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長對今年新生談話時,提出三個具體方向,期他們能好好把握未來4年,一是善用臺大資源,裝備自己成為通才;二是關懷他人與生態,致力於解決環境問題;三是追求自我實踐,創造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這應該也是所有臺大人進入社會後所戮力以赴的理念。全文詳見本期「校長開講」。
學術評鑑是衡量一所大學總體表現的指標之一。近年臺大以「華人頂尖,世界一流」為目標衝刺百大,今年創校80年,也以「臺大八十,邁向百大」為口號,表現如何?黃慕萱教授指出臺大在ESI統計之論文數世界排名67,惟被引用次數210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可喜的是在工程、材料科學、藥理學與毒物學、農業科學、化學等領域的被引次數都在百大之內。
《臺大校友雙月刊》10歲了!加上前身季刊2年,共12歲,如果對照人生也該小學畢業了。感謝許許多多校友的批評指教、支持鼓勵,這本雜誌才能持續至今,這期間本刊也陸續開發臺大人、保健天地、臺大校園資產等系列叢書,回餽讀者,未來我們將以具開創性主題、以貼近校友需求為導向,繼續為您服務。本期特由季刊創辦人張秀蓉教授及現任總編輯江清泉教授與您談談這兩本雜誌創刊緣由和經過,為這段歷史留下記錄。
臺大80歲,本期校慶專欄的「臺大家族」卻有百年史。怎會?農推系校友蔡昌里先生溯及岳父張苕旭教授的三代臺大人,而登山社則是串連情誼的X軸。醫學系校友謝豐舟教授來自百年景福家族的第三代,從臺灣第一代外科醫生謝唐山起算,綿延四代,與臺大、乃至臺灣近百年史休戚與共。化學系畢業的戴桓青則是另一個百年臺大家族的第四代,而且「人多勢眾」,不可勝數。刻正在美深造的戴桓青亦坦率建議,臺大要百尺竿頭,在研究方面應有個別資源配合及彈性空間,讓研究者發揮創意。
誠如謝豐舟教授所言,隨著時代的演變,臺大會加入不同元素,從而造就了臺大的diversity,本期幾位不同世代校友寫「我與臺大」正反映此一特質。最資深的臺大人劉盛烈教授從臺北帝大第七年起就進入這所大學,看盡起落,以三景喻之,文末期望臺大對人類當前迫切的危機能有所貢獻。法律系畢業的馮啟人教授離鄉背井來到臺灣,屬於50年沉睡中的世代,卻有過不平凡的日子,走過反共抗俄,故事引人入勝。去年本刊駐刊作家劉黎兒則是解嚴前沉悶的70世代,幸好30年前臺大沃土已是足以培養雜家的溫床,不獨謝豐舟以基因自況,劉黎兒覺得自己也有臺大基因,而且感覺隨著年齡越來越明顯;你對臺大的感覺如何?用劉黎兒的公式「1÷年齡」除除看吧!和碩聯合投資長蘇豔雪校友在臺大時社運正熾,她仍專注於課業學習,有餘並參與社服,她從工作經驗中有所體會,建議臺大應要再提高對學生的要求。最後,編輯室整理了這10年間受訪的臺大人的經驗,漫談他們的志與業,可借謝豐舟教授一句話形容,那就是『臺大成就了臺大人,而臺大人也成就了校友』。
本期「椰林風情」為您介紹臺大博物館群新成員-臺大檔案室。該室藏有150萬件檔案,不只是臺大發展的見證,透過活化利用,也兼有研究、教學及社教意義。另「地質典藏系列」帶您瞧瞧校園的兩種老石頭-唭哩岸石和凝灰岩。
戴勝益造訪不丹、寮國與緬甸,是什麼樣的文化讓這些國家的人民安貧樂道?且隨他走入天堂之國,暫時忘卻現實的紛擾。
時序入冬,又將進入流感流行季節,請看吳宗儒醫師及黃立民醫師專文,告訴您為什麼要打疫苗,及如何預防流感。而姜世明教授則教您如何打民事官司,當然只為預防萬一,備而不用最好。
最後,別忘了!11月校慶活動多多,回母校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