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北二中(現成功高中前身)學生時候,親眼看到臺北帝國大學創設於富田町(今羅斯福路4段1號,1928年)。我考入化學科時臺大已有7年歷史。我畢業後留校作研究,得學位後任副教授,留職赴美進修2年,然後回校擔任教授30餘年,退休後受贈名譽教授,至今,做「臺大人」73年了。可以說見證了臺大80年全部的歷史,當臺大人的時間占80年全史的90%以上。
今年臺大要慶祝創校80週年,我很高興能夠參加盛典,並認為是我的莫大福氣。因為我是臺北帝大化學科畢業的本國人當中,唯一生存的古董人物,也可能是現存臺北帝大畢業生最老的了。
臺灣這塊土地可能已經存在上萬年,或許更久,然而近幾千年來都沒有歷史記載。漢人移入臺灣400年,已將平埔族完全漢化。1895年臺灣被清國出賣給日本作殖民地,日本統治臺灣50年,卻未能將臺灣人完全日本化。但他們確實做了許多建設。他們的政策是養雞取蛋,臺灣人當長工,替他們養雞:產米、產糖、產樟腦、產茶、產煤、產鹽等,當然日本人是頭家。
為了幫助臺灣生產及生活安定,日本於1909年設立臺灣總督府研究所,並於1922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內設衛生部、工業部、農業部、林業部等4個單位。當中的衛生部、工業部2單位設在今教育部所在地。中央研究所有許多專家能力不錯,也協助過臺北帝國大學的創設。同一年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也設立中央研究院,因此臺北帝大與中央研究院是不屬於同一國家的兩個學術機關。中央研究所是日本人於1922年在臺灣設立,二戰後消失,而中央研究院是國民政府於1928年在中國大陸成立,然後隨國民政府遷臺,再經多年重建,始有今日在臺北市南港區之規模。
1928年日人創立臺北帝國大學的理念是建立一所高水準的學術機關,便於研究及培養將來向外(南方)發展的資料及人才,並且領導改進現有農業生產為初期的目標。當時大學教授的任務有教學及研究兩方面,兩方面的經費、人事安排都有規定,並授予教授許多權柄,可自由支配一切經費、人事。創立時只設理農學部及文政學部兩學部,教授陣容亦精選優越人才,所以學術研究很活潑,研究業績亦不錯,大有旭日上升之勢。隨著日本社會軍人跋扈向外侵略,臺灣也脫離重農政策轉向工業化,於是臺北帝大增設醫學部、工學部,增設南方人文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南方資源研究所等,聘專家專做研究不培養學生。另一方面大學內設有「大學院」相當於Graduate School。大學畢業生已有學士學位者可再考入「大學院」專做研究,提出論文經教授會審查通過者可授予博士學位。此時期可說是臺大欣欣向榮的時期。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敗退,放棄臺澎領土,陳儀奉命軍事接收臺灣成立臺灣省政府,羅宗洛博士等人以教育部特派員身分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此時停辦大學院,只養成學士並增加學生人數,各學部名稱改稱學院,各學科改稱學系,教授的任務是教學,至於研究與否,在無任何設備經費支援下,由教授自行決定。如此改變,若以普及高等教育眼光來看是好事,然而其不重視研究的傾向,也可以說是大學的墮落。當時中國大陸的大學,因長年政治、軍事動搖,無法做好研究,臺灣大學也一樣,殊為可惜!從日治時期就在臺北帝大服務的學者不甘心如此墮落,只好以個人的力量艱苦維持研究風氣,其志可敬,其苦值得同情。臺大之惡運不只如此,因戰後接任的幾位校長與省政府之間不十分圓融,經費取得不順利,甚至幾個月發不出薪水,還關閉南方資源研究所等幾個研究所,加上陳儀失政,接收變成劫收,殺雞取卵的結果導致經濟大亂,物價爆升、一日三漲,乃至於以新臺幣1元換取舊臺幣4萬元。臺大人在如此環境中能夠生存已是奇蹟。這段時期可以說是落魄時期。
1949年傅斯年先生接任臺大校長,大有改進之勢,可惜到任未滿2年就辭世。1951年錢思亮先生就任臺大校長,力圖充實發展,數年後又得胡適先生向政府建言組織長期科學發展基金會,以該基金會支援學者之研究是遲來良策,臺大之苦撐研究活動於是見到曙光。1956年先開辦化學研究所培養碩士,大約1969年待化學研究中心成立再辦博士班培養博士,至此始恢復從前原有之水準。落魄時期的臺大進入恢復期了。
