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月數位發展部成立「後量子資安產業聯盟」,許多人都困惑為什麼「量子資安聯盟」都還沒成立,就先成立「後量子資安聯盟」了?一般人由於對量子的陌生與畏懼感,另外也怕被嘲笑落伍與無知,並不敢問這個問題。在量子時代,各種奇怪的量子術語如雨後春筍出現,量子密碼學、量子加密、後量子密碼學、量子安全加密、量子證明加密、抗量子加密、量子安全等都是量子通訊與資安的方法,但正常人聽到『量子』兩字後都是滿頭問號,更何況是量子XX?這些名詞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量子密碼(Quantum Cryptography, QC)與後量子密碼(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PQC)這對難兄難弟,一個量子,一個是算法,一個物理為主,一個則以數學為主。PQC的出現更早於QC,所以量子密碼學界常見的笑話是「為什麼量子密碼(QC)都不存在,就開始研究後量子密碼(PQC)?」,還有一個類似笑話,「後量子密碼中竟沒有量子?」
要了解QC與PQC的差異,必先了解現在使用的古典密碼(Classical Cryptography, CC)。二戰時,各國的電報都會利用密碼本加密,收到同盟電報後就用密碼本解密,所以就算被攔截,敵人也無法了解含意。CC的訊息加密是依賴複雜數學,CC,PQC與QC的差別也在於不同來源與使用方法。
東西方由於文字特性不同,發展出不同加密方式。西方的拼音字母,用數學的一對一映射法即可加密,最出名的就是凱撒密碼。例如love,字母向右位移3個位置,就變成oryh,收訊者只要將轉換順序再左移3個位置,就了解原意。《福爾摩斯探案》中「跳舞小人」的暗號與密碼也是一對一映射的加密法。摩斯電碼將英文字母或數字,換成由「-」及「.」的組合來代表,由於永不變換,許多人並不認為是一種加密。
中國最早加密文書是姜子牙的陰符與陰書,陰符使用形狀大小各異的物件來代表不同意思,例如「大勝克敵符」,長1尺;「破陣擒將符」,長9寸等。陰書則採用『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把資訊分成三份,書寫在三枚竹簡上後分開運送。到達目的地再將三枚竹簡合而為一,讀取完整訊息。傳送過程中即使被敵方捕獲,由於只有部分資訊被截而不致洩漏。
中國古代加密方式有:
一、替代法:每一字元都換成另一字元或符號,類似於西方的凱薩密碼。
二、藏頭與藏尾法:藏頭與藏尾詩也是一種加密,但也可以藏在詩中任何位置上。例如『誰解我心愁,陽明喜重遊,觀音歡賞海,獨缺你同遊。』各句的第三字傳達『我喜歡你』的密文。
三、標示法:在平淡無奇的文書中,利用約定位置來傳達密文。標示方式也可以利用紙張上的摺痕,或先約定好的特定位置來溝通。
四、反切碼:戚繼光用「反切」來進行編碼,通常以兩首詩詞來加密。第一首是聲母詩,『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詩詞中的15個字分別編號為1-15。第二首則代表韻母,『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詩歌的36字按順序編號為1-36。當時發聲有八種聲調,也依序編號為1-8。例如傳送密文的編號是“12-36-2”,12是聲母「蒙」字,36是韻母「溝」字,2是聲調的二聲。則“12-36-2”就很容易解讀為「謀」字。「反切」加密的優點是每次戰前可以隨時變化所用詩詞。
五、字驗法:打戰前約定好一首五言律詩,以唐代杜甫的《春望》為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如果軍隊在糧食將盡,前方從密碼本中查出「請糧料」的編碼是第九,而《春望》中的第九字是「木」。於是請糧將領就將「木」字寫到普通公文書牒中,並在「木」字上加蓋官章。指揮所收到公文後,看到蓋官章的「木」字,就知道急需糧食補給。每次作戰前,指定一首律詩作為密鑰,前後方據此進行加密通訊。
