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不是技職教育,習一技之長為糊口。現在大學畢業生滿街是,大學教育也不再是菁英教育。那麼,現在的大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未來又是?又到畢業季節,楊校長一秉臺大校訓所強調的利他精神,勉臺大人要做的夢是能給他人帶來祝福的夢。

作為公民,理應關心公眾事務,網路的發達,對於公民社會的形成與運作具有強大的推力,這從2014年太陽花學運得到充分印證。吳齊殷教授從社會學觀察到數位落差、數位機會和數位融入的問題,探討如何從過程正義到後果的公平分享。而曾身為新聞工作者的林照真教授,則強調大數據所帶來數位轉向,善用之可報導事實、監督政府,可創造新聞,引導社會正向發展。精彩內容請看本期研究專題「網際網路社會學」。

探尋真相需要勇氣。花亦芬教授多次談論轉型正義,引起讀者正反面不同回應。德國之所以要花費如此多時間和精神在處理過去的錯誤,為的是要建立一個更貼近民主的公民社會;而這也是臺灣正在走的路。

只是「你渴望真相,但歷史像一齣戲」,學科學的吳誠文教授以棒球的紀錄為例,指出重點在數字背後的故事,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否則事實與真相就像演員和觀眾各取所需。

歷史學者李弘祺教授說,一般人的生活信念與原則不會只受冷冰冰的歷史作品支配,與吳教授所強調的人的故事相呼應。請看他<可敬的對手>一文,跳脫對與錯、善與惡,戰爭也可以有法律規範。

四面環海的臺灣,漁業資源本來得天獨厚,惟大量捕撈超過環境負荷,而在養殖方面又受污染嚴重,已走到瓶頸。韓玉山教授為文提出問題現況與永續發展芻議。丘臺生教授則從臺大漁業資源研究出發,表示可以科研支持漁業做好資源管理,有益於資源恢復。不過,由於捕撈量減,養殖漁業的比重必然提高,韓玉山教授分享個人專研的鰻魚養殖,認為臺灣在發展上極具潛力。近年傳統漁業式微,休閒漁業有興起之勢,李英周教授看好,這是漁業文化的保存、珍貴知識的傳承。

建大工業以腳踏車輪胎起家,進入第二個50年,已成功從傳產轉型為高科技產業。化工系畢業的楊銀明董事長,秉承父輩初衷,堅持深耕本業,而有今日,成為國際重量級大廠。

去年,本刊出版《椰林大道的棒球傳奇》頗獲好評,特於6/4與棒球校友會在洪騰勝學長免費提供的兄弟飯店舉辦簽書會,吸引廣大球迷與會。本校李書行副校長和本刊總編江清泉教授均出席致意。從這本書看見臺大人在棒球場上、幕後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洪騰勝先生、盛竹如先生等前輩,不是棒球國手,但絕對是棒球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