長期科學發展基金會後來改名為國家科學委員會,隸屬行政院,成為固定永久機關,對科學研究活動提供有利的援助與鼓勵。許多臺大的科系,因而能充實設備,成立研究所,招收碩士班甚至博士班學生。落魄惡運結束,臺大再度展現研究活潑的盛況。
其後臺灣逐漸增設公私立大學,30年暴增至現今近150個,品質優劣參差。高等教育發展乃拜臺海和平之賜。在這樣的高等教育膨脹時期,許多臺大人也有貢獻,然而大學、學院氾濫應是教育部監督不嚴過寬的結果。
臺大在此大學氾濫時期屹立不動,急速發展新學院,增設多種研究中心,新開生命科學領域,擴建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增設醫院公館分院,充實圖書資源與貴重儀器,興建多棟研究大樓,擴大與國外知名大學交流等,大有輝煌進步實績。時入21世紀以後更加速發展,以衝入「世界一百個好大學」為目標,國家更以5年500億元之經費幫助有實力之大學做頂尖科學研究,臺大當然是最被期待的大學。希望母校早日邁向學術之巔峰。
人類鑽研科技所獲得的新知,使我們的經濟更富裕,身體更健康、長壽,交通更便捷,生活更幸福,人口增加更快,然而負面的災害也不能不去面對。龐大的人口不斷地消耗有限地球資源,每個人(甚至動物)都在消耗氧氣而產生二氧化碳,工廠、汽車、飛機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大規模森林大火等已使大氣中之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增加;如果大氣中含氧量不足以支持我們的生命,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大氣變質引起溫室效應,冰山溶化導致海面升高、陸地減少,工業發達引發酸雨、汞、鎘、鉛等毒素,農藥等污染河川、土壤、地下水、海洋甚至農作物和食品,高空的臭氧(Ozone)減少使紫外光直射地面,以及人為的電磁波、輻射線、人工製造生命體等…,都帶給人類很多新問題。
月球表面的傷痕、火星表面的乾涸相,使我們聯想到地球的命運。
人類的將來有太多事情需預測、需研究、需克服的,其責任都落在學術研究機關的肩膀上;臺大既受眾望期待,臺大人自當積極參與此種偉大任務而有所貢獻。這是我對母校的長遠期望。
劉盛烈小檔案
1912出生臺北市南港區。
1930臺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成功高中)畢業。
1934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應用化學科畢業。
1938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科畢業獲理學士。
1945臺北帝國大學授與理學博士學位。
1947至1949在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當研究員,被推薦為美國科學研究促進會(ΣXi Society)會員。
1949-1983任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專攻有機矽化學。
1951-1958任臺灣大學化學系及化學研究所主任。
1971接受中山文化學術著作獎牌、獎狀及獎金。
1982接受中國化學會(臺北)化學獎章。
1986受贈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2005結婚60年慶祝鑽石婚。
2008喜寫短文祝母校八秩之慶,現夫妻雙健。
圖說:
圖1:2007年12月19日,我滿95歲那一天,胸前掛上我滿1歲時之銀牌紀念品坐在桌前之照片。桌上另有幾樣紀念品。
圖2:二次大戰末期臺北帝大學生頭戴角帽、腳綁腿而站在大門前,白色的是文官服。不打領帶而站立在中央的是筆者。
圖3:1998臺大創校70週年時,臺日校友合照於行政大樓前廣場。當時的校長陳維昭教授坐在前排中央(右7),右為辜振甫先生、左為李鎮源教授,筆者位於李鎮源教授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