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收到《臺大校友雙月刊》(以下簡稱雙月刊)執行編輯林秀美小姐的傳真,上面寫到:「今年是臺大80週年,也是雙月刊10週年,11月號會做紀念專輯,要請歷代編輯寫文章。您是創刊首位總編,要請您略述創刊緣由、過程、目的與定位,以及是否達成當初創刊目的等等,當然也可以校友身分為臺大80歲生日慶生。」一時之間令我很訝異,臺大70週年不是才慶祝過嗎?時間真是過得好快!算來我退休離開教職也第10年了。
退休後,我轉到醫學院來做臺灣醫療史的研究,特別是臺大醫學院、醫院的歷史。5月時已在幫忙醫學人文研究群籌備紀念前教務長也是醫學院院長、醫院院長火曜教授百歲冥誕文物展,同時要幫魏教授完成心願-將他退休前的新文集《杏苑雜記》出版;而接近完工的《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1968年8月》又須再潤稿,一時還真挪不出時間去構思呢!
8月上旬陪外子前往雪梨代表處參訪,看到代表處有最新一期的雙月刊,驚覺我得趕快想想秀美邀稿這件事,也令我在旅途中沉入了季刊創刊時的回憶中。記得我在第39期《臺大校友雙月刊》中曾經寫過一篇文章:<1996年12月28日─我兼陳校長特別助理的回憶>,文章中對《臺大校友季刊》(以下簡稱季刊)的創刊緣由,曾經已寫過一段回憶,我是這樣寫的:「我們原先考慮人力不足,待餐會及座談會辦完後才來籌辦一份校友刊物,藉此維繫校友與母校間的感情,喚起校友隊母校的關心與熱情。但是李院長(按,即時任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建議刊物要儘快創辦,所以我們也積極規劃籌備發行《臺大校友季刊》創刊號。」換言之,1996年9月15日我擔任陳校長特別助理後,到同年12月28日那天,校友聯絡室共推出三個節目,下午舉辦「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大學」,晚上在今君悅飯店舉辦第一次募款餐會(以後改為校友餐會),並送給參加餐會者的伴手禮中放了一本創刊號。記得當晚時任副總統連戰學長的隨扈們看到印得那麼漂亮的校友刊物向我們索閱,我們也樂意各送他們一本分享。
最近一直在整理、校對魏教授的文稿,魏教授是小兒科醫生、又是醫界大老,他的文章中不免有許多應酬性的文稿或演講辭,他常常用人由出生到年老的生長階段來形容刊物或學會多少週年然後寫下祝辭,所以我想借用魏教授的寫法,將季刊比擬為雙月刊的早產兒。
早產兒是體重還不到最低標準的出生嬰兒,不過已是五官俱全、四肢發育了的嬰兒。翻開季刊創刊號的<編輯報告>:「本刊趕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與各位見面,時間上有些倉促。不過,凡事總要有個開始。我們跨出第一步,若有不盡理想之處,尚請校友見諒,我們會繼續努力與改進。」
自第三期起,上文中之「本刊物」均改為「本刊」,至第八期止均未更動。
季刊創刊之其他經過本文不再贅述,但有幾點回憶想在此補充說明:
(一)校友專訪欄,原來構想是男性校友與女性校友各輪替一期,所以在第二期作了彭汪嘉康學長專訪,第四期應該輪到訪問第2位女學長,但在第3期出刊後,我們公開徵選到本校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的林秀美小姐加入工作團隊,因林小姐有編輯雜誌的經驗,又是本校出身,我們檢討後第4期先專訪當時新任的學校行政主管,讓大家分享這些新上任主管們的背景及理念。「臺大之友」欄位的停訪也是考慮到大筆捐助者有限,畢竟10年前業界捐錢給學校的風氣尚未打開。