六、字謎法:將文字的內容打亂或隱射,即使被截取也無法了解內容。武則天時,徐敬業請駱賓王寫首童謠給裴炎:『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看後非常高興,立即回封信,只寫了「青鵝」兩字。官方截獲後大思不解,武則天卻猜出「青」就是「十二月」,「鵝」是「我自與」。意指裴炎告訴徐敬業可在十二月起兵叛變,我會於城中做內應,裴炎因此被殺,武則天並出兵擊敗徐敬業和駱賓王。武則天如果破解不了密文,駱賓王也不會因此不知所終,甚至可以做出更多超越「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驚世之作。駱賓王童謠中的兩片火就是炎,而緋衣就是裴,小兒當殿坐則是指裴炎的兒子要當皇帝,而使得裴炎立即同意參與叛變。這種中文特有加密後來演變成燈謎。
近來密碼專家分析135萬人的ATM密碼大數據資料後,發現有三種主要型態,(1)ABAB,例如0505, 1919 等;(2)使用者的生年,例如19xx,20xx等;(3)使用者的特殊日子,例如生日用1025、0916等。這可能因為銀行定期要求改變密碼,多次強迫疊代後就迴歸到這三大類的密碼誤區。
數學加密法在設定ATM四位密碼便不會迴歸到三大愚蠢組合區,例如使用四次方程式f(x)= (x-2)(x-1)(x+1)(x+3) 作為設定ATM密碼的多項式,當第一次設定密碼時代入6,就產生4579,要換密碼時就改成代入5,也就變成3468,容易使用而且不易破解。目前CC所使用的數學複雜度遠超過多項式,但基本原則就是要簡單加密而困難破解。CC可分為兩大類:對稱密碼術和非對稱(公鑰)密碼術。對稱加密常用於網路通訊端對端加密與手機硬體加密中,許多ATM卡、金融卡中也使用。非對稱加密則有主要有兩種:(1)採用ECC(橢圓曲線密碼學)作為數位簽章機制,例如區塊鏈與比特幣中。(2)採用 RSA 加密來確認使用者身分,例如政府自然人憑證以及金融體系中。目前RSA與ECC密碼都有容易檢驗而古典電腦無法破解的特性,但到2030年前後,量子電腦可能每試兩次就可破解一次,因此CC便將崩潰。對稱密碼就像個人信箱的開或關都是同一把鑰匙,非對稱密碼則提供公鑰給所有會員,但是又為每個會員打製一把專屬私鑰。就像圖1,在公共信件室內的個人信箱,任何有公鑰的人都可以進出公共信件室,放東西在任何信箱中,但只有私鑰可以打開個人信箱取出物件。
圖1:(A) 對稱密碼就像是信箱的開與關都用同把鑰匙,發送雙方都可以打開信箱存取資訊,但也容易被有心者偷走與破解。特務007用私鑰開啟7號信箱,但駭客手上也有7號信箱鑰匙。
圖1:(B)非對稱密碼就像只要有公鑰,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信件室,但只有私鑰可以打開個人信箱取得訊息,保密性高且不易洩漏。由於除了私鑰,還多一把公鑰,非對稱密碼也稱為公鑰系統。特務007用公鑰打開信件室,駭客手上只有公鑰,但沒有007的私鑰,仍然無法竊取資料。插圖為大同大學何明果校長繪製。
秀爾量子演算法(Shor algorithm)雖可破解RSA密碼,但目前仍沒有量子電腦可用來破解CC。但因為「現在收集、稍後解密」(Harvest now, decrypt later, HNDL)的資安顧慮,必須開始改變現用密碼。專家就提出格密碼學(Lattice-based cryptography)等數學方法來開發量子電腦也無法破解的PQC。美國NIST在2016年便啟動PQC標準化進程,2024年選定CRYSTAL-Kyber作為密鑰封裝機制(KEM),及另外三種加密方式,CRYSTAL-Dilithium,SPHINCS+和FALCON,作為用於數位簽章演算的國家標準。2024年八月更宣布聯邦資訊處理標準(FIPS),把上述四種依序重新命名為FIPS 203(ML-KEM)、FIPS 204(ML-DSA)與FIPS 205(SLH-DSA),第4個標準FIPS206(FN-DSA)將於年底推出。FIPS 203是通用加密類型,而其他三種則屬於數位簽章的主要標準。將全球密碼系統由CC換為PQC需要很長時間與龐大資源,NIST粗估僅美國聯邦機構至少就要71億美元,而全球移轉的開銷將更為驚人。預計到2035年,可以先將有長期資安顧慮的系統都轉移到PQC加密體系。
