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尚未上小學時,記得有個週末,吵著要出門玩,但母親及其他兄姊忙。母親就交代最大的孩子(蔡平里教授,已自園藝系退休),代為照顧家中這最小的孩子。
於是大哥把我帶到臺大校園內逛了幾圈,包括園藝系的實驗室及溫室,動物系辦公室(當時還放有動物骨骸)等。之後,大概嫌帶這小鬼太沒意思,就帶出校門(當時瑠公圳尚未加蓋),把我放到懷恩堂的主日學班,而他或許做實驗或找球友打籃球去。直到近中午時,才從主日學班把我帶回家,向母親交差。
或許是這樣,我就此與臺大結緣。小學畢業後,考初中(市立大同),考高中(省立建國),都一路順風。考大學前也自認為非臺大我莫屬,自信滿滿,竟然對「三民主義」這種教條科目不屑一讀,該科也因此得低分,害我差點與臺大斷緣。惟放榜時很幸運,仍考上了“農業推廣學系”(今年改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大姊夫(當時服務於合作金庫)很高興,還請我去新加坡夜總會看SHOW,以作為我的成長賀禮。
當時,大學對我而言只是個“概念”,念大學是求個“身分”及“人格養成”,是成長過程的階段目標,我從未想到大學是獲得學術位階或謀生技能之所在,而臺大不過是這個過程的首選。
大學4年,我秉持著這個概念,把學業成績、社團工作(以登山社為主)及多交益友等同齊觀,4年時間快速飛逝。沒想到畢業前交女朋友,竟然又看上教授的女兒,臺大與我的緣分再添一層。內人張慶貞是我的系妹,小我一屆,也參加登山社,熱心社務,我們成了系對兼社對。然而這樁婚姻可是得通過岳父大人張苕旭教授,及岳母大人張羅春杏女士(羅銅壁教授的大妹)點頭同意。有時總覺得不解,為什麼自己總愛在臺大人圈子裡打轉?
民國60年臺大畢業,62年海軍預官退伍後,我即進入國泰產物保險公司(今為富邦產物保險公司)服務,63年底結婚。結婚時證婚人是楊懋春教授(已逝),介紹人是劉清榕教授伉儷。65年春長女蔡世瑩出生,66年秋長子蔡文傑出生。內人進入豐年社服務25年後退休,我則在97年從富邦公司退休,幾乎都是從一而終。富邦金控總裁蔡萬才先生,及他的2個兒子也是臺大校友。
經過內人和我用心教養18年,沒想到女兒從龍安國小、龍山國中、北一女中,也一路順利考上臺大物理治療學系,畢業後服務於國泰醫院,現已婚,近年回系修讀碩士學分。兒子從龍安國小、龍山國中、成功高中畢業後,也考上臺大職能治療學系,現正攻讀臺大資訊研究所博士班。
俗語說:「壞竹也會出好筍」,有人說「呆人呆福」,或許我空懷理想度過這些年,沒出國深造,老天也會眷顧這個呆女婿吧!讓內人有幸登上臺大“三代同堂”榜。同事、鄰居、朋友與登山社伙伴們,偶會以欽羨的口語說「你家真是一門呆呆…臺大」。其實夥伴中一門俊彥的不在少數,只是有的未達三代,有的其中一代念國外名校去了。我則很懷疑,為何我這種只是愛求知,但不是愛讀書的人竟和臺大結了這麼多不解之緣?
念臺大是目標,也是過程,在臺大4年中,我不敢說對得起所有教過的師長,但結交不少到現在仍永不忘懷的好友。出社會後更是配合許多前仆後繼熱心的社友,尤其不能不提及的是周永嘉和孫人先夫婦及陳明聰夥伴等,他們為登山社的永續生存奉獻了長期且可貴無私的心力,並繼續培植未來山社第二代、第三代的情誼。
社友們向政府註冊了社團,名為「臺灣山谷登山協會」,“山”孕育出在校生山胞真誠無我的感情,“谷”凝聚著畢業校友夥伴豐厚不涸的友誼。前後相距50年的山社社友約有300至400人,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東西南北,經常利用這個協會所經營的網站(網址:www.mountain.org.tw),隨時互相聯繫、交換訊息。更常相邀一起旅遊、登山…,永誌生活在大自然的理想及抱負。
或許對這群社友而言,臺大=登山社+……等等,社友們的情誼不但跨出校園,跨越一生,更跨過世代,創造出念大學的另類理想、友愛與永恆,不是嗎?提筆到此,那首充滿熱情理想的社歌唱聲又不禁裊繞在耳際…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裡,大自然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的心地像太陽…,我們的意志像岩石…,我們的活力像松柏…,
我們的情誼像不涸的泉水…,我們的抱負像雄偉的堡壘…,
我們是自然的追求者!
誘惑,打不動我們的心!打擊,不能使我們退縮徬徨!
來!來來!來!來來來來吧!年青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
一同工作,一同成長!一同工作,一同成長!
在這廣闊的大自然裡,緊緊的團結!團結!團結!來實現我們的理想!
蔡昌里之三代臺大人
岳父 張苕旭(1923年生/1997年歿)
係1942年4月入臺北帝大預科,1944年9月臺北帝大預科畢業。1944年10月入臺北帝大化學科,1947年6月臺大化學系畢業。1947年8月臺大化學系助教職至1994年2月臺大名譽教授退休。迄今應為臺大人第66週年。
筆者 蔡昌里(1949年生)
係1967年入農推系,1971年農推系畢業。迄今為臺大人第41週年。
內人 張慶貞(1950年生)
係1968年入農推系,1972年農推系畢業。迄今為臺大人第40週年。
長女 蔡世瑩(1976年生)
係1994年入物理治療系,1998年物理治療系畢業。迄今為臺大人第14週年。
長子 蔡文傑(1977年生)
係1995年入職能治療系,2000年職能治療系畢業。迄今為臺大人第13週年。
附記:
蔡昌里長兄蔡平里係臺大園藝系教授退休,蔡平里的長子蔡文哲(臺大醫科畢業)及次子蔡文浩(臺大土木系畢業);三兄蔡理里的次女蔡佳穎,現臺大獸醫系肄業,也是臺大人。
圖說:
圖1:23年前我們一家與張教授夫婦同攝於瑞安街宿舍。
圖2:張苕旭教授1994年榮退,與陳維昭校長合影。
圖3:左1翁通楹教授,左3張苕旭教授,右1林瑞槰教授,他們是臺大教授登山隊創始人,此登山隊已持續近30年的聯誼活動。
圖4:這是25年前每週日登政大後山樟山寺的教授們合影,小娃蔡文傑舉手軋一角。
圖5:山社校友於1992年第一次登富士山。
圖6:張教授偕兒孫們14年前遊樟山寺留影。
圖7:同是臺大人,右1蔡平里教授,左1蔡文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