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雙月刊》自19991月發行迄今,已有60期。常設專欄<校友專訪>共採訪42位校友,包括3對夫妻。這42位校友除一位為EMBA外,在大學部的畢業年代各為1950年代3位,1960年代11位,1970年代14位,1980年代11位,1990年代1位,2000年代1位。原則上以離校20年至40年間者居多。至於就讀科系,概要歸納如下:

學院別

科系

小計

文學院

中文系(2人,一人為夜間部),外文系(夜間部1人),歷史系(2人),人類學系(1人)

6

社會科學&法律學院

經濟系(3人),社會系(4人),法律系(6人)

13

管理學院

商學系(3人)

3

理學院&生命科學院

心理系(1人),化學系(2人),動物系(1人)

4

工學院&電資學院

化工系(1人),電機系(2人)

3

生農學院

農藝系(1人),農化系(1人),園藝系(1人),農推系(1人)

4

醫學院&公衛學院

醫學系(5人),藥學系(1人),公衛系(2人)

8

其中有4位因入學後志趣不符而轉系,包括李遠哲從化工轉化學,陳武雄從心理轉化工,李道明從農化轉社會,夫妻檔李永頌與施淑貞分別從政治、園藝轉法律。

志願。興趣。孰重要

有多少人考上第一志願?這第一志願真是興趣?還是潮流所趨?抑或是家學淵源?在父權社會,父執輩對子女興趣有絕對的影響力,如法學專家馬壽華教授之於臺大法律系馬漢寶教授(1950畢)、自小受薰陶的夫妻檔賴浩敏律師(1961畢)和古登美教授(1962畢),而生達科技范進財董事長(1960畢)、臺灣工銀董事長駱錦明先生(1964畢)、和桐化工董事長陳武雄先生(1964畢)、方大企業董事長張勝凱先生(1964畢,已故)則是因須繼承家業,分別就讀藥學、經濟、化工與化學系。當然還有被強制一定要念第一志願的,如喜歡化學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博士(1966畢)、前臺大外科李俊仁教授(1956畢,已故)有志外交,2人都應父親要求而念醫學系。然千禧年世代的余宛如(2002經濟系畢)則率性地說就是不從父母要她念法律,所以念經濟。

有多少人就讀的科系真的是興趣所在?前財政部長顏慶章先生(1970畢)年少即立志要當律師;「養蝦之父」廖一久博士(1960畢)、HOLA總經理蔡玲君女士(1986畢)都是因成長經驗而對動物、自然產生的濃厚興趣,而分別考上動物系和農藝系,廖一久博士更強調只要合乎志趣,學習目標堅定,即使在當時被視為冷門也能創出一片天地。有趣的是,許多人對文史哲十分著迷,誰說年少不識愁?勁取科技董事長曾繼雄先生(1970畢)念電機系的原因雖曲折,「存在主義」可讓他鑽了牛角尖,而物理他也很愛;工研院IC中心主任吳誠文先生(1981電機系畢)、陶藝家鄭永國先生(1981人類學系畢)、前紐約州立大學研究院李弘祺教授(1968歷史系畢)都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李弘祺甚至放棄電機系榜首而選擇了歷史系;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先生(1985農推系畢)、自耕農賴永坤先生(1986商學系畢)則不約而同都喜愛文學創作。

身教。言教。臺大師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轉系?在接受採訪的校友當中轉系的少,曾繼雄曾有這念頭,不過他還是選擇旁聽物理系和外文系的課;吳誠文、賴永坤也常往文學院跑;可這不表示他們就此荒廢本科的學習,反而有觸類旁通的意外收獲。由此可見,臺大在社會人文及自然科學領域完整,學校也給予較大空間,讓學生有自由選擇本科系以外的課程,延伸學習觸角,所以不必轉系,他還是能接觸到原先所感興趣的學問。更幸運的是,獲得老師的啟蒙與指導。

「治學嚴謹」是臺大老師們留給學生的第一項寶貴資產,如經濟學系張漢裕教授之於中研院院士麥朝成博士(1966經濟系畢),如醫學系宋瑞樓教授之於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博士。誠如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1959化學系畢)所言:『學生對學問的態度取決於老師。』而化學系林耀堂教授、劉盛烈教授、樊德潤教授對追求學問認真的態度,影響了李遠哲一生。前述幾位校友各在其專業之經濟學、醫學及化學領域獲致極高的學術成就。

「思想自由」是臺大老師留給學生的第二項寶貴資產,如社會系葉啟政教授之於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柯志明博士(1970社會系畢),如社會系張曉春教授之於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李道明教授(1975社會系畢),如殷海光教授之於李弘祺博士。李弘祺說民國50年代敢講真話的精神不多見,大師級的殷海光教授和當時甫回國的許倬雲教授都是有見識又敢言的學者。

『本著知識分子的良心,身體力行對社會的關懷,則是學生為人處世最佳楷模』,法律人林永頌(1987畢)與施淑貞(1983畢)夫婦如此推崇翁岳生教授、李鴻禧教授和邱聯恭教授;這不獨是法律系的特色,應該是臺大老師給學生的第三項寶貴資產。