QC 與 PQC 完全無關,PQC利用數學難題來開發防禦量子電腦攻擊的加密方案,QC則是利用量子物理來保障通信安全。古典通訊和量子加密通訊都使用光子傳遞訊息,但古典通訊中的訊號是由大量光子共同組成,也因為統計效應而消失量子特性。QC是編碼在單光子的量子態上,根據不可複製特性,如果有人竊取並試圖讀取訊息,量子態的改變會被發現。QC是用量子糾纏來加密,但訊息傳遞速度並不會超過光速。CC的安全保證來自古典電腦無法破解密鑰,QC則有量子糾纏特性保障安全。量子通訊結合量子力學和資訊理論的特點,量子金鑰分發(QKD)受到物理定律的嚴格保護,可以防止竊聽提供絕對的通訊安全。目前QC的瓶頸在於糾纏光子的輸送損耗,只能在約百公里內有效傳送,長距離必須透過中繼器來加強訊號。量子網路的中繼器有三種,量子中繼器,可信任中繼器與安全中繼器,由於「全量子網路」仍未出現,因此目前實施的是量子網路與古典中繼器的混合式系統。
「古典密碼學」依靠數學的複雜性,「量子密碼學」利用量子力學,而「後量子密碼學」則是專指有能力抵禦量子電腦攻擊的困難數學。下表中列出CC,QC與PQC的特性對照,並試圖釐清QC與PQC只是名字類似,但兩者其實毫無關係。
表1:古典密碼(Classical Cryptography),量子密碼(Quantum Cryptography)與後量子密碼(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特性說明對照表:
名稱 |
古典密碼(CC) Classical Cryptography |
量子密碼(QC) Quantum Cryptography |
後量子密碼(PQC) 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
加密原理 |
使用如大質因數分解,離散對數或橢圓曲線離散對數的數學「難題」來加密,超級電腦無法在合理時間內破解密文。 |
利用量子定律加密,主要是使用物理學的原理。量子密碼受到保護,即使量子電腦的運算能力無法改變物理定律。 |
防禦量子電腦攻擊,主要是發展格密碼學等量子電腦也困難破解的數學加密。 |
保密性 |
古典電腦需要數千年才能破解,除非駭客能竊取金鑰,否則是安全的。 |
根據量子力學,量子通道無法在不被偵測到情況下被任何人竊聽與攔截。 |
利用複雜演算法保障可靠度,但並不保證未來通用型量子電腦無法破解。 |
硬體設計要求 |
現有通用硬體設施即可 |
需使用特殊的量子硬體。 |
不需要增加複雜的硬體。 |
傳遞網路 |
適用於所有數位通訊介質,包括RF無線網路和光通訊。 |
目前僅適用於自由空間或是光纖上的光通訊。 |
適用於所有數位通訊介質,包括RF無線網路和光通訊。 |
中繼器 |
使用現有的數位中繼器技術。 |
三種類型的中繼器在發展:可信任中繼器、安全中繼器和量子中繼器。 |
可使用現有的數位中繼器技術。 |
硬體網路設施 |
使用目前的行動裝置通訊。 |
需要新的硬體和通訊基礎設施,成本將更高。 |
與目前的行動裝置通訊相容。 |
加密方式與主要算法 |
利用數學與電腦,有多種加密版本使用於各種不同用途上。主要有凱撒密碼,AES,RSA,ECC等。 |
利用光量子糾纏有保密功能,不需要另發展數位簽章。目前由於技術所限,僅傳送量子金鑰,而QKD有BB84, E91等。光量子傳播量足夠時,將可出現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
利用數學與電腦,目前正開發基於格密碼學等問題的多種加密版本,也可做為數位簽章。目前有CRYSTAL-Kyber,CRYSTAL-Dilithium,FALCON和SPINCS+等。 |
