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溝通修正,第10次人文大樓設計案已獲最多共識,臺大學生代表大會於3月時發布聲明,期校內各界和校友支持人文大樓盡快興建,為了文學院師生的權益,同時也落實民主的真義,尊重所有參與者所做的決定,更為未來校園空間規劃樹立新的典範。

為持續推動大學邁頂,臺大努力爭取第三期「五年五百億」計畫。陳良基副校長參訪日本推動頂尖大學之一的筑波大學,發現這個學校志向不小,在全球已有12個駐點,並以解決全球化問題為人才培育導向,值得借鏡。

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加速老化中,高齡人口的健康照護乃至就業與福利是政府也是你我必須關注的,有鑑於此,臺大將老年研究納入「五年五百億」前瞻計畫當中,為社會政策芻議。陸洛教授從高齡者的訪談研究中歸納出「最適老化」策略為「有價值、有尊嚴、有自在、有活力」,當然前提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晚期。陳峙維教授則從銀髮族自發性組織的「重相逢」合唱團發現其成功之處在於自主性高,不僅是休閒與學習的結合,更擴展至生活上的互助。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較於日本對高齡社會的預備,臺灣的起步晚得多。吳誠文在他的日本行旅中有深刻體驗,而且互相欣賞。我們讚賞他們的遠見與堅持,他們讚賞我們的應變與彈性。我們可以從日本的遠慮得到什麼啟示?請看吳誠文的分享。

這期雙月刊很文學。李弘祺教授回應張天鈞教授前期文章,談肺癆在東西方文學的呈現與意象,多少因著罹病作家的傳世作品,而被賦予浪漫遐思。本期張天鈞教授談雷諾瓦,壯年即併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然痛苦的折磨,非但沒限制住他作畫,反而創造了巔峰之作。苦難淬鍊出他生命的精金。

堅持則磨出紅豆達人。張文亮教授巧遇這位臺大冰店的老板,感佩他探究研發的精神,認為大學教育就在裝備人才認真踏實,不必隨波逐流,而能在日後讓周圍的人認同你的價值。

肝臟和器官移植屬於小眾醫學,因為難度高風險大,而李伯皇教授步步穩健走來,帶領臺大後來居上並執牛耳,行醫執教40年,鐵磨鐵,磨成刃,他是最佳示範。

臺大藥理學奠基於杜聰明博士之藥理學教室,以瘧疾和蛇毒為研究主題,與當時國際學界同步,兼具前瞻性與實用性。蘇銘嘉教授從歷史解析脈絡,讓讀者對藥理學所今日研究領域之多元有系統性的了解。而唯一師承蛇毒研究達40年的黃德富教授則成功地將之應用於抗血栓,抗腫瘤轉移的臨床醫療。

本期保健專欄由吳振吉醫師談老年性重聽,雖說是老化的自然現象,但慢性病及飲食缺乏礦物質會加速重聽的發生,不可不預防。

今年3月杜鵑花節,學校邀請畢業50年的老校友回來團聚,50年的時間,卻彷如昨日。大學生活4年的交情,可是一輩子,黃耀輝的棒球隊友和康宗仰的實驗室夥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