當然,博學多聞是吸引許多臺大人進入學術堂奧的第一步,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博士和物理系張國龍教授的學識淵博,就讓曾繼雄在物理系如沐春風。而顏慶章校友(1970法律系畢)接受法律系王仁宏教授建議專攻GATT,成為國內GATT開路先鋒;同為法律系的古登美(1962畢)因指導教授彭明敏被捕,在徬徨之際獲張劍寒教授指引改念行政法,成為國內女性第一位行政法專家;2位教授適時為學生指引新的研究方向,宛如明燈。最讓吳誠文銘感五內的是電機系陳俊雄教授和郭德盛教授,他們鼓勵他勿放棄本科,讓吳誠文終能在IC測試成為先行者。

在受訪的臺大人當中創業比例頗高,其中有不少人是受到老師的鼓勵,如化工系趙榮澄教授和溫錦榮教授之於和桐化工的陳武雄、藥學系劉秋生教授之於生達製藥的范進財。

社團。社運。抵學分

此外,臺大有很多社團,社團活動提供學生課堂上缺少的實作經驗及人際關係學習的場所,乃至成為日後所謂的人脈存摺。如攝影社創社元老駱錦明即強調,攝影社讓他「從中學到如何合群及彼此容忍,而舉辦首次國際沙龍展更讓他拓展視野」,而人脈也在此時建立基礎,化學系的張勝凱就與他是攝影社同期。20年後,攝影社誕生第一位女社長蔡玲君,這位奧美公司最年輕的總經理說她的組織訓練就在攝影社養成-「沒有世俗利益的目的,只有追求極致的精神」,而以雙修強調攝影社對她的重要性。社團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李道明就知道,他將課餘時間都投注在視聽社、接辦《影響》雜誌,出國改念電影,終以電影為畢生志業。除了攝影社、視聽社以外,合唱團是另一個熱門大社團,臺大合唱團誕生了譽享國際的指揮家呂紹嘉(1982心理系畢)、鋼琴家蔡采秀(1974哲學系畢)和陳芳玉(1964藥學系畢)、作曲家林二(1948?電機系畢)。在沒有音樂系所的臺大,臺大合唱團的重要性誠如呂紹嘉所言,不僅「孕育他成為指揮的搖籃,更伴他度過年輕時代最美好而豐富的時光」。迄今,校友合唱團每年都有演出,今年更擴大為臺大八十校慶公演。

藝文素養而外,沒有運動系所的臺大,運動社團和校隊就成了臺大人課餘鍛練體魄的選擇。自日治時代即成立的棒球隊即為其一,二年級生賴浩敏和有「臺灣職棒之父」之稱的洪騰勝學長(196?;兄弟飯店董事長)是球友,2人後來都為臺灣棒球奉獻甚多心力與財力;四年級生吳誠文還是臺大棒球隊唯二的少棒國手,與一干同好為臺大棒球隊創造全盛期,更結為至交。棒球讓他學習團體活動,早早體認「球是圓的」的道理,「比賽不到九局下三個出局數結束,恁誰也不能篤定贏球」。另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團是橄欖球隊,OB隊每年聯誼,二年級生廖一久、陳武雄和五年級生吳東傑都是健將,他們也異口同聲呼應吳誠文,「打橄欖球讓我有不服輸的精神」,所以廖一久能在當年物理旋風中堅持冷門的水產養殖並開啟臺灣養蝦王國時代,陳武雄斷然結束紡織家業轉換至化工業而躍為大企業,而吳東傑更在社運的道路上20年如一日,試問能有幾人?

雖身處學術象牙塔,臺大人並不自外於社會,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柯志明博士、韓裔牧師曹鈴姬(1980)因是228事件受難家屬,對政治本就比一般人多了幾分敏感,尤其在戒嚴時代,許多人都有過所謂黨外運動的經歷,乃至因此身繫囹圄,廖一久就因反對蔣中正違憲連任被捕入獄8天;張勝凱因參加政治活動被列為黑名單,讓他死心塌地的留在巴西開創事業。蕃薯藤創辦人陳正然(1981社會系畢)認為70年代以後臺灣民主改革臺大人責無旁貸,臺灣退出聯合國(1971)、臺美斷交(1978),像引信般引爆臺灣社會運動,如火如荼,而鄭南榕自焚事件(1989)衝擊最大,當時已在學校服務的茅增榮(1981夜中文畢)也在遊行隊伍之列,惟角色不同,「當時臺大校門前廣場天天上演民主牆VS.愛國牆的戲碼」;李道明也指出當年熱血青年號召的「百萬小時奉獻」運動,即催生了臺大許多社服性社團。或許1960年代以前,白色恐怖的記憶讓許多人選擇沉默以對,19701980年代則有較多臺大人投入不等的社會運動,解嚴後政治議題得到舒緩,也使得關切的焦點擴大至弱勢族群如農民、原住民,對社會公義如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教育改革等,而由19903月的「野百合學運」為學生運動劃下一個段落的句點。一本打橄欖球的拼勁,吳東傑迄今仍秉著當年的使命感,藉著綠色陣線繼續推動環保運動,而在20世紀末接觸到農民運動的余宛如,則改以商業手段扶助小農;臺大人對社會的關懷在兩個世紀之交有了巧妙的傳承。

