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87歲了!楊校長在迎接今年新生時,將「奉獻於宇宙的精神」送給臺大新鮮人作為勉勵,願我們敬愛的母校和這精神一樣,關懷全世界,奉獻於宇宙。祝母校生日快樂!楊校長並在始業式上祝福年輕學子,未來4年有一個豐富精采的大學生活。
不同的時代有不一樣的故事,相同的是現在看來都很精采。紀秀華教授,臺大皮膚科34年來唯一一位正教授,完全專注於醫學專科的學習,在免疫學和生物分子醫學都有最早的接觸,還曾親熾諾貝爾醫學獎大師。黃隆正醫師,學士後習醫,精采的學生生活經常是在校園圍牆外,更關注人們的心靈健康與社會公義。陳芃伶學妹,畢業自行動派的臺大城鄉所,在臺大的學習引領她到南澳部落做社造,回到從未謀面的故鄉,找到最初的感動。真心推薦本期3位校友的青春紀事。
奉獻的故事,隨時隨地都在臺大發生。今年蘇迪勒颱風造成新店溪洲部落全毀,臺大師生第一時間進入救援。其實臺大師生多年就與阿美族人為了爭取合理的居住權益共同奮鬥許久,請看吳金鏞老師在本期「社會關懷」主題的分享。
卓越的領導是什麼?陳良基副校長舉辦了第一屆主管研習營,讓一直以龍頭自居的臺大人也要懂得謙卑學習。而電資學院新任院長陳銘憲教授則認為,做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將電資學院的功能定位為各學系的輔助,為教研加分,共同邁向一個領先當代的卓越。
IOT,大數據,吳誠文副校長和陳院長不約而同都提到這個可能改變人類社會的新趨向。善用的確能促進幸福和諧與永續,但回頭看人類在經濟的發展史,是不是反而加速我們對環境的剝奪?一位科學人從人性和歷史的觀點,值得我們省思,請看<是成長是演化是塵土>。
花亦芬教授在<當那個時刻還沒有到來…>一文記述瑞士史家布克哈特,他可以遊走世界成為舉世大家,卻單單蹲點在瑞士,就像先知不被那個時代所瞭解一樣,他並未被看重。但經過一百多年,從瑞士讓我們看見他的影響,他的主張,在開放的教育啟蒙下,培養具有獨立理性判斷力的人。這也是臺大一直致力奉行的教育理念。
自本期起,張天鈞教授的專欄將從歷任醫學院院長的畫像傳統來談臺大醫學教育,管窺臺灣醫學教育發展史,就以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先生的肖像畫為開端。
經過兩年時間,臺大人與棒球的故事書終於付梓,《椰林大道的棒球傳奇》與您正式見面。感謝吳誠文副校長在百忙中主持此一出版計畫,本期轉載他的序,讀來就知箇中曲折。
另外,校史館有一則尋人啟事,1975年的校慶日,多位外籍校友將臺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翻成各種外文,校史館希望能邀請他們回母校重溫舊事。請大家幫忙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