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與《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重量級出版

出版中心成立於1996年,迄今(2016)正好滿二十足歲,經歷這些年來的嘗試、摸索,以及在各方的支持與鼓勵之下,我們的努力也已獲致初步的成果,值此之際,我們願意將走過的來時路呈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從七百多種出版品中,選出十冊書籍,作為「二十週年紀念選輯」。此外,我們也推出《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本書為英語世界關於臺灣早期歷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重新定位平埔族群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以新詮釋、新編排,盛大出版

「二十週年紀念選輯」中的十冊書籍,包括兩位臺大經典人物的作品:臺靜農的《中國文學史》上下冊,以及自臺大版《殷海光全集》22卷中編選的兩本選集《是什麼,就說什麼》、《隔離的智慧》。文學領域還選入了高友工的《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王德威的《現代「抒情傳統」四論》,以及由杜國清翻譯的波特萊爾《惡之華》。史學領域則選入兩本與世界史脈絡接軌的中國史研究著作:林滿紅的《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羅威廉的《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還有一本臺灣史的研究:若林正丈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這十本書可視為現階段臺大出版中心所交出的一份成績單,標記了臺大出版中心在這個時間點的里程碑。重新出版的這十本書,不僅內容在原先的版本上重新編校,更重新編排內頁版面,重新設計書籍裝幀,以符合新時代的閱讀感受;並特別邀請學者為每本書撰寫導讀,為每本書找到新的閱讀理由。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重新定位平埔族群角色

本書嘗試建立一個綜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鄭氏及清朝統治者企圖治理臺灣邊疆時,在更大範圍上遭遇的戰略、控制及收益問題,並形塑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脈絡。此外在政權更迭的轉移下,其行政體系如何影響政府、漢人及原住民族群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作者邵式柏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清代前期對臺治理政策,並非傳統的「忽略說」及「流離說」,而是基於戰略考量、稅收及開支的平衡等政治經濟因素,且經過朝廷激烈攻防討論後,形成的「理性」決策過程。邵式柏進而提出對於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解釋架構,並以此做為討論清代國家性格、比較邊疆政策,及族群與文化互動等重要課題的理論視角。

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平埔族群與漢人入侵的最早期階段」,回顧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並聚焦荷治時期以降的治理及稅制系統;第二部「清朝封禁政策與漢人移民擴大」,為清政府對新獲版圖的政策探討,及因應漢人農業移墾的各種措施;第三部「邊疆地佃制度的調整」,分析清政府、漢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及各種利益競爭關係調和。

本書由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張隆志審訂、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康豹撰文推薦,以及呂紹理、李文良、洪麗完、翁佳音、康培德、莊英章、陳秋坤、詹素娟等多位學者專家聯合推薦。

 

書名:臺大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限量版套書(共10冊)

出版日期:20164

IBSN978-986-350-148-0

定價:3900

 

書名: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上下冊不分售)

作者:邵式柏

譯者:林偉盛、張隆志、林文凱、蔡耀緯

出版日期:20165

IBSN978-986-350-157-2

定價:650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

u  校總區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圖書館地下一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u  水源校區書店:

地址:臺大水源校區澄思樓一樓(10087 臺北市思源街18號)

電話:(023366-3993分機18

傳真:(023366-9986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u  校史館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校史館二樓(10617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3366-1523 

營業時間:星期三~星期一9:0017:00、週二9:0015: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及國定假日公休)

l   http://www.press.ntu.edu.tw

l   線上購書:博客來/三民書局/國家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