創業。志業。學與用

不論所學為何,參加的社團也各異其趣,這群臺大人共同的經驗是「臺大讓他們豁然開朗」。1966年醫學系畢業的伍焜玉說『臺大讓鹽埕來的窮小子心志放大,發展無限』,同樣來自鄉下的清水男孩、1977年中文系畢業的戴勝益也說『臺大增加我的信心與創意』,1965年歷史系畢業的蘇綏蘭就表示:『所學對心性幫助甚大,校園則成就學子廣大的視野與胸襟』。

所以,日後工作是不是科班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發揮所學?這41位臺大人當中,在學術界發展的有11人,在行政部門服務者有4人,專業經理人3位,藝文工作者2位,NGO、牧師、自耕農各1位,而自行創業者有18人,事業觸角遍及各行各業。

在學界工作最符合一般人學以致用的想像,而且這11位都是科班出身,而他們做學問最大的動力來自「理想與使命」(院士麥朝成所言)。經濟學者麥朝成院士的理想是「以適度成長取代高成長,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生活謀取平衡」;法律學者馬漢寶教授和外科李俊仁教授都要讓臺灣走向國際舞台;社會學者柯志明教授及李道明教授則以建構本土史觀與電影社會史內省為臺灣尋找定位;不論各自理想為何,誠如臺大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院士所言,他們都「以貢獻世界為懷」。

除在學術界服務外,比較專業的系所如法律系畢業的賴浩敏就和同學合作成立萬國法律事務所(1974),林永頌與施淑貞夫婦自行成立永信法事事務所(1991)。多數創業者如經濟系畢業的余宛如成立「生態綠」貿易公司(2008)、公衛系畢業的蒲若芳(1991畢,2001臺大公衛所博士)創立「日祥醫管」(1997)、園藝系畢業的林碧霞(1974畢,1992臺大園藝所博士,鑽研土壤污染)負責「永昇圃」生技(2002)、社會系畢業的李道明曾成立「多面向」電影公司(1991-2000)、電機系畢業的曾繼雄創立「勁取科技」(1999)、藥學系畢業的范進財創立「生達製藥」(1967)等,事業標的原則上都在大學本刊範疇內,而年紀從最年輕的28歲(余宛如)到55歲(駱錦明)不等,可見年齡不是問題。

比較特別的是在完全陌生的領域如餐飲創業的戴勝益和蘇綏蘭,一是中文系畢,一是念歷史的。戴勝益「九死一生」的堅持,將王品集團打造成為臺灣首屈一指的餐飲企業,事業版圖已向國外擴張;而蘇綏蘭走的是個人品牌路線,在美國紐約成立「蘭苑」並遠赴法國學習廚藝。還有念商學的賴永坤,返鄉接手父親的果園,鑽研加工有成,也善用管理所學,於1999年獲選為模範農民,「芒果哥哥」之名不脛而走。陳正然以臺灣文化改造為職志,創立臺灣第一個與微軟合作的非美地區搜尋引擎「蕃薯藤」,是一位有遠見的創業家,也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心理系畢業的呂紹嘉成為國際知名指揮,以音樂撫慰全人類心靈;人類學系畢業的鄭永國鑽研陶藝,是為臺灣復原史前陶第一人;他們的創作之路艱辛又孤獨,唯熱情與信念讓他們堅持,然誠如駱錦明所言:『戲棚下站久的人贏』,修成正果的滋味份外甘甜。

志業。Mission。十字架

蔡玲君大學畢業後,轉換跑道,出國改念MBA,成為專業經理人,也曾自行創立顧問公司,擅溝通、協調與整合的她說:『生命有限,不要浪費,所以人生要有Mission,要有貢獻』。遇到困難時,賴永坤會想到『身負臺大十字架,一定要振作,因為周遭的人都在看你。』

本文整理的內容僅限接受雙月刊採訪的臺大人,且集中於19601980年代,您會發現他們堅持的不是興趣、而是志趣,他們努力的不是工作,而是志業,他們要創造的不是財富、而是幸福!不只是李弘祺所謂出色的人,而且是會做夢、有理想的獨立個體。而對於臺大的記憶,非但未隨著時間消褪,反而愈加清晰,特別是騎著單車走在椰林大道上。文末,謹以李弘祺博士的結語『臺大我愛您很深』作小結,相信這是很多臺大人都想說的。

 

圖說:

圖1:舊圖書館閱覽室一隅,現為校史館。(提供/蔡淑婷)

圖2:臺大橄欖球隊獲民國45年全國冠軍,與錢思亮校長合影。(提供/廖一久)

圖3:校園「愛國牆VS.民主牆」。圖為保釣運動,布條就掛在洞洞館。

圖4:新總圖書館。2008。(攝影/洪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