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門的唭哩岸石有千歲!

你也許會驚嘆歲月匆匆,轉眼間臺灣大學已屆滿80年,但可能不知道這既古樸、淡雅又莊嚴,已被列為古蹟建築的臺大校門,其石材年是距今2千多萬年前沉積而成的岩石。

砌成校門出入口兩側的圓柱石材尺寸不等,有別於現在一般剪裁整齊劃一的石材。大門建築物呈弧形及圓形,使整座校門看起來厚實而堅固,猶如堡壘。這座碉堡式建築建於1931年,使用的是臺灣所產的褐色面磚與臺北北投一帶所產的唭哩岸石;整體看來古樸而自然,頗具本土特色。1998年,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為三級古蹟,臺大校門成了臺台北市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屬於沈積岩的唭哩岸石是天然的好建材,這種白色石英砂岩屬於第三紀濱海環境堆積的「木山層」,距今2,400萬年~2,200萬年。下回經過可仔細瞧瞧,說不定能在這古老的石頭上,看出千萬年前滄海桑田的蛛絲馬跡。

臺大有古老的火山噴發岩?

把目光從校門口望向車水馬龍的羅斯福路,你可知道,今日熱鬧的公館商圈,昔日竟有頻繁的火山活動!

公館凝灰岩是臺灣北部一個地層單位,為「中新世」海底火山噴發活動的產物公館是此一地層的標準產地,1930年由巿川雄一予以命名。

公館凝灰岩主要由玄武岩碎屑或火山灰質沉積岩組成,並含有少量的熔岩流。在凝灰岩中偶而夾雜有凸鏡體狀之砂岩、頁岩與石灰岩,並常夾帶由密集的海膽、貝類、有孔蟲及鉛筆芯狀的掘足綱化石所組成的團塊。此一階段的火山活動發生於距今2,000萬至2,300萬年前。

這一期火山活動所造成的凝灰岩體零星地分布在臺灣北部,從最北的基隆、萬里地區,向南到達桃園縣的大漢溪角板山一帶。臺大公館附近山區和六張犁一帶,就是著名的出露地點。此外尚可見於基隆到臺北縣內湖、南港到深坑、中和南勢角及土城清水坑附近山區、鶯歌的鶯歌石等地。厚度變化很大,薄處不及1公尺,最厚的凝灰岩體在臺北縣的清水坑山區,厚度達200公尺以上。

想在校園中就近看看公館凝灰岩的真面目嗎?臺大學生大多知道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和立德臺大尊賢會館之間的小徑上,有座土地公廟,對於祈求考試好運頗靈驗;不過,卻鮮少人知道,其實尊賢會館及土地公廟所在,原本是公館凝灰岩的小丘;現在尊賢會館東側步道邊的一大岩塊就是當地公館凝灰岩的天然紀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