(二)季刊第五到八期每期編輯的主題慢慢成形,如第五期為醫學院,第六期為文學院,第七期配合畢業典禮以訪問畢典2位致詞貴賓為主;而各期封面照片也與主題配搭。
(三)季刊時期沒有編輯委員會,起初3期專訪對象都是與陳校長討論後定案,以後幾期就由秀美與我商量後即大致底定。訪談工作幾乎都是秀美一手包辦,而且自第四期起我就卸下了逐字校對的工作,而到第七期我才發現我的名字以「指導教授」名義出現了。
(四)季刊寄發的對象起初以捐款、參加過餐會者為主,因為捐款者或參加餐會者校友聯絡室都掌握得到他們的最新通訊處。為了擴大季刊發行的對象,我們絞盡腦汁,我曾去拜訪一些公家機構找校友名單,甚至想到海外校友總有機會與當地我政府代表處聯繫,所以各海外單位也按期寄去一份,這也是我8月在雪梨代表處看到雙月刊的原因。
(五)為了刊物中「校友情校友事」這個欄位的內容,除了蒐集校訊上的資料,我則勤於閱讀報章雜誌,甚至到美國後每天翻看《世界日報》及《自由時報》海外版,搜尋臺大校友的報導,剪報變成我的功課之一。
(六)編第八期(1998年11月1日出刊)時,校方有意將季刊重新改名並成立編輯委員會。去年(2007)完成《壹份珍貴的刊物──臺灣醫學會雜誌》(未刊稿),這是一本研究、介紹《臺灣醫學會雜誌》的書。根據研究,當《臺灣醫學會雜誌》於1902年8月份創刊時,它的前身《臺灣醫事雜誌》(1899-1901)也曾停刊,事隔8個月,《臺灣醫學會雜誌》重新發行,迄今每月發刊,而且是國內唯一被收錄於SCI的醫學刊物。《臺灣醫學會雜誌》創刊號發行時沒有發刊辭,甚至某位醫學院教授不認為《臺灣醫事雜誌》是《臺灣醫學會雜誌》的前身呢!好在雙月刊有陳維昭校長的<以《臺大校友雙月刊》重新出發>及校友會辜振甫理事長<賀《臺大校友雙月刊》誕生─兼談該刊對校友會會務推動之重要性>2篇發刊辭,免去了日後季刊是否為雙月刊前身的困擾。
季刊到雙月刊已從一個早產兒發育到健康可以離開保險箱到自由自在生活長大的孩子了。校友聯絡室初期的工作包括建立校友最新檔案、辦餐會、發行校友刊物等等,除了聯絡校友與母校的感情,也是在帶動校友及企業界對學校捐款的風氣,誠如陳維昭校長常常認為餐會只是宣示性的作用,真正藉辦餐會募到的款項是有限的,季刊的發行對學校的募款只是扮演輔助的功能。對我來說季刊已經完成階段性的任務了。
雙月刊自1999年2月創刊以來,經過歷代總編輯、副總編輯(其實我也不清楚我曾經被掛名在一至三期的副總編輯名單中)、編輯委員、編輯顧問及執行編輯的經營及付出下,編得愈來愈精采、內容豐富,希望雙月刊能像《臺灣醫學會雜誌》一樣,長長久久發行下去,甚至進一步朝發行月刊努力。
最後,我想要感謝陳維昭及李嗣涔2位校長對季刊及雙月刊的支持,也要感謝前後贊助兩刊物出版的企業、學會及廣大校友群,當然更要感謝上述參與編輯的工作同仁們。
後記:季刊階段結束後,秀美與我覺得臺大校友的經歷也是臺大校史很重要的一部分,於是規劃了「臺大人叢書」,陸續出版了《從帝大到臺大》(2002),《臺大人與臺灣高等教育》(2004),《臺大群芳──十二位傑出女校友的故事》(2005)3本書,出版後都獲得廣大讀者群的青睞,後來更由臺大出版中心接手此一叢書名稱,規劃其他出版品。
關於作者
前本校歷史系教授兼主任,現本校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臺大醫院顧問。
圖説:
圖1:校友總會慶祝創校70年舉辦校慶酒會,臺北帝大時期校友與會,與辜振甫理事長(前排左5)、陳維昭校長合影(前排左6)。(199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