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只要是晴天,總有一隻不知名的鳥在清晨5點左右準時在屋外歌唱。牠孤鳴先發,啼聲婉囀清亮,時而咻咻,時而嘰嘰吱吱,彷彿在召喚同伴:「天亮啦,起來吧 ! 」眾鳥未鳴人未醒的春晨,多麼有精神的天地使者,帶來清新而美好的力量。

住在林美山上,同時享有山海之間開闊的自然氣息,除了蟲鳴鳥叫,出門即可望海,天朗氣清時,視野穿越蘭陽平原的綠野農舍,延伸過太平洋柔軟的海面,到龜山島那端。在這塊寧靜的土地上,在天幕正染上緋紅色的溫柔,更揉抹上靛藍色的沉靜時,人們慢慢甦醒,在這環境下人們怎能不素心呢 !

我想起陶淵明的〈移居〉詩說: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牀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搬到南村時歡喜的心情寫照。他說:「從前一直想移居住到南村來,不是為了要挑什麼好宅院;只因為聽說這裏住著許多純樸的「素心人」,很高興能同他們一起度過每一個早晨和黃昏。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這件大事辦完。簡樸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夠擺床鋪就能心安。鄰居朋友經常來我這裏,談談過去的事情;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解決。」讀著讀著,我發現陶淵明喜歡的竟然也是我喜歡的,與素心人一起數晨昏、聊天憶往,一起欣賞好文章,一起解決疑難雜症,我彷彿穿越千古,成為陶淵明身邊的素心人。

我想起了住在山巔的阿寄與住在龜山島的島主。如果我是現代陶淵明,他們就是我身邊的素心人。

阿寄在蘭陽平原有五分地,又在天送埤山間的民宿工作,她會手工製茶、做茶葉天婦羅和種植各色瓜果,也會做精緻的布包和口罩套等。剛來找我時總帶些稀奇的瓜果,如黃金果、小火龍果、美人蕉、佛手瓜、山蔬等,有些是我生平首見,其貌不揚,嚐起來卻極鮮甜脆嫩。更奇妙的是,阿寄用土土的山產想做拜師禮,跟我請教學問。最後她真成了博士生,開始修我的課。孔子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阿寄和她的山產帶來山間的神祕氣息,實在引發我的好奇。

有一次我探問她:「妳從沒離開蘭陽平原嗎?」這一問可能觸動到她的痛點,她開始劈哩啪啦說了兩個鐘頭。從兒時放雞屎肥、從小「賺大人錢」、做過許多農稼粗活,到20歲以後開始做生意,數十年間大量置產,後來又如何被倒會被騙損失幾千萬。曾有一段時間失去生活的意義,開部車到山中部落流浪七八年,後來重回宜蘭老家,打算以讀書安頓晚年。

素心人的人生大起大落,看盡人間悲歡,忘懷生命得失。現在她在山巔活得很自在,不改急公好義本性,常常接濟親友,幫助拾荒老人。彷彿是山神或土地神,從山上眺望蘭陽平原,守護地土上悲苦的人們。她像陶淵明一樣通常是平靜的,但那是具有高密度的平靜,內部充滿著複雜而濃厚的過往。像深淵之水,表面沉睡在一片令人靜穆的碧色之中,可在它的底下,幾股互相矛盾衝突的潛流在撞擊著、爭鬥著,通過碰撞與衝突的平衡,產生了心湖的沉靜。這是阿寄來自山巔的神秘力量。

至於龜山島島主,他是頭城鎮民代表簡英俊先生,也是佛大中文所的博士生。一門父子均是漁夫,家中有三艘船。除了捕魚,還從事賞鯨業。說起簡船長、簡博士,就令人聯想起龜山島的故事,因為他原是龜山島島上的居民。

龜山島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有歷史生活記憶與傳說故事及特殊自然地景景觀;2016年獲選全世界最酷12座小島之一,為臺灣重要自然地景景觀文化資產。二百多年來,歷經二次大小島民遷徙,過去學者或文人於清領、日治時期對龜山島的書寫,只著重自然地景,少有人文的記載,因為日治時期前,礙於海上交通的困阻,想要到龜山島實屬困難。文人學者只能遙望,以詩賦書寫對龜山島的稱頌。

1974年集體遷村後,龜山島居民在頭城大溪漁港重建一個龜山里仁澤新村,到目前該里有90%的里民仍從事漁業。宜蘭縣政府縣長游錫堃於1994年曾舉辦〈歸來吧!龜山〉的尋根活動,帶起大家對龜山島歷史人文的關懷,後續觀光局於1999年8月1日宣布龜山島開放觀光,從此東北海岸多了一處兼有自然與人文的神秘景點。它的神秘因著許多傳說故事與歷史變遷,也因為是軍事駐地須經申請才能登島,據說每年吸引近13萬人。

有著龜山島的神秘傳說,素樸的簡英俊船長被同學戲稱為「龜山島島主」。島主憨厚、殷實,愛系、愛宜蘭、愛龜山島,幾乎成了他的標誌與特質表徵。他自幼失學,一路念補校到空中大學,而今又在佛光大學中文系取得博士學位,是學弟妹最好的求學典範;而他真心疼惜學弟妹,所捐獻的「簡英俊獎學金」是對佛光中文系弱勢學生最大的鼓勵。

阿寄住在山巔,簡博士住在海邊,在宜蘭礁溪的山與海之間還有很多這樣的素心人,為我帶來真正反璞歸真的生活樂趣,我有時跟他們到山海間野一野,有時跟他們正襟危坐在課室中討論陶淵明、王維、蘇東坡。阿寄的乾弟弟還是個民間隱逸的高人,硬筆書法一流,他寫的「無我」二字被日中news刊在網路新聞。

山海間真是臥虎藏龍啊!我在林間「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那些跟我隨意談心的人,何嘗不是現代諸葛亮、現代王維、現代蘇東坡!(本專欄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蕭麗華小檔案

1992年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曾任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後任臺大中文系教授、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中文系副主任、《臺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主編、《臺大中文學報》主編、現代佛教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第九屆理事長。2005年為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短期訪問學人,2009年為捷克查理士大學短期訪問學人,2012年為京都大學短期訪問學人,2015年為京都立命館大學短期訪問學人。現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近年主要著作有:《「文字禪」詩學發展的軌跡》,新文豐出版社2012年出版、《從王維到蘇軾──詩歌與禪學交會的黃金時代》,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東亞漢詩與佛教文化之傳播》,新文豐出版社2014年出版。散文集《佛光,文學之道》,2019年出版。

圖說:
圖1:山海間的蘭陽平原
圖2:阿寄種的佛手瓜
圖3:龜山島以形似浮龜而得名。(攝影/李順仁)
圖4:龜山島曾為軍事駐地。(攝影/李順仁)
圖5:山海人生,瀟灑,無我。
圖6作者小檔案用圖