感到憤怒。怎麼看事情,會影響你對這件事的情緒反應。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純屬個別差異,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卻有恰當和不恰當的差別。以釣鞋為例,同樣為了河川被污染而生氣,有些人只會抱怨、咒罵,有些人可能會挽起袖子做公益,或在社區推行環保生態教育,想辦法讓大家不再亂丟垃圾、污染水源。(取材自《我是EQ高手加強孩子的情緒管理》)

EQ武功秘笈:PAC偵探社

PAC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與Cchild)兒童等三個分身。P指的是記錄在腦海裡的一些早期經驗,包括滋潤、保護性的教導,以及傷害、批評性的訓誡;A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出來的理性思考以及做事情的方法;C則是對早期經驗的內在情緒反應,包含鮮活的、愉快的生命體驗,與挫敗的、負面的生活經驗。不同分身表現出不同性格,分身所占比重影響人格發展。PAC理論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也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選擇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只要我們對自己所處的人格狀態有所覺察並願意調整,人際關係將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取材自《我好,你也好-增進孩子的溝通技巧》)

楊俐容小檔案

現任:親職教育工作者、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

學歷:臺大心理學系學士(1984)、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1986

經歷:臺大心理學系兼任講師、耕心親子教室主任、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

專長:團體帶領、親職教育、情緒管理、兒童青少年發展、人際溝通。

著作:《提升親子EQ三部曲》、《我是EQ高手》、《我真的很不錯》、《我好,你也好》、《我是解題高手》、《皮亞傑》(翻譯)

專欄執筆:國語日報「EQ大補帖」、親子天下「家有青少年」、張老師月刊「媽媽與心理學家」

 

圖說:

圖1:楊俐容要給孩子們快樂成長的秘方。圖為在臺北仁愛國小示範兒童EQ教育課程,獲得學生熱烈回應。(攝影/彭玉婷)

圖2:大一藥學系參加新生杯合唱比賽。

圖3:同一年轉至心理系的同學們,因共同的選擇相遇,感情特別好。

圖4:大學熱衷於社服社團,圖為國中服務隊。

圖5:如願從心理系畢業,後立者為同班同學、聞名國際的指揮家呂紹嘉。

圖6:集眾多臺大心理系系友之力,於2008年完成一套四冊的「EQ武功秘笈」,圖為團隊合影。

圖7:楊俐容於培訓兒童EQ教育志工不遺餘力,已有上百位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