適用場所 |
教育,低保密與快速加密。 |
重要金融與國防資料,需要有量子通訊設施 |
需要高保密環境及有較佳之電腦相關設備 |
挑戰與發展 |
發展成熟,需要密鑰管理且安全性相對差。 |
發展初期,硬體設備昂貴且糾纏光子無法長距離傳遞。 |
全球標準化進行中,目前相對安全。 |
《老子》提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周易》也記載「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而韓非子的《說難》中則說:「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資訊洩密會導致事情失敗,即使是無心之失,也會危及安全。『機不密,禍先行』,但真正問題是這世界上真有永遠保密的資訊嗎?維基解密(WikiLeaks)的出現或許就已告訴大家,『事無不可對人言』的誠實政策才是保密最佳方案。
由於數位網路世界中互動頻繁,互相勾心鬥角,竊取資訊謀取私利,保密變成維護權益的必要手段。企業或政府目前都使用CC的AES或RSA來保護資料,古典電腦需要數千年才能破解大數分解和離散對數上的難題,除非駭客能竊取加密金鑰,否則加密文件是安全的。所以也有人說,資訊保密其實是信任數學。現在的量子科技與密碼學就像卡通影片『湯姆貓與傑利鼠』,當老鼠變聰明,貓也就只好厲害起來,市場需求是一切進步的動力。許多大型企業擔心『現在收集、稍後解密』的資安攻擊,所以密碼必須立即遷移到PQC,因為有些機密是需要永久保密,如果不使用PQC保護,即使在未來洩密,後果仍將不堪設想。NIST 2024年正式啟動PQC後,QKD的必要性已經引起專家的質疑,除了目前QC硬體設施昂貴外,另外只傳送金鑰而不能傳送完整信息也似乎是殺雞用牛刀。
「後量子密碼」不僅是為了量子時代的資訊安全,而更是要保護現在資訊的永久安全和隱私。「後量子密碼」利用數學複雜性上來加長量子電腦的破解時間,其實與量子特性並無關係,所以正名為「後古典密碼」或是「抗量子密碼」,甚至「進階數學密碼」更名符其實。新的PQC雖然可以抵抗Shor演算法的破譯,但尚未證明在更新的量子演算法及通用量子電腦攻擊下仍無法破解。未來量子密碼與後量子密碼的貓與老鼠互動遊戲仍將持續,量子跟古典間的競合,將是未來盛宴的主角。PQC是數學上的加密防禦,而QC則通過物理手段提供量子的安全保障,因此也有人提出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QSDC)方案,將PQC與QC混合,在短距離用QC做量子通信,而利用PQC在安全中繼站內自動收發,完美結合古典與量子才是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式。有詩為證曰:『平盤算卦聲聲撞,籌子多維粒粒敲,量力自然成萬物,鑄成矩陣沸天霄』。
張慶瑞小檔案
1979年畢業於臺大物理學系,1988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物理博士學位,1989年二月進入臺大服務,曾經擔任臺大副校長並代理校長。
張教授從事微磁學數值研究與自旋傳輸機制,已發表280篇以上專業論文並獲得28個專利。他是美國物理學會(APS)與國際工程學會(IEEE)會士。曾擔任亞洲磁性協會理事長,及臺灣磁性協會理事長暨臺灣物理學會理事長。近來曾主持NTU-IBM量子計畫,積極加速培養新興跨領域人才。近期推動量子計算相關研究,應用於新材料、新藥物合成,與財務金融領域,並創建臺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擔任理事長。於2022年擔任中原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並兼任校級量子資訊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